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將打開「四天工作制」的大門,取代你的不是AI


作者:張成晨

來源:愛範兒

不調休的清明節,將四天工作制的好處充分體現。

放假的周三,就像一周裡的午休時間,讓周四上班的精神狀態都好了大半。

與此同時,ChatGPT 還在窮追猛趕,讓人擔心會不會突然丟掉飯碗。

但有一位諾貝爾獲獎者覺得,它恰恰開啟了四天工作制的大門。

AI 讓人焦慮,但也能讓工作更有趣

Christopher Pissarides,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2010 年與其他兩位學者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正是這位教授,對AI 所在的未來十分Optimism,他在格拉斯哥的一次會議上說:

我們可以提高生產力,我們可以從工作中普遍提高幸福感,也可以抽出更多休閒時間,我們可以輕鬆地過渡到每週工作四天。

他也承認,AI 可能會有惡意的一面,但如果使用得當,它們可以消除工作中很多無聊的事情,只將有趣的部分留給人類。

聽起來有些幻想色彩吧?教授還補充道,儘管技術發展迅速,但更多公司跟進的速度較慢,所以員工們的過渡不會那麼痛苦:

如果人類真的想工作,創造多少工作是沒有限制的。產生真正的影響需要很長時間,在此期間人們會進行調整。你在這次調整中需要的,基本上是提高技能(upskilling)。

這樣來看,「四天工作制」更像一個美好的比喻,教授其實是在說「AI 增強而非替代人類」。

我也認同,相對技術的發展,技術的普及具有滯後性。

比如「調教」AI 的提示工程師年薪百萬,待遇可能比10 個初步接觸AI 的普通員工加起來都高,但企業仍然急著招聘。 Google 投資的AI 初創企業Anthropic,前段時間就在舊金山招募提示工程師,這一崗位負責的主要內容是:

找出提示AI 完成各種任務的最佳方法,然後記錄這些方法;

構建一個工具庫和一組教程,使其他人可以學習提示工程,或者簡單地找到理想的提示詞。

這也說明,一方面,技術的普及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大多數人還得師傅領進門;另一方面,與AI 接觸更深的職業,反而更有前途。

但不是說,我們就不需要著急了。

當提示詞工程師成了香餑餑,因為AI 失業的第一批人類已經誕生。

向AI 暴露,而不是被AI 取代

時代財經報導,近一個月來,一家遊戲美術外包公司已經裁掉了一半的原畫師。

裁員就是因為有了AI。雖然AI 圖像生成還不能完全替代人類,出圖後還需要原畫師修改,但它已經成了強悍的生產力工具,「從前需要一兩週的工作量,現在只要兩天就能完成」。

但這不全然是壞事。因為AI 的介入,對原畫師的要求也就發生了改變,核心競爭力變成了後期調整。說白了,讀懂甲方的細化要求,還得是人類親自來。

所以,我更願意用「暴露」,而非「取代」,去形容AI 對工作的影響。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Edward Felten,在2018 年提出了「職業AI 暴露指數」(AIOE)。

研究團隊基於美國勞工部定義的52 種職業技能,包括口頭表達、歸納推理、手部穩定性等,計算每種職業在AI 技術發展中的「暴露」程度。

「取代」暗含著100% 的意味,「暴露」代表著一種程度,可能是30%,可能是50%,它只是個中性詞,說明職業和行業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說明人類還有機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也啟發了我,想為一些岌岌可危的崗位說句話。

現在有一個普遍的觀點,即與文字相關的工作更容易被替代,因為AI 能夠分析和解釋大量基於語言的數據和信息。

我們也能拿出很多證據來。就像在今年2 月,就業服務平台Resume Builder 調查了1000 多家美國企業,發現近50% 的企業使用了ChatGPT,30% 的企業打算使用ChatGPT。

其中已經上崗的ChatGPT,主要負責寫代碼(66%)、文案或內容創建(58%)、客服(57%)、創建會議或文檔摘要(52%)等工作,彷彿這些職業都已經搖搖欲墜了。

但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合夥人Anu Madgavkar 認為,內容創作者完成的大部分工作都無法自動化,因為這些職業中的每一項都有大量的人為判斷。

這和我們作為編輯的工作是類似的,寫作並不是純粹的筆頭功夫,比如有時候還涉及到多部門的配合。

同樣地,我也不覺得社會學家會被取代。社會學家往往需要進行科學的、實地的調查,從個體的處境背後看到社會的結構,AI 無法完全代勞。記者也是這樣,接觸過形形色色的採訪對象,才可能對某個事件有深刻的、有血有肉的還原。

網上還有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程序員50% 的時間在開會,20% 的時間在撕逼,10% 的時間在寫PPT,10% 的時間在調試BUG,剩下10% 的時間才是在敲代碼,ChatGPT 最多只能取代這10% 的工作量。

