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重拳加密巨頭細數美國SEC 與加密的恩怨糾葛

在Binance 與Paxos 合作發行的穩定幣BUSD 遭到美國監管大力打擊的一周之後,CEO 趙長鵬(CZ)昨天宣布將放棄BUSD 作為主要穩定幣。另外為了平息監管施壓,Binance 傳出要繳納罰款來與當局「做個了結」,達成和解、合作。

這次美國監管將手伸向了全球最大的加密平台。在此之前,SEC 也是動作頻頻:

2 月9 日,加密貨幣市場短時下跌,據稱是因為此前Kraken 將支付3000 萬美元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解,後者指控其加密資產質押產品違反美國證券法規。

2 月11 日,Coinbase 創始人Brian Armstrong 發推表示:SEC 據傳希望在美國封禁散戶的加密貨幣質押。他非常不希望看到此場景出現。

不僅如此,伴隨加密世界的發展壯大,SEC 也如影隨形,「SEC 在對未經適當授權提供數字貨幣銷售的公司的訴訟中擁有穩固、近乎完美的記錄,而且沒有很多法律先例來贏得這場戰鬥」,這根監管大棒曾讓不少加密項目方吃盡苦頭。

01「監管」區塊鏈

對和監管打交道而言,Tether 無疑是經驗豐富且「戰績尚佳」的「老前輩」了。

作為「加密世界最大的一隻灰犀牛之一」,2017 年Tether 就收到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傳票,但其並沒有停止發行新的 USDT 。

後續紐約總檢察長辦公室(NYAG)拿出實際的調查結果,稱Bitfinex 利用Tether 為自己提供貸款,以掩蓋其8.5 億美元的財務漏洞,但USDT 依舊是「增發、增發、增發」。

即便遭遇了2018 年10 月15 日,那次「空倉也被割」的信任危機,USDT 也依然憑藉「大而不能倒」的姿態活了下來,甚至2020 年瘋狂增發,進一步與市場深度綁定。

之前就有加密數據網站CryptoQuant CEO 就表示,如果SEC 的下一個目標是Tether,那麼將給當時的牛市帶來嚴重打擊。

彼時市場嚴重依賴USDT,在當時的背景下,大火的算法穩定幣似乎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類似USDT 這類抵押錨定模式的穩定幣,終歸還是依賴中心化的發行方(即便第二代穩定幣 DAI 也不得不一定程度地犧牲去中心化,在抵押資產中引入中心化資產以保證穩定性)。
這就注定了其在監管面前的脆弱性,對去中心化屬性的加密市場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監管」的穩定幣也慢慢成為剛需。
而算法穩定幣相比於傳統USDT、USDC、DAI 等不同類型的幾代穩定幣,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其完全拋棄了抵押錨定模式,而只是通過市場供需關係建立貨幣體系,沒有具體的中心化發行方。

也正因如此,算法穩定幣在「去監管」角度可能也代表了一種特定的市場需求——在USDT 佔據的主流市場之外,長尾效應下逐步蠶食空出來的市場份額。

02 Telegram 的監管拉鋸戰

區塊鏈世界向來缺乏真實的增量用戶,這是公認的痛點和難點,正因如此,坐擁上億活躍用戶的全球最大加密通訊軟件Telegram 的區塊鏈項目TON(Telegram Open Network)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一推出就被視為「天王項目」,備受熱捧:

2018 年,Telegram 宣布發行Token 融資,預售Token 很快便達17 億美元(根據銷售條款,當TON 區塊鏈上線時,投資者方才會獲得自己那部分權益的Token)。

未曾料想的是,原定2019 年10 月正式上線主網的TON,卻被SEC 突然「喊停」——2019 年10 月11 日,SEC 向聯邦法院提交訴狀,稱Telegram 出售約29 億數字貨幣違反了1933 年的《證券法》,要求對Telegram 發出臨時限制令,禁止他們將Token 提供、出售、交付或者分發給任何人或者實體。

