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阻止AI繪畫毀滅“視覺中國”們?

作者: IvesDuran

“只需要鍵入簡單的語言描述,只需短短幾分鐘,便可生成畫作。”這種利用人工智能作畫的技術,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火了起來。一時間,#呼叫AI幫我畫#的話題引發在網友中引發廣泛討論。

AI(人工智能)顯著的降低了繪畫的技術門檻,也吸引了大廠的關注。美團、字節、百度等互聯網大公司,紛紛推出AI繪畫產品。

雖然部分知識產權界的專家,認為版權會阻礙AI繪畫的發展。但我們認為事實並非如此,行業的發展已經領先於規章制度,經濟價值決定AI繪圖會走得很遠,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

對於視覺中國這種以圖片版權運營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企業來說,如果不適時改變經營策略,AI繪畫誕生將給這些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的衝擊。百億市值,可能毀於一旦。

視覺中國是誰?

視覺中國成立於2000年6月,在2014年深圳A股上市,是國內圖片行業唯一一家主板上市公司。通過一系列的整合、併購,視覺中國形成了視覺內容及服務、視覺數字娛樂、視覺社交三大業務板塊。其中,視覺內容及服務占到了公司營收的絕大部分。

簡而言之,視覺中國是一個以圖片版權運營為核心的平台,其運營邏輯如下圖。

截至2023年3月6日,視覺中國的總市值達110.41億元,在數字媒體行業,其市值僅次於新華社,位列第四。

(來源:視覺中國2021年年報)

2021年,來自視覺內容與服務層面的營收達6.5億餘元,占到了視覺中國總營收的99.53%,較上一年同比增長15.48%。視覺中國表示,該公司目前提供4億張圖片、3000萬條視頻和35萬首音樂等可銷售的版權內容。其中,機構供應商提供的內容佔比達60%,簽約供稿人提供的內容佔比達30%,自有版權內容約佔10%。

圖庫定價如下。

(來源:廣發證券,視覺中國旗下Veer圖庫產品價格)

顯然,從版權內容的數量規模來看,這其中很大一筆收入來自圖片版權運營。不只如此,基於旗下版權資源,通過發起版權維權訴訟,視覺中國旗下公司也有了上百萬元的進賬。

來源:知產寶裁判文書可視化分析以視覺中國旗下公司——漢華易美(天津)圖像技術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作為當事人,可以檢索到的著作權糾紛案件達1317件,案件集中分佈在2016年~2021年間,單案平均判賠金額1.26萬元,判賠支持率24.92%。那麼,這些案件中,漢華易美天津公司通過維權取得的賠償金可達到413萬元。

雖然視覺中國通過版權運營,獲得了不菲的收入,但維繫其商業模式運轉的源動力在於海量的版權資源。這些版權資源來自個人創作、機構夥伴、自有版權。而這些版權作品的產生,仍然依靠人工創作。

而AI繪畫的興起,正在通過技術革新,打破圖片創作門檻。其極低的創作成本,未來必將成為與“視覺中國”們同台競技的強勁對手。

AI繪畫vs視覺中國:成本賬“高下立見”

AI繪畫——AI-Generated Art, 即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技術,通過人工智能或者深度學習算法,模擬筆觸、設計圖像生成規則,進而生成畫作,並且可以通過後天不斷學習,精進繪畫技巧。實踐中,AI繪畫既可以輔助人工,成為AIUGC,也可以獨立創作成為AIGC。

2018年,由人工智能Obvious創作的愛德蒙·貝拉米( Edmond Belamy )肖像畫在佳士得拍賣行被拍出了43.25萬美元的高價。據稱,這是第一幅在拍賣會上出售的AI畫作。

2022年起,關於AI繪畫商用的消息越來越多,各類AI繪畫產品的商業模式也逐漸清晰。

據國海證券調研報告顯示,C端,AI繪畫產品通過“內容付費+會員付費”的方式變現。 B端,AI繪畫被應用於廣告製作、遊戲場景製作等領域,降低內容成本。同時,AI繪畫作為工具/功能集成到一些圖片編輯、社交軟件中,既增強了軟件的互動功能,也增強了用戶的活躍度。

