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對話香港金管局前總裁陳德霖:虛擬資產不會顛覆傳統金融體系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陳德霖親自召集“戰事”小組,在股票和期貨市場反擊雙邊操控,最終令國際金融大鱷鎩羽而歸。

編者按: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明確指出要加強大灣區資本市場平台建設、促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係以及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等具體目標。南財集團21世紀經濟報導重磅推出《灣區金融大咖說》高端對話系列,計劃採訪大灣區金融行業的領袖大咖,針對大灣區金融發展的熱點議題進行深度解讀。第四期,我們聚焦香港金管局前總裁陳德霖,聽聽他創業的心路歷程,對虛擬貨幣和傳統資產市場轉型的看法。

一身合體的西裝,招牌的黑框眼鏡,笑容可掬。

香港銅鑼灣,一間遠眺海景的辦公室裡,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見到了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簡稱“金管局”)前總裁陳德霖。他笑言:“身份變了,但是,我仍然對金融創新很熱心。”

陳德霖1954年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 1976年陳德霖大學畢業後作為政務主任加入香港政府,1991年出任香港外匯基金管理局副局長,並著手與任志剛籌組成立金管局。其後,在1996至2005年,陳德霖出任金管局副總裁。 2005年12月,陳德霖任渣打銀行亞洲區副主席。 2007年7月,獲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 2009年10月,任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並於2014年連任,至2019年9月卸任。

在長達近三十載的金融監管生涯中,陳德霖“有幸”親歷了兩次重大金融危機,分別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陳德霖親自召集“戰事”小組,在股票和期貨市場反擊雙邊操控,最終令國際金融大鱷鎩羽而歸。

2009年10月,他接棒出任金管局總裁,當時距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約兩年時間,亟需重塑公眾對金融業的信任。陳德霖掌舵金管局10年期間,主推貨幣金融穩定、普慧金融等,提升香港貨幣和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在香港,初創公司和中小企業開戶困難、跨境貿易支付低效的痛點一直存在,這亦讓陳德霖“嗅到”了新的商機。

卸任公職後,他“退而不休”,笑言一度在KOL(關鍵意見領袖)與創業之間搖擺,但最後選擇了後者,於2020年創立圓幣錢包科技公司,幫助貿易企業解決跨境支付難和慢的痛點以及方便企業管理外匯風險。

圓幣錢包的創立吸引了金融科技行業內不少投資者。據報導,該公司主要有5個投資人,各佔約20%股權,包括BrightVentureInvestmentL.P.(璀璨投資)、DragongflyRoundL.P.、EminentVisionLimited、HashKeyHoldingsLimited以及眾安數字資產。

投身金融業數十年的陳德霖,見證了香港金融業界的風雲變幻與發展。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業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離不開兩個關鍵詞,“穩定”和“創新”。

陳德霖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以下簡稱《21世紀》)獨家專訪時表示:“我覺得這個世界,從模擬世界進入數碼世界的趨勢不會改,所以,我們傳統的資產市場也要轉型。”

去年10月,港府發表支持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公開表示對全球從事虛擬資產業務的創新人員持開放和兼容的態度;並聯同監管機構研究推出多項試驗計劃,如綠色債券代幣劃、數碼港元等,以測試虛擬資產帶來的技術效益等。

然而,包括FTX在內,全球多家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倒閉等,卻讓全球資本乃至整個市場對加密貨幣及虛擬資產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

今年1月31日,香港金管局發布加密資產和穩定幣討論文件的諮詢總結並表示,建議透過強制發牌制度,將掛鉤法定貨幣的穩定幣納入監管。監管範圍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建立和維護穩定幣的規則;發行創建或銷毀穩定幣;穩定幣的穩定性和儲備管理安排;以及存儲用戶加密密鑰、使用戶能夠訪問持有的穩定幣並進行管理的錢包服務等。相關監管安排期望在2023年至2024年落實。

在陳德霖看來,大規模的去中心化金融,確有可能影響金融體系穩定;而如何在適當的監管下,仍然保持創新,則是未來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陳德霖。

對金融創新的熱心依舊

《21世紀》:您前兩年創立了圓幣錢包科技公司,在此之前您在政府任職多年,也曾於渣打擔任過高層,現在為什麼選擇自己出來創業?創業感受怎麼樣?

