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愛芳
Web3創業今年是一件很時髦、代表趨勢的事,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很多互聯網大廠的年輕人紛紛辭職,投身Web3。但最近也有不少人覺得Web3實在太難了,可能撐不下去了,又開始考慮重回Web2找工作。
華人Web3創投社區萬物島ThreeDAO邀請了萬向區塊鏈旗下投資基金HashKey Capital負責人鄧超,給創業者做了一場分享。
鄧超從五個方面對Web3創業進行了拆解:
1、Web3目前的基本面分析;
2、Web3的商業周期、規律和機會;
3、Web3創業和Web2有什麼不同? Web2的經驗打法還有效嗎?
4、華人在Web3有什麼機會?
5、Web3項目如何融資?
此次將精華觀點梳理出來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Web3的基本面
Web3到底是什麼?做技術的看到的是分佈式,做商業的看到更多是控制權、所有權。我們團隊經過實踐和研究,認為Web3跟Web2有四個層次的不同:
第一,底層技術是去中心化,準確來說,應該是分佈式。以前機房由一個公司提供,現在分散了,很多人參與。
第二,Web3應用都有金融屬性,從比特幣開始,就跟互聯網有很大的不同。互聯網更多是技術屬性,後來才有商業屬性,到支付寶、微信支付時才有了金融屬性,但區塊鏈從一誕生開始就是金融屬性。
第三,區塊鏈的商業模式因為底層技術的差異,跟互聯網也有很大差異。
第四,治理權,即用戶和平台之間的關係。互聯網的應用,用戶按平台的規則來走,平台製定規則,控制所有的一切,包括用戶的數據。
而Web3的天平慢慢傾向用戶,Web2的賬戶是你要向平台申請,而Web3是你授權平台可以連接你的錢包。用戶對平台的方向是有發言權的,在DAO上,你對一個組織是有發言權、決定權的。
我們把Web3的投資分成四個板塊:
第一,L1,公鏈;
第二,中間層;
第三,應用層,現在大家談論最多的是GameFi、DeFi;
第四,加密金融。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跟傳統金融相平行的加密金融層,底層有基礎設施,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交易所,託管服務等。然後是金融服務,借貸、交易、資產管理,跟傳統金融很像,但本質上有很大區別。比如借貸,不需要通過中介,而是通過協議直接借貸。
只要用過的人,就知道比傳統銀行的效率要高多少,用過數字資產金融服務的人不會願意再回到傳統金融。就像用了支付寶,就不會再回到紙幣時代一樣。
Web3目前大概處在互聯網的2000年左右,都還很早期。
首先,底層技術模塊已成形,但沒到可以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階段,大家詬病的TPS還不夠,沒法達到支付寶高峰期每秒20萬筆的能力。
其次,商業應用已經開始探索。大家只看到GameFi、DeFi,但其實跟傳統商業結合的,跟數據溯源相關的、跟供應鏈相關、跟支付相關的,大批應用應運而生,鏈上應用已經上十萬。
全球區塊鏈用戶超過3億,Coinbase去年底做過KAC驗證的用戶有1。03億,加上沒做過驗證的,保守估計3個億。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Web3跟2000年的互聯網一樣,都經歷了一個資產泡沫的破滅,比特幣從6.9萬美元跌到不到2萬,很大的撤幅,跟上一輪一樣,跌幅八九十,泡沫破滅,開始回歸理性,開始醞釀下一個階段。
