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有時會出於(不合理的)恐懼而出售比特幣


Michael Eisink 擔任心理學家和教練已有20 年。 2017年,他發現了比特幣的奇妙世界,從此染上了加密貨幣熱。在他的專欄中,他通過心理學家的眼光看待加密貨幣。

我們可能都以不同的變體熟悉我告訴過你的現象。人類傾向於應用這種稱為後見之明偏見的認知偏見。這個謬誤是由Beyth 和Fischhoff 於1975 年提出的,這兩位心理學家建立在Tversky 和​​Kahneman 對認知偏差的廣泛研究的基礎上。

實驗顯示事後偏見

下面我將通過LaBine 教授在1996 年所做的一項引人注目的實驗來舉例說明後見之明的偏見(她與她的丈夫一起進行了這項研究,她的丈夫也是愛丁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LaBines 向一組受試者展示了一個場景,其中一名精神病人告訴治療師他想傷害某人。治療師保守職業秘密,沒有與警方分享任何信息。該研究的參與者被給予三種可能的結果之一:受威脅的人是無害的、受輕傷或受重傷。

在你進一步閱讀之前,試著了解你的直覺告訴你的事情:在這三個案例中,治療師被研究參與者評為最疏忽的是哪一個?

你可能覺得治療師最疏忽大意,以防受威脅的人受重傷。

這正是後見之明的影響。考慮到所有因素,治療師在這三個案例中的每一個都表現得同樣好(或同樣錯誤)。畢竟,他的行為與結果無關,因為他無法展望未來,無法根據當時對他來說最好(或最不壞)的事情做出決定,在那一瞬間。

填寫下表後閱讀更多內容。

加載中…

比特幣呢?

我們現在正在過渡到投資比特幣(BTC) 或其他資產。在談論投資者事後偏見時,事後看來實際結果似乎比實際情況更有可能。

因此,投資者常常覺得他們本可以比實際情況更好地提前預測結果(例如,參與者在情感上將更多責任歸咎於重傷者的治療師)。

你現在可能想知道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這是因為後見之明偏見會影響未來的決定:我們希望避免為我們(沒有)做的事情在未來後悔並再次感到後悔(“另一個愚蠢的決定”)。風險在於我們基於這種並非基於投資策略的情緒得出過於倉促的結論。

所以想像一下:你使用HODL 策略,你假設比特幣在下一次減半後會大幅上漲,但在某個時候你讓自己受到事後偏見的影響太多:

當比特幣與最近的25,000 美元阻力位作鬥爭時,你提醒自己,你錯誤地選擇了計劃B 的S2F 模型(價格目標100,000 美元)。正因為如此,在那一刻你會告訴自己,你本可以提前知道它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你將這種期望拉到此時此地:你的期望似乎更有可能再次好得令人難以置信。

在那一刻,這增加了你從事後偏見(=恐懼增加)轉變為在25,000 美元附近平倉並因此忽略你的HODL 策略的機會。

那麼,你是諾查丹瑪斯還是不是?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CRYPTO-INSIDERS。版權歸作者Michael Eisin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