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的商業化之路展望


作者:嘉吉、鬱欣、唐堯

圖片來源:由無界版圖AI工俱生成

摘要

去年我們在AIGC首篇深度報告《AIGC:Web3時代的生產力工具》中闡述了該技術的變革及帶來的產業變化,隨著ChatGPT的走火,大家經常問起:AIGC的商業化之路怎麼走? AIGC如何賺錢? ——我們訪談了數十家國內外的AIGC團隊,同時看到1月初微軟宣布了與OpenAI的深度合作,將AI技術整合進現有產品,並為開發者提供AzureOpenAI雲服務,允許其開發自己的AI應用,AIGC曙光已現,本文將著重探討其商業化之路。

AIGC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AI的顯性化。隨著自然語言技術(NLP)進一步降低AI的使用和触達門檻,以及伴隨著AIGC生成算法的優化與改進,我們發現AIGC的商業化落地速度和效果表現將超預期,一些如Jasper這樣的初創企業已經開始產生了營收。這意味著AI正以越來越顯性的方式產生商業模式。 AI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與硬件、系統等一起打包進行商業化落地了。對於普通人來說也不再是一門遙不可及的尖端技術。

To B仍是AIGC的主要商業模式。雖然AIGC使C端用戶以較低的門檻使用AI生成內容,但就目前來看,to B仍然是核心商業模式。對於B端客戶來說,他們的需求和付費意願是較為穩定的,這主要有以下兩個核心原因:對於B端帶來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跌,如用AIGC抓取信息後根據已有模板完成新聞或一些產品的測評;能夠填補原本很難完成的需求鴻溝。

面向C端的AIGC,以SaaS訂閱為主。隨著AI模型與算力的發展突破了可用的臨界點,AIGC對個體的賦能也不容忽視,且將以SaaS訂閱為主。第一是作為效率工具,AIGC產品能夠在信息獲取、格式整理和工作流等各個流程提高個人用戶的效率;第二是作為創作工具,像剪輯、修圖軟件一樣,AIGC能夠大幅度降低大眾用戶的創作門檻。效率工具例如Notion發布的NotionAI,尤其值得關注AI模型作為基礎設施集成到已有的工作流中。

AIGC未來應用普及的背後,將產生巨大的算力市場。根據OpenAI的研究,AI訓練所需算力指數增長,且增長速度超越硬件的摩爾定律。 AI模型大算力的背後需要高昂的算力成本,GPT-3訓練的算力成本超過400萬美元。儘管AI模型往往會選擇開源,但數據集和訓練成果是一個團隊的內部資產,這意味著每個AI產品都需要支付自己的訓練成本。在未來AIGC隨著B端和C端的商業化落地的實現,算力集群的建設和雲服務都會受益,同時考慮到英偉達A100、H100出口受限,相關國產算力芯片將有機會獲得增量市場。

AIGC社區的價值。近期在與各個創業團隊的溝通過程中,我們發現行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會放在AIGC與Web3.0的結合,以及AIGC與社區的融合。 AIGC讓用戶的創作門檻的降低,有助於加強社區的互動和發展,同時降低了平台的內容成本。社區用戶對內容的探討與偏好能為AIGC模型提供優質的反饋,以便後續優化增強產品力。 NFT能夠確權作品和鏈接社區,AIGC與NFT社區的結合探索,或將產生值得期待的商業創新。

AIGC投資框架:軟硬件與數據集。生成算法、NLP與算力決定AIGC能否運行,而高質量的數據集決定了AIGC質量與商業模式。軟件層面主要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谷歌、微軟、科大訊飛、拓爾思;AIGC生成算法模型及數據集:英偉達、Meta、百度、藍色光標、視覺中國、崑崙萬維。算力層包括:中興通訊、瀾起科技、新易盛、天孚通信、寶信軟件、中際旭創等。

風險提示:技術創新不及預期;政策監管風險。

微軟與OpenAI深化合作,AIGC商業化加速到來。 1月23日,微軟官方宣佈在與OpenAI將進一步深入合作,將在未來數年內追加投資數十億美元以加速AI技術推向大眾。微軟正在迅速推進OpenAI的商業化,將目前的ChatGPT、DALL-E等AI工具整合進微軟旗下的全部軟件,例如Bing、Office等,為用戶帶來更高效的交互體驗。更值得關注的是,微軟將提供AI雲服務AzureOpenAI,允許開發者在OpenAI的模型基礎上搭建自己的應用,從而加速AI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此舉可見,OpenAI作為AIGC行業龍頭,已開始商業化之路,一方面自己作為模型基礎設施,賦能搜索引擎、辦公軟件提高效率和用戶黏性;另一方面借助合作夥伴的算力基礎設施,為後續底層硬件拓展打牢基礎。

