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末日已至?

從神壇的跌落速度快、摔得狠。不過兩週前,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還身在雲端。他的加密貨幣交易所FTX是當時全球第三大交易所,估值達320億美元,個人身家估計有160億美元。在矽谷那些贊不絕口的風險資本家眼中,他是個金融天才,可以邊打電子遊戲邊驚艷投資者,也許注定會成為全球首位萬億富翁。在華盛頓,他曾被認為是加密貨幣行業裡的體面人,與議員們往來密切,作為金主支持影響加密貨幣監管決策的行動。

如今,只剩下一百萬憤怒的債權人、數十家搖搖欲墜的加密貨幣公司、一大堆監管和刑事調查。 FTX的迅速爆雷給這個充斥失敗與醜聞的行業帶來了災難性一擊。加密貨幣從未顯得如此罪惡、浪費、無用。

有關FTX破產的內幕爆出越多,整件事就越發驚人。該交易所的服務條款寫明不會把客戶的資產借給自己的交易部門。然而據報導,FTX已把140億美元客戶資產中的80億借給班克曼-弗里德擁有的另一家交易公司阿拉米達(Alameda Research),所接受的抵押品是FTX自家憑空創制的數字代幣。最近的致命擠兌暴露了FTX資產負債表中的大窟窿。更有甚者,FTX在美國宣布破產後,數以億計的美元從它的賬戶中神秘流走。

耀眼人物、“近親”貸款、一夜崩盤——這些都是歷史上最大金融狂熱案例的要素,如同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熱、18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沫,以及20世紀初美國的銀行危機。在去年的高峰期,各種加密貨幣的市場總值從2021年初的近8000億美元飆升至令人頭暈目眩的近三萬億美元。如今又跌回到8300億美元。

和一切狂熱終結時的情形一樣,現在的問題是,除了詐騙和投機,加密貨幣還有什麼別的用處嗎?它曾經是一項可能會讓金融中介變得更快捷、便宜和高效的技術。每次爆發新的醜聞都更有可能嚇跑真正的創新者,令整個行業逐漸萎縮。不過,儘管機會在變小,未來出現長久持續的創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加密貨幣跌下神壇之際,要留存好這一線可能。

經過近期的一地雞毛,還是要記得加密技術的根本性潛力。傳統銀行業務需要一個龐大的基礎設施架構來維持陌生人之間的互信。這成本很高,而且常常發生內部人員操控自肥的情形。相比之下,公共區塊鏈建立在一個計算機網絡之上,這讓它們的交易透明,從理論上講也可信賴。在此基礎上可以建構具有互操作性的開源功能,包括被確保會按代碼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一個代幣系統加上相關管理規則能以巧妙的方式激勵開源貢獻者。而且,在現實世界中執行起來成本高昂或不切實際的操作變得可能,比如,藝術家可以從數字作品的轉售利潤中分成。

令人失望的是,在比特幣區塊鏈發明14年後,這一預言基本沒有實現。加密貨幣熱吸引了從頂尖畢業生到華爾街專業人士的各類人才,也吸引了風險投資公司、主權財富和養老基金的資本。花費如此大量資金、時間、人才和精力打造出的卻是個虛擬賭場。雖然主流金融功能的更高效且去中心化的版本確實存在,如貨幣兌換和借貸等,但許多消費者並不信任它們,擔心會損失金錢。相反,它們被用來炒作不穩定的代幣。裡頭盡是洗錢的、逃避制裁的和搞詐騙的。

面對這一切,對這個行業持懷疑態度的人可能會說是時候取締它了。但資本主義社會應該允許投資者冒險,既然他們很清楚賭輸就會有損失。在加密貨幣爆雷之時,對更廣泛金融系統的溢出效應一直可控。 FTX的投資者包括加州風投公司紅杉資本、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和安大略省教師退休金計劃,這些機構都虧了錢,但都不至於一敗塗地。

此外,懷疑人士應該承認,沒有人能預測哪些創新會開花結果,哪些不會。應該允許人們自由地把時間和金錢投入到核聚變發電、飛船、元宇宙等許多不一定有成功那一天的技術上。加密貨幣也不例外。隨著虛擬經濟的發展,可能還會出現有用的去中心化應用,誰知道呢?加密貨幣的底層技術在不斷改進。以太坊區塊鏈在9月做了升級,大幅降低了能耗,為高效處理大量交易鋪平了道路。

與其過度監管甚或取締加密貨幣,監管部門更應該按兩大原則行事。一是確保最大程度減少盜竊和欺詐行為,正如監管任何金融活動一樣。二是讓主流金融系統隔絕於更多加密貨幣的紛亂震盪。雖然區塊鏈明擺著是為逃避監管而設計的,上述原則為監管那些扮演幣圈守門人的機構提供了理據。一個顯然應該採取的措施是要求交易所用流動資產作為客戶存款的保證。另一個是要規定加密貨幣交易所必須披露是否把沒有可靠抵押的大量貸款提供給自家交易部門。意在錨定現實世界貨幣以保持幣值的穩定幣應該像銀行的支付工具那樣受到監管。

是鬱金香還是燈泡?

加密貨幣是存活下來還是成為鬱金香那樣的金融奇談,最終並不取決於監管。醜聞越多,整個行業及其抱負就越受玷污。如果投資者和用戶擔心自己賬上的錢會不翼而飛,創新的召喚就毫無力量。加密貨幣要東山再起,必須找到正當合理的用途,甩掉那股狡詐氣。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