緊接著紐約法院南區地方法院便向Telegram 公佈了臨時限制令,使得其Token 分發並沒有按計劃進行,也正是從此時起,Telegram 開始陷入這場與SEC 的訴訟風波。

隨後針對SEC 要求法院拒絕Telegram 爭取向非美國投資者出售Token 的請求,Telegram 一直強調該裁決明確限制了美國聯邦法律僅適用於「在國內交易平台上市的證券交易」和「其他證券的國內交易」的權限,因此SEC 的禁令是沒有根據的。

甚至Telegram 區塊鏈項目社區基金會一度放出風聲,「或通過「分叉」主網方式繞過SEC 與美法院」,直到2020 年6 月份,這場曠日持久的監管拉鋸戰才以Telegram 的最終妥協而落下帷幕:

Telegram 及其子公司同意支付1850 萬美元的民事罰款,並向投資者返還約12.2 億美元,以就該公司違反投資者保護法的指控達成和解。 ‎

03 硬剛到底的Ripple

當然,也有敢於和SEC 硬剛到底甚至不落下風的存在—— Ripple。

2020 年12 月22 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發布了針對Ripple 及其創始人Bradley Garlinghouse 和Christian A.Larsen 的起訴書,稱從2013 年至今Ripple 公司及其創始人出售XRP 獲利13.8 億美元,且沒有登記他們對XRP 的報價和銷售,也沒有獲得任何註冊豁免,違反了聯邦證券法的註冊規定。

從那時起,SEC 就一直指控Ripple 出售其XRP Token 和未註冊證券,然而Ripple 一直在法庭上堅稱其沒有不當行為。

本來在21 年Gary Gensler 確認當選SEC 主席後,Ripple 一度主動示好,認為可以以更開明的方式解決訴訟爭端,但似乎SEC 並未退步,Gary Gensler 更是態度較為強硬地稱加密貨幣的眾多領域均可能涉及了證券法,必須接受SEC 的監管。

所以Ripple 的態度愈加強硬,2022 上半年Ripple 首席執行官曾表示如果在SEC 對該公司提起的訴訟中敗訴,Ripple 可能會完全轉移到美國以外的地方,甚至還稱一旦與SEC 的訴訟結束,Ripple 將探索首次公開募股(IPO)的可能性。

而Ripple 也抓住了SEC 的一個致命弱點:SEC 前金融司司長Bill Hinman 於2018 年的演講中解釋了比特幣和以太坊並非證券,這使得SEC 的陳述前後矛盾。

就在8 月15 日,美國地方法官Netburn 批准了Ripple 的動議,送達兩份傳票以驗證七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官員的公開言論視頻,並忽略SEC 關於Ripple 試圖重新開啟證據發現程序的指控。

這場SEC 與Ripple 激烈對決的訴訟大戲,預計也還在持續進行中。

但在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大棒揮舞之下,也有 Coinbase、Bitstamp、幣安美國站( Binance US ) 等主流交易平台屈從相繼宣布將下架XRP 交易。

04 XRP 不是第一個,也注定不會是最後一個

其實在諸多數字貨幣項目裡,被SEC 盯上的,XRP 不是第一個,也注定不會是最後一個。

最為大家熟悉的,無疑就是2019 年的EOS 事件,不過同樣是被SEC 盯上,但與XRP 最終被多家交易平台陸續下架的糟糕情況不同,EOS 採取了身段極為靈活的處置方式,讓問題在還沒有大規模發酵之前就被平息了。

2019 年9 月23 日,SEC 與Block.one 達成和解,Block.one 同意通過支付2400 萬美元(罰款額佔其Token 融資總額的0.58%)的民事罰款,來解決SEC 對其進行未經註冊的Token 融資發行的指控,同時授予了其對未來業務的重要豁免權。