與傳統的圖片產業相比,當相關的算法規則建立之後,AI繪畫生產內容的成本可以無限趨近於零。

以國外較具有代表性的三家AI繪畫公司——Midjourney、Stability AI、OpenAI為例。

(來源:國海證券)

三家公司的單次生成費用,不超過0.3元人民幣。而這三毛錢的費用,可以讓用戶一次生成最少4張圖片。以Midjourney公開的試用模式為例,25分鐘的免費GPU時間,可以大致支撐25次免費生成。也就是說,AI繪畫1分鐘出1張圖,向用戶收不到一毛錢,且可以用於商用。

這樣的出圖速度,人工是難以企及的。據報導,某遊戲公司將皮膚繪製的工作外包出去,每張稿費五六千元,畫師需要畫一個星期。而在小紅書上,兼職畫手出單張原創頭像,從接單、出初稿到修改,也需要兩三天的時間。

(此處以Boss直聘平台提供的北京市的插畫師招聘信息作為參照)

再說下人力成本。對於企業來說,僱傭一位插畫師作畫,哪怕是一位應屆生,也需要支付4K左右的基礎工資。

(來源:小紅書)

相較而言,視覺中國等版權運營平台雖然與畫手、攝影師等不存在勞動關係,是採用收益分成的方式支付稿酬。以某小紅書用戶公開的創作者分成收入明細為例,一幅圖片作品,視覺中國需要支付創作者少則幾塊錢,多則上百元的稿酬,比AI繪畫的成本高幾十到上千倍。

雖然,視覺中國可以將簽約的作品再賣出,應用到媒體、廣告、紙媒等應用場景。但當機器可以高效的出圖,已經有些企業開始主動減少內容創作的人工成本。

而對於AI繪畫公司來說,想要接更多的單、出高質量的圖,只需要不斷優化算法模型即可。

版權爭議困不住AI繪畫的“高歌猛進”

不過,AI繪畫火了,版權爭議也隨之而來。兩個月前,一場針對AI繪畫侵犯版權的集體訴訟在大洋彼岸打響。

據報導,一些創作者在社交網絡上發起了抵制AI的話題,聲稱AI剽竊了自己的作品。同時,一些藝術家,向美國加州北區地方法院提起集體訴訟,狀告Stability AI、DeviantArt 和Midjourney三家公司利用AI技術,侵犯藝術家的版權。

產生爭議的原因是,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數據中可能包含版權作品,人工智能在繪畫的過程中,也可能直接臨摹了某些版權作品,導致部分AI繪畫作品與一些創作者的版權作品,在外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似。

但版權爭議,會阻止AI繪畫擴張嗎?中短期內,並不會。

首先,AI創作的作品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嗎?這一問題暫無定論。有觀點認為,從創作的結果來看,只要具備區別於在先作品的獨創性,即可構成作品。但也有觀點認為,AI繪畫作品不過是應用算法、規則和模板的結果,該過程不構成創作,也就算不上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

其次,即便AI創作的作品可以被視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AI版權的歸屬,也沒有明確的答案。據報導,除了英國、愛爾蘭、新加坡等少數國家承認“為計算機生成作品進行必要程序之人視為作者”,大多數國家對於作者的界定仍是自然人。

再次,即便是可以將AI繪畫產品的運營者定義為“作者”,底層數據、算法模型掌握在運營者受裡,創作者如何舉證證明AI創作抄了某個特定作品,存在一定的難度。

AI創作的特殊性,使得與之相關的法律規制道阻且長。這也意味著,AI繪畫產業在中短期內處於上升通道。國泰君安分析師陳筱預測,未來五年或將有10%-30%的圖片內容由AI參與生成,或有600億以上的市場規模。

在同一個市場,新技術產業的誕生,往往意味著舊有技術產業的衰亡。就如同在出行市場,馬車替代步行,內燃機汽車替代馬車,以及正在進行的電機汽車替代內燃機汽車。

既然技術讓AI繪畫如此高效低廉,為何還要耗費更多費用購買版權庫圖片?這是個問題,生存或毀滅的問題。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