商業周期和賽道機會
從2014年進入區塊鏈至今,我一共經歷了三個週期。每個週期都是先有價格,然後是興趣,然後有idea,然後是開發,然後炒作。
2015年的周期就是ICO,大家對它持一致否定,我認為不對。 ICO是項目融資的一個創新,因為沒有監管,才被一些想賺快錢的人弄得烏煙瘴氣。 ICO之後沉寂了幾年,出現有各種O。最近出現大規模的DeFi、NFT,圍繞鏈上資產的熱潮。
每個週期結束後,就算在周期的低位,與上一個週期比,從技術成熟度、應用數量、用戶數量、鏈上資產的規模,都有一個量級的增長。雖然有泡沫的出現與破滅,整體在螺旋上升,應用的賽道、領域在不停更迭,演進。
被市場認可的,在下一個週期繼續;不被市場認可的,在下一個週期就被淘汰了。
舉個例子,DeFi並非這個週期才出現的,早在2015年就有了,當時沒這麼火熱。當時鏈上資產只有1億、幾億美元級別,分散在幾百萬、幾千萬用戶手中,一個人幾千、幾萬美元,沒什麼金融需求。
到了上一個週期,一些標誌性事件讓大家發現,資產放在中心化交易所裡不安全,於是一大批資產從中心化的交易所轉到鏈上,鏈上資產從十億美元級別漲到千億美元級別。當千億美元資產聚集在一起,就有了各種金融需求,有交易的需求、有借貸的需求,資產管理的需求,於是衍生出各種金融模式。
NFT也是上一個週期就有的,當時是把線下的藝術品轉到鏈上,甚至為了吸引人,把線下的藝術品燒掉。但這一輪更是鏈上原生的藝術品。
DID原來只是註冊一個錢包,但現在是從各種視角把你的行為聚集在一個載體上,變成你的手機、銀行賬戶、社交平台。
任何一個行業發展都會經歷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學術思維,在實驗室裡把這個東西想出來。第二個階段是極客思維,把這個東西搗騰出來就算數,中本聰把比特幣搗騰出來,就功成名就了。第三個階段是工程師思維,就是要把產品跑得很好,工程上不能出錯。工程師上面是產品思維、用戶思維,再往上還要把公司做大,要有業務思維。
2015年之前,區塊鍊是極客思維。現在從工程師思維的角度,也還不完善。以前極客階段面臨的是百萬千萬級的用戶,後面將是上億的用戶。比如以太坊升級之後,現在的路線圖能不能實現,需要更多有技術實力的人加入。
再往上的商業層面,有很多的探索,遊戲、社交等等,很多的機會。
Web3的核心是,要把Web2忘掉,先看看Web3應該怎麼做,然後再把Web2的成功經驗引入進來。
舉個例子,大家可能都面臨的問題,就是數字錢包。如果你用過metamask、imtoken,一定都有一種心驚膽戰的經歷。我在2014年用這些應用時,每一步操作都是步步心驚,你要抄24個助記詞,藏在家裡,不能被人發現,還生怕手機出問題,被人看見。這個經歷跟我小時候學電腦很像,當時我們是在電教室,老師教我們怎麼敲dos命令行,教我們哪個是開機、哪個是關機,但現在開關電腦只要點一下。
現在的區塊鏈應用還是設計給工程師用的,但用戶不要這些東西,我們理想中的錢包很簡單:你不要告訴我助記詞,我只要設置一個密碼,你把最複雜的東西隱藏在下面,底層的那些技術保障做好就行了。
現在區塊鏈的用戶進入門檻太高了,用戶體驗是這個行業很缺的。
另外,專業化的機構怎麼進入區塊鏈。在國外,有數字資產託管的銀行已經有很多,但在亞洲還沒有。在鏈上觀察數據,達到類似彭博、萬得這樣的數據機構都還沒有。
所以說,鏈上的基礎設施還處在很初級的階段。很難一概而論哪個賽道機會多,我只能提供一個框架,供大家做參照。
Web3創業和Web2有什麼不同?
Web3創業跟傳統創業有什麼不一樣?
