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R眼鏡的出品期無限期推後”,1月中旬,彭博社的這個消息擊碎了“黑科技”發燒友的夢。此前的業內傳聞中,這款外形和普通眼鏡類似的AR智能眼鏡,鏡片里內置了顯示屏,能覆蓋現實世界的數字信息,可用手勢實現與眼鏡的交互。
蘋果內部一度將AR眼鏡視作有朝一日可以取代iPhone的產品,原計劃在今年推出混合現實頭顯硬件後推出。然而,計劃被擱置了,原因是“技術困難”——蘋果還開發不出能支撐這款眼鏡性能和電池續航能力的必要硬件。
的確,與VR硬件相比,AR硬件是一座更難攀登的山峰,這從歷年AR/VR硬件出貨量數據上就能看得出來。 IDC數據顯示,僅剛剛過去的2022年,全球VR頭顯的出貨量為952萬台,而AR頭顯僅為21萬台。
AR硬件正面臨新一輪挑戰,Shadow Creator、Mad Gaze甚至微軟等賽道頭部品牌都難以維持增長,但這將為敢於探索的競爭對手創造市場機會。在中國,Nreal、雷鳥、Rokid憑藉硬件先發的優勢打出了些許品牌力,目標直取消費級,但眼鏡與終端的分體設計仍舊無法滿足人們對AR眼鏡的科幻想像。
AR硬件出貨量為何上不來?
2023年有望成為消費級VR頭顯設備的“爆發年”,知名的品牌都扎進來了,除了索尼、HTC這些VR頭顯的老玩家將推新之外,蘋果MR混合現實頭顯也將在今年亮相,賽道上還出現了強勁的競爭者PICO和Meta Quest。
消費級VR設備成了電子品牌的競技場,而另一邊增強現實AR的硬件消費市場卻冷冷清清。儘管2022年AR硬件賽道時不時冒出過熱點事件,比如穀歌展示了具有實時翻譯功能的AR概念眼鏡、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入行AR創業等等,但能吊起消費者胃口的產品還一個都沒出現。
在IDC的預測中,AR在整個元宇宙硬件產品的出貨量上將長期保持低比例,其數據顯示2023年,AR硬件的出貨量預計能達到36萬台,而VR頭顯則會突破1244萬台。甚至到2026年,AR硬件的出貨量會上漲,但比例不會超過VR。
IDC對AR硬件的預測
相比VR虛擬現實,AR能將計算機生成的圖像疊加到我們周圍世界的技術,可以說能名副其實地豐富現實。用例很多,比如一些服裝電商支持用戶在手機上使用AR濾鏡換裝,再比如倫敦國家美術館將國家美術館的藏品帶到了博物館的牆外,公眾用手機掃街邊牆上貼著的二維碼,直接變成美術作品,從手機屏幕上看,作品彷彿就貼在牆上。
都知道AR強大,但為什麼硬件這麼難產?歸根結底是技術成本高。
AR的工作方式可能千差萬別,但必須有兼容設備,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到智能眼鏡、頭戴式顯示器,這些設備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實現AR所必需的硬件組件。
要讓AR增強現實,處理器、傳感器、跟踪設備、輸入設備和顯示設備都不可或缺。當前,智能手機可能擁有這一切:觸摸屏、攝像頭、GPS、慣性測量裝置(IMU)、固態羅盤和CPU。它們結合在一起,為AR體驗提供驅動力,使手機能夠跟踪用戶的所在地,並確定設備的朝向和位置。
從2017年開始,硬件廠商開始不滿足於手機了,想要製造更便捷的可穿戴設備,眼鏡成為重要突破方向,被視作未來有望獨立於手機、電腦之外的“第三塊屏幕”,連蘋果都將對它給予顛覆iPhone的厚望。
除了輕便性之外,AR眼鏡有望提供更強大的AR體驗:識別現實世界中的特定物體和手勢。
但高級別的AR體驗要依靠強大的計算能力、傳感器技術和顯示屏。根據硬件功能,AR眼鏡可拆解為芯片、光學和傳感三大部分。
芯片:主要承擔操作系統運行,是AR眼鏡“大腦”,負責處理捕捉的圖像、數據等等,如果要虛實融合,眼鏡還得使用專用芯片,只有這樣才能從算力側保證眼鏡能達到實時顯示的功能。
傳感器技術:人機交互的核心,是AR眼鏡的“眼睛”與“神經”,得能連接“大腦”,它由多個攝像頭構成,分別承擔基於跟踪定位功能(SLAM)的圖像採集、交互手勢識別和日常拍攝功能。
光學系統:由光感元件組成,包括透鏡和微型顯示屏(光機),透鏡目前以光波導為主流技術方案,主要負責AR眼鏡的成像工作,而AR眼鏡還需要“透視”,既能看到真實世界,也要看到虛擬信息,所以,成像系統不能擋在視線前方,這就需要多加一個或一組光機,以層疊的形式將虛擬信息和真實場景融為一體,互相補充,互相增強。
以上基操中,光學系統是AR眼鏡的技術難點所在。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技術是棱鏡和光波導,可惜都各有優缺點。棱鏡雖成交量小,不過可見視場角有限;光波導具有輕薄、高穿透力的優點,問題是價格驚人。除此之外,電池續航同樣是難題,到目前為止,電池能源技術早已到達瓶頸,電池儲量遠遠不能滿足AR眼鏡高強度計算所帶來的能耗需求。
結合蘋果因“技術難度”推遲AR眼鏡出品的消息,你就知道AR眼鏡的出貨量為啥上不來了。目前,市面上活躍的AR眼鏡廠商並非已先於蘋果攻克了難題,而是選擇用另一種妥協或平替的手段,更早地走向了商業化路徑。
比如,將處理中心與眼鏡分離,以保證處理中心的數據處理能力、續航能力和散熱能力。這麼做的好處是,減輕設備重量,但缺點是要用數據線連接處理器和眼鏡,想想手機連著有線耳機的不便,你就知道這種連接放在AR眼鏡上有多麻煩了。
而市面上AR眼鏡更主流解決方案是結合其他硬件搞“分體”,讓眼鏡本體只負責傳感器攝像頭和AR顯示等功能,將必需的計算、供能交給手機或其他設備支持。這種採用外部算力、無需配備處理器芯片的做法直接降低了成本,使分體式AR眼鏡亮出了價格優勢,成為消費級市場的“潛力股”。
國產品牌先發能獲優勢嗎?