我們在此前的深度報告《AIGC:Web3時代的生產力工具》中討論了AIGC的技術變革以及應用場景,隨著產品落地及場景的拓展,越來越多的市場關注將中心化於商業模式的探討,即一個很關鍵的問題:AIGC如何賺錢?通過行業訪談,我們認為2023年將是AIGC的商業化加速之年,AIGC有望走近大眾的生活、工作中。

1、AIGC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AI的顯性化

“AI的顯性化”是我們最近產業交易所中的最深刻感受。 AI雖已發展多年,但在諸多領域的應用更像經過專業學習的“專科生”,而今基於大模型的AIGC更像接受過通識教育的研究生,雖然在發展初期在特定專業領域功能有限,卻有著更強的可拓展性。因此,我們預計,當2023年GPT4模型發布之後,“AIGC+”將成為全球性的趨勢。底層的大模型與數據集將成為下一個科技時代,真正意義上的“IT基礎設施”,既有垂直領域的價值也不容忽視,正如OpenAI與微軟的合作,通用AI的顯性化趨勢將日益顯著。

AI具有通過自動執行各種任務、提高效率和啟用新的經營方式來轉變商業模式的潛力。以下是人工智能如何改變商業模式的一些方式:

自動化:AI可以自動執行各種任務,例如數據輸入、客戶服務和供應鏈管理。這可以減少對人力的需求並提高效率,從而完成降低成本並增加利潤的目的。改進決策制定:AI可以分析大量數據並提供有助於企業做出更好決策的見解。例如,人工智能可用於優化定價、識別新機會和預測客戶行為。個性化:AI可用於為個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這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瞄准他們的營銷工作並提高客戶滿意度。新商業模式:AI可以實現以前不可能實現的新商業模式,如:AI驅動的聊天機器人可以讓企業提供24/7全天候客戶支持,即使在他們關閉時也是如此。

在此之前,我們關注到的AI主要中心化於安防、網絡監測等領域。 2020年,AI+安防領域達到了453億的市場規模,是商業落地速度最快且容量最大的賽道之一。預計這一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900億。但這一領域,基本都是同硬件和系統一起打包提供。

而隨著自然語言技術(NLP)進一步降低AI的使用和触達門檻,以及伴隨著AIGC生成算法的優化與改進,我們發現AIGC的商業化落地速度和效果表現都很好,一些如Jasper這樣的初創企業已經開始產生了營收。這意味著AI正以越來越顯性的方式產生商業模式。以成立於2021年的Jasper為例,其成立當年營收就達到了4500萬美元,並收穫了7萬名用戶,2022年營收也預計7500萬美元。從Jasper的官網上看到,它是以類SAAS服務的形式進行收費,分為初級、高級和訂製三個模式。而國內部分領先的AIGC公司,在用戶規模、內容生成量上在2022年亦快速起步,預計2023年開始產生營收及盈利並非難事,但能否形成SaaS訂閱模式尚待觀察。

再以Jasper為例,其不僅融合了多種模型算法,包括GPT3、NeoX、T5等,並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業務需求,使用量身定制學習模型——構建界面和原始工作流程,使AI更易於日常使用。同時,由於融合了多種模型,它能夠區分特定用例或行業的最佳模型組合。這種方式有助於避免過度依賴任何一個來源,並使最終產出效果更好。 Japer的使用界面上可以看到其提供了數百種垂直領域的模板,如:新品推廣郵件模板等。這樣的設計能夠更進一步地幫助用戶完成精準的輸出,更好地吸引用戶來使用。這也是為何成立兩年Jasper就能吸引到IBM、Airbnb這樣的大客戶的原因。

隨著技術的進步,AI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與硬件、系統等一起打包進行商業化落地了。對於普通人來說也不再是一門遙不可及的尖端技術。 AI變成了一個普通人也可以輕鬆運用、提升效率的工具,這預示著AI的商業模式更加顯化。

2、To B仍是AIGC的主要商業模式

雖然AIGC使C端用戶以較低的門檻使用AI生成內容,但目前來看,to B仍然是核心商業模式。對於C端用戶來說,缺乏長期持久的需求,大多數只是一時興起的好奇體驗。而對於B端客戶來說,他們的需求和付費意願是較為穩定和長久的,這主要有以下兩個核心原因:

