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千億美金湧入香港:虛假的傳聞真實的不安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從美國的矽谷銀行、簽名銀行,到歐洲“百年老店”瑞士信貸銀行,歐美多家銀行接連陷入嚴重的風險事件,近期環球金融風險指數級上升,令人擔憂。

這兩天,一則關於“世上最大規模的資產大搬遷”的消息被大量轉發。網傳截圖含有如下內容:

據華商財團內部人士消息,一月內,僅華人資產從美國和瑞士分別轉出760億美元和1650億美元。世界富豪紛紛拋棄瑞士銀行,尤其中國客戶,已有幾百萬中國富豪拋棄了瑞士某銀行賬號。

網傳圖片內容截圖

隨後,香港銀行員工停止休假、匯豐銀行一周7天連續營業、香港保險銷售爆單等傳聞也同時發酵,令人生疑。

不過,這則消息,百度一下能看到許多報導,谷歌一下,卻毫無踪跡。

這就奇怪了。這家神秘的華商財團,在天眼查上並沒有明確的與之對應的公司,名字相像的“世界華商投資集團”兩年前就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而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出的內容,大多是其涉及傳銷、詐騙的相關新聞。

那匯豐銀行一周營業7天又是怎麼回事?據媒體報導,匯豐3家分行試行週六日特別營業安排,是為了應對香港和大陸全面通關後新增的非本地客戶的服務需求。

而關於“超過760億美元和1650億美元的華人資產主要流入香港、新加坡等地”這組看起來言之鑿鑿的數據,也查無出處。

因為香港金管局公佈的數據僅到2023年1月底。而根據香港金管局公佈的日均數據,銀行的結餘、外匯儲備等相關數據未出現明顯變化。

此外,證券時報記者向香港金管局發函諮詢“是否有大量資金遷移香港”,金管局的回復也十分官方,並無具體有效的信息。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經常處理不同商業活動所引申的資金流入和流出,金管局會與金融業界和其他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推動香港金融市場持續發展。

那麼,問題來了,是否真的有大量資金遷移香港?香港如傳言所說成了外資避風港?關於這些傳言背後的真相,小巴請教了多位大頭,下面來看看他們的解答和分析。

總體來說,大量資金被轉移至香港的消息意義不大,這更像是個傳言。就目前的情況看,這個新聞背後的商業利益導向很明顯,令人懷疑是有的公司出於商業目的而發布的消息。

目前沒有來自任何權威媒體的報導,也沒有確鑿的數據證明;其次,從量級看也不合理,稍加分析,就能看出不合理。

假設是美國存戶,矽谷銀行中1000多億美元的存款,大多來自美國的公司,他們即便轉移,也是轉移至本國銀行,怎麼會跑到香港去?

華人在矽谷銀行沒有那麼多存款,其次如果他們擔心錢存在美國其他銀行有風險,也不會著急忙慌把錢存到香港,肯定是往大銀行跑,比如說花旗、摩根大通等。

至於說香港未來會成為歐美存款的避風港,更是無從談起。首先,歐美銀行總體健康狀況不錯;其次,從其他環境比如說法治環境上看,香港在這方面並不具有優勢。

目前沒有較權威的數據來支撐“因為矽谷銀行和瑞信事件,美國瑞士有數千億美元存款流入香港”的說法。

而且這裡面存在誤解,例如認為錢存在瑞信銀行就是錢存在瑞士。

實際上瑞信銀行在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都有金融牌照和資產,比如在亞洲的香港和新加坡都有。

香港,瑞銀集團的標誌

金融機構的“祖籍”,也就是總部所在地,和存款在地理上的流入流出關係不大。

存款客戶可能會選擇更好的銀行,而不是考慮地區。

如果確實要流出的話,香港和新加坡的確是比較理想的地區。簡單來說,香港、新加坡沒有什麼本地金融機構,都是美國、歐洲和內地的金融大鱷在角逐。

只是香港要成為歐美存款的避風港,就得先達到成為避風港的要求,需要在安全、法制和自由之間達到平衡。

香港能不能成為避風港,更多取決於香港政府和監管機構未來的政策走向。

中國內地目前還有比較嚴格的外匯管制和金融管制,如果內地願意通過香港更多地開放自己的市場,那麼對香港就會有利,比如近年來中港理財通、大灣區的金融合作,滬港深市場之間的合作。