雖然是個玩笑,在敲代碼之外的一切工作,並不是都沒有意義的。

也就是說,人的互動,包括溝通、碰撞、理解等等,短時間內還無法被AI 替代,除非人人都只和AI 做同事,但就像Pissarides 教授所說的,技術的普及是有滯後性的。

「不合時宜」的一期播客,也談到了「魅力型權威」在未來的重要性:

在未來的職場上,或者是未來社會結構上,AI 可能最無法取代人類的,是關於人的interaction(相互作用)的部分。你怎麼樣說服一個人,你怎麼樣領導一個人,你怎麼樣團結一幫人,你怎麼樣去塑造共識,怎麼樣去彌合分歧。

面對大語言模型,似乎我們有點太「語言中心主義」了,其實還有更多非語言的部分,至少目前還沒有「暴露」給AI。

與AI 合作好壞參半,也更可能留在未來

當失業的陰雲籠罩著打工人們,也有人抱著十分樂觀的態度。

在百姓網創始人、IT 評測者王建碩看來,受ChatGPT 衝擊越大的行業是越有前途的行業,反之越可能蕭條。

比如,不會寫代碼的人用AI 生成了代碼,廣義的程序員群體的產出越來越多,但他們不一定以程序員的名義獲取報酬。

但也有人反駁,行業繁榮不等於原本的主要職業也會繁榮,全職靠程序員賺錢的可能減少,這其實就是職業被替代的體現,只是換了種好聽的說法。

所以,個人認為與AI 合作是一件好壞參半的事情,相關的行業也更可能留在未來。

用案例說明的話,會更好理解其中的矛盾和復雜所在。

「深燃」採訪了一位IP 開發公司的創始人,引入AI 繪畫後,IP 原型的產出效率提高了50% 到60%,今年大概縮減了20% 的員工,接下來一年估計要縮減50%。

與此同時,這位創始人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一點:也是因為AI 繪畫,公司前期做原型的訂單減少了,因為很多客戶不需要再找外包,自己用AI 繪畫就可以做。目前,他們還有AI 不能勝任的技術,但未來可能就不一定了。

按照這個案例判斷,AI 不會完全取代一種職業,但是會通過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某一職業的用工需求,既可能精簡了員工,也可能精簡了某些環節的公司。

這個行業仍會發展,但其中主要的職業發生了變化,呈現更為Compound的形態,比如從原畫師發展為AI 原畫調教師。

被AI 影響甚深的行業還有前景,目前看似不被AI 影響的行業,反而更容易陷入危險。

前段時間,OpenAI 和幣安大學出了份研究報告,針對1000 多種職業,探索大型語言模型怎麼影響美國勞動力市場。

研究人員估計,對於19% 的崗位,至少50% 的工作內容會被影響。他們還列出了34 個不被影響的「鐵飯碗」,主要包括洗碗工、水泥工、快餐廚師等體力勞動。

你以為這些職業在安全區了嗎?當然不是,OpenAI 還悄悄投資了人形機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當AI 和工業機器人結合,體力勞動也可能會被替代。

AI 其實早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活裡,比如社交媒體的推薦算法、美顏軟件的一鍵瘦臉,內嵌在各種產品或者功能里為人服務,讓人類覺得習以為常。

但生成式AI 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部分原因在於,它可以完成一些似乎只能由人類完成的事情,而且正在做得越來越好,彷彿一個面目模糊的高手遠遠向你迎面走來。

最近有很多的相關研究,都在體現AI 對職業的衝擊。

高盛的一份報告估計,在全球範圍內,生成式AI 可以自動化3 億個工作崗位。

斯坦福的2023 年AI 指數報告也顯示,風險投資公司和大型科技公司已向AI 技術投入數十億美元。其中,加州是人工智能相關招聘最多的州,2022 年發布了超過14.2 萬個職位。

將兩組數據放在一起,就會有很強的既視感:技術一直在改變就業機會,或改變,或減少,或創造。

按照歷史的經驗,技術革命就是一個「創造性毀滅」過程:工業革命的機械化代替了傳統工匠,汽車的發明淘汰了馬車夫,電腦的出現讓打字員消失……

每次大浪淘沙留下來的職業,都必須以工具作為自我的延伸。

時至今日,我仍然覺得,取代人類的不是AI,而是使用AI 的人類,我們仍在同一個坐標系裡,守好自己的地盤,儘管有人會出局。

就像敗給AlphaGo 後,柯潔在賽后接受采訪時說:

AlphaGo 看到的是Cosmos,而我看到的就是一個小礦池塘,看Cosmos還是它去做好了,我就在小礦池塘釣魚吧。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