AC Panel:Web3社交內容的下一個十字路口

Web1時代實現了用戶在Internet上的信息閱讀,Web2誕生後,用戶可以自由方便的在互聯網上發表信息言論,任何擁有社交媒體平台的人現在都可以獲得影響力,擁有粉絲,然而當流量被平台壟斷時,面對創作者和讀者的不公平裹挾隨之而來,掌握用戶信息、剝削創作者、壟斷意見與輿論,Web3的去中心化是否可以對社交內容進行重新定義?本文是對AC Capital Panel 的會議梳理。

Q1:Web3的社交內容平台和Web2的核心區別在哪裡?

Silicon:主要是兩點,一是Web3有著更開放的一個內容池,二是更靈活的經濟規則,即內容的分發過程跟利益的分配過程。第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Web3開放的內容生態。傳統Web2中所有的內容平台對於自己的內容本身是比較保守的,尤其到互聯網後半場,會發現大家基本上不怎麼開放自己的內容池,比如說微信的公眾號,他的文章比較難被百度或者Google搜到的,其他平台同理。而Web3更加開放、更加去中心化,在技術層面的話,比如說去中心化的儲存技術的應用,這是可以讓內容池越來越開放的,Mirror是我覺得特別驚豔的一個例子,它不僅是一個產品,更多的像是一個基建,沉澱了非常多好的內容池,然後會有很多下游不同的產品以內容池為一個基礎去專注做更好的分發。

從整體系統來講,我覺得這樣的系統運轉肯定是更加高效的,避免了很多重複造輪子的事情,這樣子就可以像是搭積木一樣的構建更加豐富的規則和體系。第二個不同的點在於經濟規則。傳統互聯網中,內容經濟除了供給端和需求端之外,最重要的是分發環節,而傳統互聯網裡面只有兩種分發的機制,社交分發與算法分發,後來我們可以發現算法分發的威力是要大於社交分發的,原因是內容經濟裡面有很多社交節點進行內容的傳播,在傳統互聯網裡面他們的貢獻是沒有辦法被激勵的,或者說他們的共性沒有辦法去被捕獲的。在Web3中由於經濟規則的出現,這一類人群優勢會被放大,他們的價值得到體現,平台可以構建出更加靈活、更加多樣化的經濟規則去提高社交節點分發的效率。

Troy:我認為目前人們能用到的最大的Web3內容平台,從直觀意義上來說,不是說它的基建是Web3,而是它的內容是關於Web3的。從這個視角上來看,最近有一款產品叫Binance feed,不是Web3的技術,但從用戶量上而言,是最大的一個Web3內容平台,而且這是一個中心化的內容平台。我就在反思,我們提供的Web3的技術是不是真的為我們做的這款產品所服務到,是不是真的解決用戶的需求,還是說我們只是想像中可以解決一些需求?然後從這個現像上講內容存儲的去中心化就是一個很好的點,我理想是未來平台的概念應該不會存在了,而只是大家對於內容應該怎麼被存儲、宣發、分發等形成一個共識,這個共識只要被建立了,那就不應該有一個平台定義我們如何在這個平台上發什麼東西,所以如果我們把內容整個生態分為創作、傳播、統計、消費、閱讀等模塊,我覺得是每一個模塊都應該能形成一些共識。實際的做法就像是一個協議、算法或者方案,然後只是有一些項目的發起者,大家去共同開源、可被驗證的去做這個事情,做完結果大家去很開心的使用,這是我心目中覺得比較理想的Web3內容平台可能的一個形態。

James:第一個點我覺得就是通用型底層數據庫,Web3相對於Web2來講,通用性、無需許可和可組合性都被非常強調,Web3平台的內容,其他平台可能都可以檢索介入,不會再像Web2的巨頭之間會有壟斷的壁壘。 Web2的內容平台數據庫之間不互通,各自建立護城河,把用戶數據當做變現、資源壟斷的一種方式,然而Web3可以讓大家免除掉一些重複性的功能設計,比如內容管理、分發等,大家不需要再反复的各自閉門造車,只需要對差異化功能和必須性組件本身去做一些探究,這是一個非常本質化的改變。另外一點則是代幣激勵與經濟模型的設計。尤其是內容平台這一塊,如果某一個東西大家對它有一個空投的預期,其實會有很多是靠激勵、靠薅羊毛的那部分人產生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的質量與自發產生的內容區別非常大的,這也是我們行業可能到後續著重需要解決的問題。 Web3通過代幣激勵解決早期用戶的問題,但這些用戶之後是產生一些高質量的內容,還是影響平台整體的用戶觀感,甚至將高質量用戶趕走,這其實是更加核心的問題。

Ahino:我覺得最大區別就是去中心化本身,通過一些激勵的方式,讓更多的內容創作者,比如可能原來是創作慾望,但是還沒有具體去實施創作的一些創作者們,以更直接的方式獲益,然後同時伴隨一些激勵,這種方式能夠讓整個創作者生態更加蓬勃。在Web2中是所見即所得,就是被推薦什麼,就看到什麼,但是在Web3的話就是所建即所得,在你建立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就很自然而然的去看到了,然後在建立的這個東西很有意思,又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一起去建立,然後再去得到。

Q2:Web3的內容平檯面臨著什麼核心問題?比如Token激勵帶來平台內容質量低。各位嘉賓有什麼看法或者好的解決方案嗎?