至於矽谷銀行倒閉和瑞信銀行事件,對香港金融地位的影響不會太大,比如香港金管局就聲明過瑞信在香港約有1000億港幣的資產,但該資產佔香港銀行業總資產比例不到1%。

其實這次風波是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美聯儲的過快加息造成銀行固收投資的虧空,進而影響流動性,很多中資金融機構的海外部門也深受影響,只是大家很少關注。

目前的香港和新加坡,也都極度受美元加息影響,如果考慮存款安全的話,建議選擇流動性和財務狀況較好的金融機構。

海外美元存款業務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體系下,美聯儲加息週期大幅提高了資金的“價格”——利率。

各類固收產品在過去十幾年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下,很難見到這樣的高收益,而且這種產品還是存款這樣安全性較高的產品,因此會吸引很多的資金流入。

尤其是在當下這種大家對經濟悲觀,美國矽谷銀行破產引發避險情緒的情況下,有相對高收益又更安全的存款,吸引力會進一步提升。

矽谷銀行宣布破產後,客戶排隊辦理業務

但資金的流動很難判定,而且華商財團並不是一個可靠的信源,因此這些錢並不一定是從美國、瑞士流出的,很有可能只是受高利率的吸引而從其他產品轉變為存款的,但這種情況概率比較小。

矽谷銀行和瑞信銀行事件後續會引發歐美銀行業廣泛危機的概率也不高,目前政府都很重視這個問題,處置也很及時,不太可能蔓延。

從目前來看,香港未來成為歐美存款避風港的概率很低,因為美國、日本、瑞士都具備吸引大規模資金的優勢,它們的貨幣也是傳統的避險貨幣。

而香港還不具備這種避險的能力,如果有全球風險發生,美國仍然是第一選擇。

至於香港受到美元加息的影響,香港的資產價格早就已經有所反應了,以美聯儲加息週期進入尾聲來判斷,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當前歐美銀行業危機還在發酵中,尤其是UBS併購瑞信的過程中,政府的一些操作損害了股東和AT1投資者的利益,也打破了一些共識和規則,增大了市場的擔憂和避險心理。

預判到風險,聰明錢會先撤離,尋找避風港。

現階段看,香港是個很好的選擇。一方面金融生態和法制規則與歐美接軌,聯繫匯率制度下也不存在匯率風險;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正處於復蘇通道中,中國資產的吸引力提升,在中國資產投資上香港市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關於矽谷銀行、百年瑞信連爆事件帶來的金融風險,考慮到當前歐美監管當局均及時提供了流動性支持,市場普遍認為矽谷和瑞信事件引發更大範圍危機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靜態看問題,這個結論沒問題。但如果歐美央行繼續加息,或又有銀行爆雷,在市場情緒已經受驚的背景下,很可能會開啟新一輪的擠兌潮,導致更多的問題銀行浮出水面。

總之,金融生態是個二級混沌系統,參與者的行為和預期會改變系統本身的運行軌跡,具有不可預測性,也容易發生蝴蝶效應,一個小的事件就可能引發大的問題,充滿了非線性。所以,沒有人敢拍著胸脯說沒有危機。

此外,對國內投資者而言,不用擔心銀行業危機問題。

中美貨幣政策環境相向而行,美國激進加息,中國努力保持寬鬆,美國抗通脹,中國防通縮,所以,美國在抗通脹這條路上遭遇的問題不會對防通縮的中國產生直接影響。

但心理上的影響還是會有的,無論是政策端還是金融機構,都會更重視穩健可持續,對於激進走極端那一套會更加警惕。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