2023年,蘋果的AR眼鏡爆出難產消息,谷歌的新產品還得等到2024年以後,這給國內的AR廠商們留下了佔住消費市場的窗口期。
更早前的2022年,國內的消費級AR眼鏡市場蠢蠢欲動,資本最先發力。先是Nreal、Rokid陸續收穫高額融資,連續創業者羅永浩扎入AR賽道後,他創立的新公司細紅線科技(Thin Red Line)拿到了5000萬美元的天使輪。此外,芯片商業瞅准了商機,高通宣布推出了AR眼鏡專屬芯片。
根據易觀分析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國內消費級AR眼鏡銷量已達數万台,Nreal以34.5%的市場份額佔據首位;雷鳥創新、Rokid分別以28.6%和24.4%佔比分列二、三位。
從國內已發售的消費級AR眼鏡看,賣點包括“3D大屏影院般”的分體式AR眼鏡、帶“AI助手服務”的一體式AR眼鏡以及主打“輕薄”的一體式AR眼鏡等等。
Nreal Air眼鏡使用效果
所有形態中,“3D大屏影院”派在C端市場更獲認可,處於快速增長階段。該類眼鏡主要用來觀影和遊戲,這些產品的共性是通過“分體”將AR眼鏡的操作系統搬到手機或其它設備上,用戶通過手機App來操作AR內容,眼鏡只是顯示屏。
Nreal
成立於2017年的Nreal原本專注佈局海外,2022年3月,該公司獲得阿里巴巴領投的六千萬美元融資,紅杉中國、高瓴創投、蔚來資本等知名機構加持。 8月,Nreal回歸中國市場,推出了消費級AR眼鏡Nreal Air,目前售價在2299元,天貓上的月銷量為300+。
機身:外觀如普通的太陽鏡,重量僅79g,兩層鏡片中,外層為墨鏡式的遮光片,內層為屏幕和波導鏡片,佩戴者可從眼鏡內側看清鏡外事物,近視眼還可加裝近視鏡片。
交互:遠場交互,手機可控製鏡面上的光標,輕擊手機屏幕即可確定指令,支持用戶空中投屏,能將屏幕最高放大至130英寸。
場景:可以用來看視頻,也能連接Switch、PlayStation、Steam Deck等遊戲機,支持Type-C接口的PC及移動端,可用適配器連接蘋果產品,這樣就將日常辦公的場景也容納進了空中投屏巨幕中了。
Rokid
Rokid的主業最開始是人工智能產品,推出過陪伴機器人和智能音箱。 2021年12月,該公司發布了消費級AR眼鏡Rokid Air。 Rokid想讓AR眼鏡跳出智能手機限制,於是在2022年8月推出了連接AR眼鏡的主機產品Rokid Station,以此平衡功耗、管控質量、提高易用性。
Rokid Air:重83g,具備免帶近視鏡設計,支持500°以內近視屈光調節,雙眼可根據所需單獨調節,售價2999元.
Rokid Station:切入觀影、娛樂和辦公三大場景,與AR眼鏡連接後,相當於隨身攜帶了一個巨幕影院、一個遊戲手柄,搭配上鍵盤鼠標,可成為一套小型的移動辦公設備,售價為799元。
雷鳥創新
成立於2021年10月的雷鳥創新由TCL電子和雷鳥科技共同孵化,是一家專注AR的新銳品牌。 2022年10月,雷鳥發布消費級智能眼鏡產品雷鳥Air,定位為“輕薄的娛樂大屏”。
機身:採用偏振BirdBath光學方案與Sony Micro OLED顯示技術,能實現在4米高的空間內觀看140英寸高清大屏,裸機僅重69g,為同業裡最輕的產品,售價為2989元。
交互:可支持智能手機,也能與電腦、平板電腦、筆記本相連,將小屏內容投射到眼鏡上,從而實現140英寸的視野。
綜合來看,國內主流品牌的AR眼鏡都採用了分體式設計,將電池、處理器與眼鏡鏡體分離,眼鏡只負責傳感器、攝像頭和顯示功能,需要外接其他終端以便操縱,這種方式的確能降低成本,但“千元級別”也沒有解放人們手中的手機,而從海外主攻的方向看,蘋果、谷歌們試圖解決手勢交互,希望能讓人們能像科幻電影裡的角色們一樣,手在空中比劃比劃,就能與靠眼鏡實現的空氣大屏交互。
從蘋果今年的跳票看,AR智能眼鏡的這個夢還得再做一段時間。
VR和AR,你更期待哪種硬件?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