傳統互聯網公司或其它領域的公司,一個創始人從腦子裡有一個idea,到做成產品,推到市場並獲得反饋,需要多長時間?基本上都要先寫商業計劃書、註冊公司、募資、建團隊、買設備、做開發、做推廣,再獲得市場反饋,至少要6個月時間,這已經算很快了。
但一個區塊鏈的創業公司是什麼樣呢?如果你有一個想法,可以寫個白皮書,把代碼框架寫出來,不用註冊公司,不用買設備,因為開發平台都是開源的,用電腦接入平台就有了。你也不用招人,只要你的想法有意思,自然會有人來,以太坊上幾十萬上百萬的開發者,不辭辛勞,不計報酬地工作。推廣也可以在社區裡做,天然幾十萬上百萬的用戶就在這裡,很快就能得到反饋。
而且用戶反饋是實時的。如果你技術不好,很快就會被人黑。 Web2產品,從產品出來到被黑客黑,被技術人員挑戰,沒有這麼快。而如果你的Web3產品機制設計,商業模式設計不好,你馬上會被薅羊毛薅得沒有了。
從融資的角度來說,區塊鏈的融資不像傳統互聯網那麼依賴VC。社區的屬性很強,我們反而不喜歡一個項目由某個或某幾個機構過多地主導,尤其某一個參與方超過50%的時候,在區塊鏈裡叫51%攻擊,意味著你可以作惡,你可以企圖去操縱一些東西。
我曾經潛入一些Web2的創業者討論群,大家討論的都是控制,千萬不要過早喪失控制權。但Web3相反,創始人控制得越多,在社區的威信越低。比如以太坊的創始人Vatalik在以太坊的佔比只有個位數,低於5%,整個以太坊基金會持有也不超過10%。還有一大批公鏈,創始人的持有率都非常低。
從產品設計上,平台和用戶的關係來說。做傳統遊戲的會批評Web3遊戲賊難用,用戶體驗賊差,但Web3會批評Web2你就把我當氪金機器,平台賺了錢,要跟我分,利益要一致。
Web2很容易二元對立,你有了,我就沒有了。但Web3要共建共享,這是產品設計上很大的不同。
Web3的推廣可以用空投,有人認為空投是發幣,但其實是把項目的所有權讓渡出來,你可以理解為這就是傳統的項目推廣費,以前是從資產負債表中拿出來,現在是從所有權中拿出來。
華人在Web3有什麼機會?
在區塊鏈的發展史上,亞洲和華人的團隊一直控制著超過70%的世界。直到現在,在挖礦產業,華人至少還控制著30-40%,只是這些人不在中國而已。
大家對挖礦也有一定的誤解,挖礦不是在白白地消耗電力,其實它準確的名字是為區塊鏈的底層運算提供能力,英文叫mining,在中文就翻譯成了挖礦。
區塊鏈的很多名詞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包括數字貨幣。數字貨幣不是貨幣,是資產,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比特幣、以太坊,它就是貨幣的屬性;第二類是絕大部分,token,你投資了一個區塊鏈項目,它就是你的受益憑證;第三類是NFT,非標準化的數字資產。
除了挖礦,礦機公司,華人佔90%以上。全球前十大交易所,華人是創始人的有五六家。 Web3的華人投資機構就更多了,只是大家比較低調。
但我們要客觀地面對一個現實,華人擅長的是需要執行力很強、需要落地的領域,商業化是我們最強的地方。但在底層思維和創意方面,西方的創業者更強,尤其是底層鏈的機制設計。
區塊鏈前面幾個週期都在做技術、底層,接下來就如肖總所說,將進入區塊鏈應用爆發的階段,華人的團隊是很有競爭力的。
尤其那些有傳統金融、技術、社交媒體經驗的人,既有商業化的經驗,又懂Web3的底層邏輯,可以說是前途無限。到Web3商業應用的階段,隨著更多Web2的人進入,我們的優勢更加明顯。
Web3項目怎麼融資?
區塊鏈曾經出現過一段去VC化的現象,很多項目不要VC的錢,眾籌就行了。 Web3項目融資的次數比Web2少,但參與的機構更多,這也是現實。
一個項目在種子輪的時候怎麼來融資,具體要看項目的情況,如果你是偏社區的,你可以就在社區裡募資,空投把用戶群體吸引過來,當你的token有價值的時候,就會有價格,資金就會進來。
但如果你做的項目偏商業的,最好採用股權融資。
我們過去做的投資70-80%都是token融資,股權融資只佔20-30%。但現在股權融資的項目越來越多,因為越來越多的項目在向應用方向走。做應用就要跟現實世界打交道,比如你的應用需要地推,地推的供應商肯定要跟一個公司打交道,而不願意跟基金會打交道,那你就需要一個公司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