這不僅意味著Block.one ,及EOS 在合規化的路上,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高懸的政策「達摩克里斯之劍」也暫時得以解除,更從另一個角度為一眾陷入類似指控困境的項目提供了思路——態度積極,認罰過關。

Tezos 對此做了另一次確認,2020 年3 月23 日,Tezos 宣布其在長達兩年的法庭之戰後,選擇以2000 萬美元解決面臨的訴訟問題。

作為史上第一個、也是EOS 之前規模最大的一次公開Token 融資項目,Tezos 在2017 年秋季通過了轟動一時的,首次Token 融資發行,實現了2.32 億美元的收入。

「SEC 明年( 2020 年)會非常缺錢」,EOS、Tezos 的「花錢買平安」似乎也應證了SEC 的執法思路——項目方的歷史融資等行為,存在法律上的監管把柄,基本上市場都有共識。

只要出手多可以一擊必中,同時一旦選擇出手,也必是可以重罰的知名(有錢)項目。所以「創始人賣Token 成首富」的Ripple,似乎被盯上的邏輯也就說得通了。

從這個角度講,目前市場上同時滿足「有問題+ 有錢」的項目,似乎也並不太多,誰會成為SEC 的下一個狩獵對象?

05 EOS 和Tezos 的「罰款突圍」

但監管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卻並非無解,在SEC 的監管大棒之下,也是有項目能通過「折中」方式最終安穩逃過一劫的。

2019 年9 月23 日,SEC 與Block.one 達成和解,Block.one 同意通過支付2400 萬美元(罰款額佔其Token 融資總額的0.58%)的民事罰款來解決SEC 對其進行未經註冊的Token 融資發行的指控,同時授予了其對未來業務的重要豁免權。

這不僅意味著block.one 及EOS 高懸的政策「達摩克里斯之劍」也暫時得以解除,更從另一個角度為一眾陷入類似指控困境的項目提供了思路。

而當年3 月23 日,另一個項目方Tezos 也在長達兩年的法庭之戰後,選擇以2000 萬美元解決面臨的訴訟問題。

作為史上第一個、也是EOS 之前規模最大的一次公開Token 融資項目,Tezos 在2017 年秋季通過了轟動一時的首次Token 融資發行,實現了2.32 億美元的收入,也由此進入了SEC 的視野,陷入了類似Telegram 的監管拉鋸戰。

然而可能並非所有的Token 融資項目都能夠像EOS 和Tezos 一般用錢解決問題,畢竟Block.one 和EOS 舉重若輕的2400 萬美元,甚至都高過絕大多數項目總共的Token 融資額。

SEC 大棒揮舞之下,2023 年還會有多少的項目方被盯上?不論多少,但也注定會有不少「周瑜打黃蓋」的戲碼重複上演。

06 小結

就目前來看,美國和歐洲這樣的監管主體都在逐步收緊對穩定幣和DeFi 的監管力度,而美國在加密監管領域的發揮著主要影響力,項目方正在被動或主動地配合探尋創新與合規平衡的邊界。

與此同時,以往「Token 是否是證券」的爭論的答案也似乎逐步呼之欲出——美國參議院農業委員會領導人Debbie Stabenow 等人去年計劃提出新的加密監管法案,將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貨幣現貨置於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監管之下。

這既意味著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的的商品屬性在監管那裡逐步得到強化確認,也等於在SEC 之外,CFTC 等其他機構後續也會逐步扮演起監管主體的角色(當然,此前CFTC 也曾對所謂違反衍生資產法的加密貨幣公司也採取過行動,例如BitMEX、Tether 和Bitfinex 等)。

總的來看,新事物誕生與發展的早期,野蠻生長難以避免,但隨之的合規問題就會愈發凸顯並成為至關緊要的生命線。

無論DeFi 與CeFi 是否做好了準備,對加密世界而言,這一天最終都會如期而至。

撰文:白話區塊鏈

來源:DeFi之道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