降低成本

AIGC替代了部分原本應該由原創人員承擔的工作,例如網站內容編輯、美工等,假設人工成本在100萬,而AIGC能夠降低50%以上,那麼企業將有充足的動力進行機器替代,其實這一過程正在發生,尤其在一些垂直領域,例如體育、金融、汽車等。

早在2018年,路透社就啟用了一款AI新聞撰稿工具Lynx Insight Service,主要目的是將編輯工作中機器所擅長的領域分攤給機器,如:數據挖礦和識別數據規律,將編輯人員所擅長的工作內容交予人類,如設置提問、賦予任務以權重,對上下文進行理解等。這和我們此前嘗試用Chat GPT進行研究報告的撰寫的情況類似。在未來,人主要負責整體方向的把握和提出問題,而AI負責信息的蒐集、處理匯總和融合。

除了以上這種形式以外,目前更普遍的是通過AI快速抓取信息數據,套入已設置好的模板後形成文稿。這在我們平時熟悉的“萬得”的快訊以及“汽車垂直媒體”汽車參數對比中較為常見。

除了新聞稿件類,AIGC生成圖片也被應用在新聞稿或自媒體的插圖或封面上。相比原先在素材庫找圖的效果更貼合文章,也減少了找美工的費用並提升了效率。但在這一領域,文字的需求大於圖片,一方面是由於工作的完成度另一方面是由於本身的市場空間。

跨越B端需求鴻溝

部分to B應用具有項目制的特點而難以被滿足,我們稱之為需求鴻溝。例如,IP矩陣的構建,當需要對大IP構築包括電影、電視、遊戲、動漫、手辦等周邊產品時,需要大量各類原創作者對IP矩陣進行豐富,這是一個費錢且費力的漫長過程。內容供給方因工作量巨大而無法提供大量原創稿件,而需求方因看不到內容而無法買單。未來基於AIGC,原創內容方可以以少量手稿,借助模型的幫助,大量生成內容,由於擴散模型的存在,這種“白盒+黑盒”式的內容生成甚至帶有“二創”的意味。若能在AIGC的幫助下跨越需求鴻溝,則大型B端項目更容易實現。

我們以二次元市場為例,該產業已經步入爆發期,產業鏈趨於成熟。 2020年國內整體市場規模達突破了千億,泛二次元用戶預計2023年達到5億。圍繞著二次元IP形成的包括潮玩、虛擬偶像、服裝和線下娛樂等新型衍生產品矩陣擁有巨大市場,也是當下發展的重點。

在潮玩、虛擬偶像和服裝的設計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會涉及選擇設計師、完成設計這一過程。有了AIGC的幫助,可以大幅提升這一過程的效率。在原先的情況下,需要安排一批設計師嘗試設計一個初稿並給IP方審核溝通,產生的溝通成本和前期初稿設計費用相對較高。而在AIGC的情況下,設計師可以先訓練出自己風格的生成模型迅速根據IP方的要求設計出多個初稿供選擇。這一點能夠快速幫助確定設計師並減少溝通成本。在後續的設計生產過程中,也可以通過AIGC高效生成多種類似風格或IP的內容,這將大幅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因此,即使由於技術的發展使得AIGC變得普及,我們依舊認為當下階段,to B端才是主要的商業模式方向,核心原因在於對於B端帶來的效率提升是切實的,也能夠填補原本很難完成的需求對接,因此客戶付費意願較強。

3、面向C端的AIGC,以SaaS訂閱為主

隨著AI模型與算力的發展突破了可用的臨界點,AIGC對個人的賦能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在極小的邊際成本下,AIGC應用能夠大幅度提高個人的信息處理效率以及內容輸出質量,而這類技術又可能反作用於生產關係的演變。

因此,面向C端的AIGC應用,可從兩個角度來探討其商業價值:第一是作為效率工具,諸如傳統的筆記、日程管理等工具,AIGC應用能夠在信息獲取、格式整理和工作流等各個流程提高個人用戶的效率,並且AI模型作為基礎設施能夠集成到現有的工作流程中;第二是作為創作工具,像剪輯、修圖軟件一樣,AIGC能夠在UGC內容流行的今天,大幅度降低大眾用戶的創作門檻,強化個人媒體的IP價值。

從商業角度而言,將AIGC作為底層基礎設施的SaaS訂閱將成為中長期趨勢,目前Midjourney等企業已有類似嘗試。用戶付費的邏輯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更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