陳德霖:不一樣。我當時(2005年)離開金管局是想到各個機構闖一闖,但後來種種原因又回到政府。現在是退休了,乾了10年,做夠兩任(香港金管局總裁)。

金管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機構,(全球)很多地方都沒有。它監管銀行、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如果用內地的架構來做類比,和中國人民銀行相似;金管局也管儲備,類似國家外匯管理局。這幾個功能結合在一起就很特殊,所以我的日常工作也很特殊,沒有具體的職務,這是其一。同時,我的責任很大,權力也很大。雖然我是監管(的角色),但可以說參與了很多政策的擬定。

退休後,這個身份變了,但我仍然對金融創新很熱心。現在,我想我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就是做一個KOL(關鍵意見領袖),寫一些關於金融科技、金融創新的文章;或者上電台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第二,如果不做KOL,那可能只有直接參與(金融創新)。我的選擇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圓幣。

在金管局的時候,我覺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銀行眾多、資本市場也發達,但全球的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著一個困難,就是accesstobankingservice(很難獲得銀行服務),包括開戶、維持戶口、融資支付等。這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太匹配,(因為)香港的金融這麼發達,這個痛點卻還存在,我當時就想做點事兒,所以後來我就直接參與(金融創新),搞(圓幣)錢包。

《21世紀》:圓幣錢包的構思和籌備花了多長時間?圓幣按比例錨定了離岸人民幣、日元和港元,主要出於什麼考量?

陳德霖:這個構思很早以前就有了,具體落實是在2020年。

圓幣不是虛擬的貨幣,而是實實在在的法幣組成的。原本(幣種)還有韓元,但落地研究後發現,韓元受管制比較厲害,基本沒有海外流動性,所以我們就放棄了韓元。

目前的比例是人民幣47%,日元32%,港元21%,這個比例是指權重。我們按照2021年7月的匯率做了一個推算,用這個比例算出來,一個圓幣有47元人民幣、550元日元、25元港幣。定下來以後,我們會五至六年檢討一次權重是否要更改。

那這個權重是怎麼得來的?首先我們參考這三個經濟體,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日本在區內相互貿易的量的佔比。第一個調整因子就是這三個經濟體外匯儲備的充裕度,第二就是淨國際投資頭寸(theNetInternationalInvestmentPosition,NIIP);第三就是三地外匯市場的流動性。通過用這三個因子來調整,得出了47%、32%和21%的比例。

舉個例子,現在用美元換圓幣,和兩、三年後用圓幣兌換美元可能不一樣。區域內,如果企業的本幣是人民幣,那麼其所承擔的外匯風險將降低一半,因為圓幣組成有47%都是人民幣,(企業)只需面對美元的匯率波動(港元掛鉤美元)或日元的匯率波動風險。

中小企業開戶是一個痛點

《21世紀》:根據香港監管,任何人士在香港發行儲值支付工具必須向金管局申領牌照,即SVF(儲值支付工具)牌照。目前圓幣錢包申請這一牌照的進展如何?

陳德霖:去年12月19日,圓幣錢包宣布獲得香港金管局發出的SVF牌照。經過兩年的努力和準備,我們很高興圓幣錢包獲批牌照,並準備開展業務。以創新科技為中小企業解決銀行開戶困難和跨境支付低效等長期存在的痛點,為香港作為亞洲貿易和結算樞紐的地位作出貢獻。

《21世紀》:在圓幣旗下,您也成立了易信連,做數據化的身份認證,為何想到做這一塊?

陳德霖:(圓幣)錢包的客戶都是企業,中小企業的開戶是一個痛點。根據香港的反洗錢條例等,任何公司裡擁有25%以上股權的對象須是自然人,監管也要求明確公司董事、管理層等,這就要(企業和銀行)分別開始進行驗證程序,(導致)開戶很慢,對銀行來講成本也不低。

所以我們就花很多時間和資源去開發了這樣一個系統,可以給企業客戶用,也可以給銀行用。

《21世紀》:你和他們(銀行)聊起來,對方的反應如何?

陳德霖:很有興趣。因為他們也不是想為難中小企業客戶,但是不能通過驗證的(企業),就不能給其開戶。對銀行來說,開戶的成本不低,我們現在這套系統,一條龍提供了(開戶驗證)的所有流程,很多銀行都有興趣,已經有5家銀行和我們簽署合作意向,做試點。

企業身份驗證最大的突破,不完全是流程的電子化。而是企業第一次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驗證身份。你在A銀行通過驗證的資料,無法分享給B銀行,所以你每一次開戶都要重新來過(所有驗證流程)。我們(易信連)的客戶實際上有兩批人,一是中小企業,一是銀行,收費對像是後者。

暢想大灣區“資本通”

《21世紀》:剛才提到很多跨境支付、流通的問題,您之前也倡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考慮實行企業層面的資本通,能與我們分享下這方面的設想嗎?

陳德霖:全球有不少灣區,比如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這幾個灣區有一個特點,是我們(粵港澳大灣區)沒有的,就是統一貨幣、統一關稅區。

同一關稅區內,同一種貨幣資本的流動是完全自由的,人才(流動)也是自由的。但我們(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的方針下,香港和澳門是特別行政區,有出入境管理,貨、人、錢的流動都並非完全自由。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錢(的流通)。以前是大灣區內地的9個城市需要資本,而香港很多資本需要出路;(現在)反過來,內地也有些企業要走出去做業務、做投資,雙邊的需求都是越來越大的。所以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超越世界上其他的灣區,可以在資金流上多做一點事情。當然也有一個擔心,就是(資金)從內地不同地方流到香港(這個窗口),然後流到海外就不見了。所以(灣區內的資本通)是一個試驗,即以(資本的)內循環為主,同時與外循環相連接。

資金流通方面,股票通、債券通、理財通都是很好的(先例),但還不夠。所以我提議用最新的區塊鏈科技,讓合資格的資本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閉環裡面,比較自由地流動。因為區塊鏈的每一層都是公開的,也無法篡改,如果出現違規,也可以溯源。

《21世紀》:這個(資本通)如果能做起來的話,其影響和規模是不是會比之前的股票通、債券通和理財通等還要大?