Silicon:我覺得應該不只是內容經濟會面臨的問題,我感覺其實是絕大多數項目都會遇到的。前兩輪牛市的所有項目的用戶的主要偏向於投資導向的,這對於內容來說是一個傷害性特別大的事情,因為內容是所有的賽道裡面最講究調性的一個事情,經濟模型的激勵屬性過強或者經濟模型沒有辦法把好的文章篩選出來,很有可能平台裡面就是一堆沒有質量的文章,早期會有很多人湧進來並保持活躍,但最後發現內容本身沒有質量,用戶難以沉澱,最後整個經濟體系進入死亡螺旋;如果設計激勵性太弱,又無法做好的增長,沒有辦法去做好用戶的創作基地。我覺得可能最難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激勵程度的把控。

Troy:我覺得整個區塊鏈之前的目標用戶並不是在面向非常大的用戶群,所以很多的產品的功能是按照這個思維慣性去設計的,如果我們做產品的目標是希望它真的能成為很多人用的一個高DAU的產品的話,那就不能沿襲之前的一些思維路徑。當年做互聯網創業的時候,就是100萬DAU是一個起步測試階段,但現在如果能做到100萬DAU其實就非常棒,那就可能會反思我們的增長策略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我們在做的事情從web3 DAU角度而言,會跟Web2的差距非常大。我們產品初期的增長其實很好,Discord用戶很快到了四五萬,而且比較好的是沒有太多水軍用戶,我們的思路也跟很多項目方一樣,比如說找其他項目方做聯合合作,聯名做Space,這些都會有增長,但這些都是比較線性的,缺乏一個爆發的增長,傳統的打法可以固定的引入用戶量級,但是如果我們目標是一個高DAU的話,增長策略一定要設計一個可以鍊式爆發傳播的。那對於增長而言,就不僅僅是一個增長的campaign或者活動,而是放在產品設計中的。產品設計是如何能夠讓它度過冷啟動,然後通過鍊式的方式去引入更多用戶。

Ahino:首先我們並不追求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很好的內容創作,好的內容創作、樂於去分享並且被很多人認同,它是有一定的門檻的。那麼如果說是去打造一個好的Web3的社交內容的分發體製或者呈現平台,讓這群人能夠聚在一起,共同認同、推動一件事情,讓大家去為同樣的一個使命或者達到某一種影響力為目標去創作內容,可能會更加的有動力,這也會更想要讓更多的人來去看到和去參與,在大家都認可的願景的牽引下,就可以把內容這件事情做的更精細、更有規模化。

Q3:如何看待通過X to Earn去建立新的社交內容關係?

Troy:To Earn本質只是ReadON的一個增長策略,因為內容平台的發力點還是在內容消費者,核心還是如何做好一個產品,真的能夠讓用戶在內容上獲得收益。 X to earn 爭議性其實在於憑什麼可以去earn,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情,還是一個短期的偏Ponzi的事情?核心區別在於當項目達到一個相對穩定態的時候,是否還能長期的提供經濟激勵,如果可以達到,那一定有來自於外部的經濟輸入。這有兩種情況能夠實現,第一種是用戶不是僅僅是為了to earn來使用這個產品,有用戶願意甚至為其付費使用的功能和價值,或者願意把在遊戲裡面賺到的錢去複投。第二種比如像ReadON,能夠打造一個讓其他項目方來這裡做宣發、做市場、尋找內容創作者的一個平台,這樣是具有明確的外部價值輸入的。

Silicon:我從兩個細節的地方來說,首先是設計一個模型的時候,用戶憑什麼Earn,合理性在哪裡? Earn這種形式我覺得有兩種好的設計和一種不好的設計。好的設計第一個是用來做用戶增長,在早期激勵更多人過來用,本質上這些早期用戶對平台的網絡價值的做出了貢獻,所以他們理應獲得獎勵;第二個則是對早期的網絡效應做一個貢獻度的刻畫,在to earn的產品當中,很多用戶在產品的整個流程或者生態裡面貢獻了價值,可是價值可能太過於微妙或者瑣碎,那在傳統的基於法幣的交易規則下是沒法捕獲這些價值的,在Web3平台裡面則可以做一些規則設計,讓這部分人群獲得對應的激勵。不好的Earn的設計則是Earn的模式破壞了整個內容生態的質量。其次是作為一個內容平台,長期的生命線是什麼?長期的生命線可能不是短期的增長、用戶量,也不是短期的價格,而是在這個生態下能不能有一個好的內容創作激勵和一個好內容的傳播和篩選機制。