AIGC替代搜索引擎成為下一代信息獲取方式。 ChatGPT上線後被廣泛討論的一個問題是:ChatGPT會取代谷歌嗎?傳統的搜索引擎通過對關鍵詞的檢索與相關性的排序,為用戶提供可能有價值的頁面鏈接。而ChatGPT通過龐大的語料庫,針對用戶提出的問題可以直接給出回答。例如,在詢問光纖光纜行業概況時,ChatGPT會直接根據用於訓練的大數據集給出一個合理答案,並且用戶在追問的過程中,也能夠進行回复。而傳統搜索引擎則需要按照關鍵詞去尋找合適的資料並進行整理。從實際的體驗中,從ChatGPT獲取信息的質量要高於搜索引擎,速度會更快,但會存在數據集的局限性(例如ChatGPT對2020後的信息一無所知),不過已經在大部分場景能夠取代搜索引擎。儘管ChatGPT目前處在Demo階段,但社交媒體上已經有人表示願意為之付費用於提高自己效率。

從輔助表達到替代表達

在內容的表達上,AIGC能夠完成從輔助到替代的跨越。效率工具在輔助表達、增強溝通效率這方面已有很多嘗試,例如Grammaly對用戶表達進行語氣和措辭的修飾,提供常用的表達模版和規範。而AIGC能夠更進一步,按照指定的格式、語氣和場景進行內容輸出,從而替代人工進行表達。以Jasper為例,以AI文字生成為主打產品,通過其文字生成功能,用戶可以生成Instagram標題,編寫TikTok視頻腳本、廣告營銷文本、電子郵件內容等工作。

集成到已有的工作流

AIGC將會集成到已有工作流。 AI大模型作為基礎設施,可以根據具體的使用場景和需求設計應用,也可以集成到現有的工作流程中。例如Notion AI,其應用Notion是一款全平台文檔工具,支持協作、筆記、表格、看板等功能,在2021年完成了由Coatue和紅杉牽頭的2.5億美元C輪融資,投後估值103億美元。 2022年,Notion的用戶規模目前已經達到3000萬,付費用戶達到400萬。在前段時間,Notion發布了Notion AI測試版,Notion AI完全集成到Notion的現有工作流中,當用戶在應用中整理素材、管理日程、創作的時候都能夠使用AI輔助來提高效率。即便是midjourney、無界版圖以及ChatGPT,我們認為也難稱之為一個完整的工具,離開了用戶現有的工作流使得AIGC更像是“玩具”,但如果把這種功能嵌入到已有的工作流中則完全不同。

擴大用戶創造力

創作工具的發展與普及讓更多個人用戶稱為內容創作者,這也帶來了UGC的繁榮。而AIGC作為內容創作工具,將更進一步降低圖片、視頻等內容的創作門檻。從前是通過文案自動生成配音,而AIGC可以實現一句話生成文案,一句話生成圖片甚至視頻:例如,在MidJourney中,用戶只需要通過輸入文字描述,計算機將會自動生成一張作品;AIGC虛擬人可以根據文案內容自動生成虛擬人節目。這些應用在相對較小的學習成本下,用很短的時間使得用戶能夠創作更多內容。

4、AIGC背後的算力生意

AIGC背後的“大算力”究竟有多大?

AI訓練所需算力指數增長,增長速度超越硬件的摩爾定律。在2018年,OpenAI發表了一份研究成果,嘗試量化大語言模型所需要的算力以及算力需求的增長趨勢。該研究發現,自2012年至2018年,用於訓練AI所需要的算力大約每隔3~4個月翻倍,整體呈現指數級上漲(而摩爾定律僅僅是18個月翻一倍)。從2012年到2018年,訓練AI所耗費的算力增長了30萬倍,而摩爾定律在相同時間只有7倍的增長。

對於目前常見的大模型(例如GPT-3、NLG、Gopher等等),算力的測量往往使用petaFLOPS-days。這個單位意味著一個每秒進行一千萬億次浮點計算的設備,需要不停歇地運算一整天。作為對比,英偉達的旗艦產品RTX3090在標準功率下的浮點算力約為35 TFLOPs,每秒能夠處理35萬億次計算,1 petaFLOPS-days意味著需要不斷以最高算力跑滿29天。就算用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這個訓練過程在理想情況下也超過一周。

AIGC未來應用普及的背後,將產生巨大的算力市場。 AI模型大算力的背後需要高昂的算力成本,以GPT-3為例,該模型有著多達1750億的參數,訓練所需的算力高達3650 PFLOPS-day。按照Lambda的測算,以V100理想狀態下28 TFLOPS的算力和最低3年起雲計算的成本,完成訓練GPT-3需要花費460萬美元,而下一代GPT-4的參數將更多。