陳德霖:對。國際格局變幻莫測,以前很多事可以一步步來,但我覺得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是非常重要的。其實香港向來是(主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需要與內地的循環接洽起來,才能產生(人民幣計價)產品。 (金融)產品不能憑空產生,一定要落實到實體經濟的一個個環節。

發展虛擬資產須平衡市場與監管

《21世紀》:我們談回香港近期的一些創新,包括支持虛擬資產在港的發展,您在監管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在您看來,應該怎樣去平衡市場的發展和風險監管?

陳德霖:政府出了這個政策確實很好,這是第一次看到官方有比較清楚的態度,去擁抱虛擬資產。但有的人會說,(有了虛擬資產、加密貨幣)以後什麼都不用了,甚至連所有的央行都可以被取代,傳統金融市場和機構也會被顛覆——這我不同意。

首先,虛擬貨幣,比如Bitcoin(比特幣)沒有其內在價值,價格的波動太大。 (比特幣)可以炒賣,但是不符合作為計價和交易貨物的要求。所以2014年,我還在任(金管局總裁)的時候就定調,(加密貨幣)實際上是虛擬商品,它不是“貨幣”。

第二,虛擬貨幣中有穩定幣,可以解決其價格相對法幣大幅波動的問題,但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監管、法規,以及背後支撐的儲備,就可能出現問題。

第三,完全的去中心化不利於認識你的客戶(Knowyourcustomer),而“認識你的客戶”是法律和反洗錢相關條例的要求。去中心化的金融設計可以規避監管,但代價可能是投資人失去保護。比如你去保險公司買保險,但被不良銷售誤導,你可以找他算賬,投訴到保監局去。但在完全去中心化的領域,(投資者)普遍沒有人保護。而且穩定幣如果廣泛使用,可能會影響法幣的貨幣政策的效果;大規模的去中心化金融可能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因為後者會擺脫受監管和信賴中介人的模式。

但是,穩定幣在以後仍然大有可為,前提是要符合一定程度的投資人保護和監管條件。它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等方面有很多應用場景,但它不能顛覆取代傳統金融。

《21世紀》:香港在上述公開表態後,要建設國際虛擬資產中心,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陳德霖:我覺得這個世界,從一個模擬世界進入一個數碼世界的趨勢不會改,所以我們傳統的資產市場也要轉型。但我覺得大家又有一個迷思,沒想通最大的虛擬資產是什麼。其實是傳統資產的數碼化。比如持有的股票,股票紙都沒有了,但是股票代表的公司實體是存在的。那麼擁有公司股權的憑證,就是一個虛擬的、數碼的表述。

有形資產其實是很值錢的,但是在現實市場中,(有形資產)交易的效率很低,交易成本很高,所以沒有流動性。但在數碼世界,如果能把握這個機遇,香港的前路是什麼——傳統資產擁有權憑證的數碼化。舉個例子,如果是同樣的東西,可能用股權形式來做;而像古董、名畫每一件都是不一樣的,就可以用NFT(非同質化代幣)來表達,後者的應用場景非常廣。

你可以投資買房地產,可以買名畫買酒買古董,但是你想賣出(後者)的時候,需要到拍賣所,找專家驗證其真假。這個流程的成本通常是很高的,因此買賣的效率不高。但是NFT憑證,不想拿(實物)回家,就可以放在託管所。而香港本來也是國際藝術品的交易中心,也可以利用託管業務,拉動香港相關行業的發展。

《21世紀》:在發展虛擬資產方面,新加坡常被與香港比較,您認為香港在這方面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陳德霖:我覺得虛擬資產本身是一個大事,不光是香港新加坡,每一個地方都應該做,因為這個趨勢是全世界的。

現在講Web3.0,幾乎每個人都持不同的說法。元宇宙的應用之一有遊戲,其中可以賣地、蓋樓等。其實應用場景很廣,以後我們生活中可能都有(元宇宙),比如,你在香港、你的父母在加拿大,你可以和他們相約在元宇宙的一個旅遊區,那個旅遊區、酒店都是虛擬的。而這個元宇宙最大的挑戰是什麼?第一應用場景不是很多;第二,人類能穿戴設備多久;第三當然就是花費。

(實習生吳坤玲對此文亦有貢獻)

(作者:朱麗娜,尹琛編輯:李艷霞)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