James:在X to earn模式中,所有項目方都碰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早期參與者都掙到錢了,套現側的壓力過大,在項目方的熱度起來之後,沒有及時維護住用戶的使用體驗跟平台的經濟系統。我們如果把整個東西當做一個池子,有人要從裡面掙到錢,應該還有一部分人他來這個平台不是為了掙錢。對於內容平台來講,就是用戶真的想來寫內容或者看內容,他是真的想在平台上面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個人訴求,這才是一個能夠長期留存下來的體系。我們知道很多項目崩盤的原因是大量的早期用戶進來,所有人都想著賺錢,然後套現離場,然而沒有太多的人為了真實的需求留下來。這個問題破解的核心還是說需要優質和必須的社交關係以及社交內容的產生,再加上後續的流程跟維護。對於普通用戶來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做非必要不遷移,如何把核心關係跟核心內容留存並且維護下來,這是通過X to earn去建立新的社交內容平台需要注意的問題。

Ahino:內容創作的門檻其實蠻高的,並且怎麼樣實現對於優質內容的篩选和分發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這個其實完全可以交給用戶,當用戶成為Curator時,首先是降低了用戶參與做內容的門檻,另外一方面用戶可以更好的自發好內容的傳播節點,在Earn的環節中加入Curator這樣的角色我覺得是挺有意思的。

Finley:to earn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首先要做好的是在做增長之餘,怎麼樣對這部分用戶實現比較好的轉化,其次是怎麼樣吸引更多的非to earn的用戶,最後則是如果去平衡激勵和外部價值的輸入。

自由分享環節:

Troy:

  • 內容聚合平台讓大家可以看到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這其實正是用戶的需求點。 ReadON是通過簡單Read行為來去評判一個內容的質量好壞,如果用戶花了很久的時間去讀一個內容,那麼我們就會把它推薦的更前一點;另外一方面內容策展的確也是對內容涉及到非常重要的一點。
  • 關於付費內容,能否有一些辦法將優秀的內容更好的向用戶進行傳播,比如像音樂版權一樣,由公司先買版權,然後通過會員制的形式讓用戶進行消費閱讀,創作者獲取版權的收入來源於消費的量。

Silicon:

  • 內容本質上是一個消費品,內容經濟分為源頭的供給,中間的分發,還有最後的消費端。 Web3能夠對其做優化的,也是從這三個環節入手。比如說社區主要就是在供給端做了很多優化,在社區中,創作者的創作慾望和創作反饋感會更強一點,這提高了產能;Curator、x to earn則是在內容的分發環節是做了很多優化,它提高了傳統的社交分發這麼一個效率;然後像閱讀去拿激勵這個模式,則是在消費端做了優化。
  • 中產創作者,粉絲量不是特別多的,然後可能創作的內容流量也不是特別大的,這類人其實數量很大,而且一般在不同的內容平台上面,他們也是貢獻了很多的品牌價值的,但是這群人在傳統的廣告付費模式中是很難獲得好的變現或者獲得應有的回報,比如說知乎的一些優秀答主,除此之外,在廣告為導向的盈利規則之下,用戶看到的都是流量內容,自然而然深入的內容生存空間被擠壓。
  • 傳統內容平台其實有付費內容做的還不錯的,但跟走免費內容的平台來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內容付費的問題出在了哪裡?第一我覺得為內容付費是一個很反人性的事情。坦率來說,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他們會知道說我是願意為這個內容付費的,另外一種是說這個內容有很強的上癮性,比如像only fans,對一般性的內容,其實大部分用戶是沒有付費的意識,或者說付費時有很大的心理門檻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訂閱制從Web2來看是一個好的模式,因為訂閱制是降低了付費的頻次,降低了用戶的決策門檻;第二個則是傳播和分發的問題,為什麼免費內容互聯網發展得如此繁榮,是因為免費內容非常容易傳播,不管是算法分發還是傳統的轉發,都非常容易傳播,那付費就直接卡死了互聯網所有的裂變途徑了,導致付費內容很難做增長。可能的解決方式是什麼呢?首先是傳播問題,傳播靠Curator會是一個比較有希望的路徑,在付費用戶當中會發現社交的傳播是很重要的,其次消費者對內容的信任是很重要的,所以如果有一個人背書然後轉發,那付費門檻可能會更低一點,那Curator通過社交關係來幫助付費內容做分發,並可以策展的過程中、包括從下游的付費行為中獲得一些回報,這是一個思路。然後是反人性的這件事情,在Web3中用戶可以用Token去看內容,但是Token可以是否做一些巧妙的設計,比如說讓用戶可以通過很多途徑獲得免費Token,在讀文章的時候要花費Token,能不能讓用戶在消費Token的時候想到說有很多渠道可以獲得Token,讓用戶付費的心理門檻沒那麼高。從總體來說,消費者付的Token要比獲得的總是多一點點,就可以保證消費者也是在持續付費,這需要對經濟模型有比較精妙的設計。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的話,我覺得是可以比較好的降低消費者的付費門檻的。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ACCapitalResearch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