儘管AI模型往往會選擇開源,但數據集和訓練成果是一個團隊的內部資產,這意味著每個AI產品都需要支付自己的訓練成本。現在大部分創業團隊都是佈設在雲端,因為單獨的算力集群很貴,目前A100高端產品大概在6-9萬元,1000張A100卡加上CPU、硬盤、存儲、機房供電等配套設施的硬件投入將近1億。在未來AIGC隨著B端和C端的商業化落地的實現,算力集群的建設和雲服務都會收益,同時考慮到英偉達A100、H100出口受限,相關國產算力芯片將有機會獲得增量市場。

5、AIGC社區的價值——未來的金礦

近期在與各個創業團隊的溝通過程中,我們發現行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會放在AIGC與Web3.0的結合,以及AIGC與社區的融合。這種結合趨勢主要體現在:AIGC能夠助力社區的互動和文化發展;社區能夠給予AI模型反饋;AIGC與NFT結合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低門檻的表達能讓更大規模的用戶參與到社區互動中。相較於UGC平台,AIGC能夠進一步降低用戶參與創作的門檻和成本;而創作門檻的進一步降低,有助於社區的互動和發展,同時降低了平台的內容成本。例如暴走漫畫最初通過漫畫工具降低用戶的表達門檻,誕生了大量流行的段子,豐富了整個“暴走IP”社區。而AIGC為用戶提供的創造力,遠遠超過傳統的內容社區,或會誕生新的平台商業模式。

社區對AIGC作品的反饋能夠為AI模型提供訓練反饋。以圖片生成為例,相同的關鍵詞可能在不同平台的效果差別很大,例如在A平台的效果很好,而B平台效果很差。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模型的訓練,在相同的模型下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也會導致效果差異巨大。在監管學習下,訓練員需要給AIGC產生的內容進行反饋,從而調節算法的參數,直到算法的效果令人滿意。 ChatGPT免費上線產品Demo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過開放的用戶交互,收集到更多的反饋數據。社群對內容的探討與偏好能為AIGC模型提供優質的反饋,以便後續優化增強產品力。

當AIGC涉及到IP相關領域時,傳統的版權授權制度很難與之匹配,這種問題在UGC時代就經常出現,例如粉絲的二創行為。 NFT的標記性使創作者與二次創作者與觀眾的鏈接更加多元化。我們也看到了包括BAYC、Cryptopunks等NFT持有者組成了排他性的粉絲社群,NFT與粉絲經濟的結合也在進行模式探索。 AIGC由於過程的隨機性,不太可能重複生成內容,並且會生成類似於數字指紋的seed,與NFT的結合可以將內容生產的作者與內容本身綁定,也可以與內容的原始IP進行關聯,這其中探索嘗試的空間巨大,矽谷、新加坡已有不少團隊投身其中,我們將在後續的研究中繼續跟進。

6、投資策略:AIGC的軟硬件與數據集

從PGC到UGC再到AIGC,AIGC能讓人類突破內容生產力枷鎖,高效率生成高質量內容,讓人類進入到真正的元宇宙之中。若要AIGC能夠滿足元宇宙的需求,獨立完成高質量、高精度的內容,AIGC技術層面還需要一定的發展,我們可以分為軟硬件兩個維度看,軟件層面主要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技術、AIGC生成算法模型和數據集,硬件層面主要是算力、通信網絡。

催化劑:

1)二季度GPT4新模型的發布。

2)微軟在搜索引擎、Office辦公軟件中集成AIGC功能。

從主題投資的角度看,我們認為,AIGC在經過2022年的概念導入後,2023將進入產業爆發期,既包括新模型的發布,也包括“AIGC+”在各領域的落地。一方面,其對現有的殺手級應用——短視頻、遊戲等具有顛覆式影響,或進一步擴大內容量、提高成癮性,同時對社交和廣告提供新的工具;另一方面,Web3開放、共建的價值觀下,UGC、AIGC的內容會更具吸引力,二次創作、開放想像的浪潮將來臨。

風險提示

技術創新不及預期:AIGC的技術發展不及預期。以及底層硬件技術,如:超級計算機、算力的發展不及預期。

政策監管風險:目前AIGC還處於相對早期,後續是否會出台AIGC作品相關知識版權或其他法律監管條款尚不明確。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