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狐狸君raphael”(ID:shuai_investor),作者:很帥的狐狸
大家好,我是很帥的狐狸,今天繼續來聊聊AIGC,也就是ChatGPT之類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工具。
今兒(4月19日)我看到個新聞——
總覺得這種炒作有點既視感……
每次這些熱點出來後,就會有公司一波波地出來蹭概念。
甚至有騙子打著元宇宙概念出來騙錢——
現在回頭看看元宇宙,除了Meta(畢竟沒法把名字改回來),好像大多數公司也都沒什麼聲音了。
ChatGPT出爐後,網上也有大量AIGC工具的相關價格。
有人說這些價格是在「割韭菜」,只是在利用大家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
所以今天我打算來細聊一下幾個問題——ChatGPT等AIGC工具也會像元宇宙一樣,來去匆匆嗎?
我們需要因為它的出現而感到FOMO嗎?
這波又是「割韭菜」嗎?有跟進的必要嗎?
Part 1😱 我們該恐懼嗎?
FOMO這個概念我以前也提到過,顧名思義,「錯失恐懼」。
在信息爆炸年代,我們隔三岔五就要回下微信、刷下朋友圈,生怕錯過什麼熱點,生怕被朋友落下。
一般來說,FOMO可以分為兩種——
後者吧,我覺得必要性不大(無論你買回來的書或價格是看了還是沒看)。
像我有個朋友,她上了N多慕課,拿了一堆證書。
但是她學的東西,在她的工作中很難用到幾次。
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書就直接在架子上落灰了,價格聽了個開頭就停了。
(我以前也整理過克服這種「沒意義的FOMO」的方法論,感興趣的話,可以翻翻文末的相關鏈接)
而前者,「有意義的FOMO」,帶來的自然是「必要的焦慮」。
我們很難想像,如果現在不懂得使用電腦和智能手機,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會怎樣。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何判斷我的FOMO是否有意義呢?或者更直接點:在這波風潮中——
Part 2🌊 我們該抓住AIGC浪潮嗎?
讓FOMO變得「有意義」的前提,是一旦錯失了某個事物,會讓自己在效率層級大幅落後於平均水平。
所以要達到「不容錯失」的標準,有下面這三個條件——
條件1:產品門檻低
只有產品門檻足夠低,才有足夠多的個體使用,才能產生網絡效應,不然只能變成小眾產品。
這裡的門檻,包括使用門檻和資金門檻。
當然,就算產品門檻高,從商業模式來看也是成立的——
比如一些很難用的單反、很貴的包包,定位的就是給發燒友的奢侈品嘛。
再比如一些學習成本極高的軟件,像是PR或AE,定位的則是生產工具。
但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大部分人錯過奢侈品並不會讓自己過分焦慮;如果我們並不打算從事特定行業的話,不學某些軟件也無所謂。
條件2:需求頻次高
只有需求頻次足夠高,才有足夠長的使用時間,才能拓展其他場景,不然只能變成閒置產品。
比如微信,佔據了高頻的溝通需求,從而拓展了支付、遊戲、電商、交通、政務等場景。
而反過來的,像是一些培訓機構強推的,用Python寫爬蟲程序這種需求,其實對於大部分工作來說並不會經常用到。
等你真的要用到的時候,直接搜索一下免費教程;甚至可以在淘寶或豬八戒網上,找個外包現寫代碼也行。
當然,作為思維方式的訓練,學習編程本身也是有好處的。
只是對於大多人來說,Python小課之類的產品,就算是錯過了,也不用太焦慮。
條件3:效率提升多
只有效率提升足夠多,才有足夠大的收益,才能有換掉舊產品的動力,不然只有極客才會使用。
畢竟帶來的收益還沒法覆蓋替換舊產品的成本……
最典型的失敗案例,是曾經火爆一時的Dvorak鍵盤——
我們現在熟悉的QWERTY鍵盤,其實並不是最適合我們打字的。
最早的時候,一旦我們打字速度太快,打字機常用字母的鉛字連動桿就會相互碰撞,導致堵塞。
於是鍵盤設計者把常用字母給隔開了,這樣打字速度會慢一些,也不會有卡字問題。
所以後來Dvorak鍵盤被發明了——
二戰時的一項研究表明,Dvorak打字員的速度要比QWERTY打字員快74%,世界上打字最快記錄也是由這個鍵盤創下的。
但是Dvorak鍵盤卻沒辦法普及開來。
因為對那些已經用習慣QWERTY鍵盤的用戶來說,大家會存在路徑依賴的心理:重新學習Dvorak鍵盤要花很多時間,而且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提高打字速度。
對於這類產品,錯過也就錯過了。
大多數人也不會覺得過於焦慮,畢竟提升的效率也很有限。
我們不妨用這三個條件來分析AIGC工具以及元宇宙——
從產品門檻來看,ChatGPT過億的註冊用戶數已經說明了一切;相比之下,元宇宙的AR/VR眼鏡數量級還在千萬量級。
這兩個數字的區別也跟資金門檻也有關——
畢竟一個VR眼鏡動輒數千人民幣,動作捕捉設備更是隨時上萬。
從需求頻次來看,元宇宙目前的使用場景相對有限——
主要在醫療(遠程手術)、教育(示範教學)、政務管理(孿生城市)等等,還是to-B的場景更多。
而AIGC方面,它的可拓展性還是挺強的:雖然我們不一定可以直接通過ChatGPT等AIGC工具提高效率,但就跟iPhone可以裝很多APP一樣——
我們可以在GPT-4接入Wolfram Alpha的API來做數學題,也可以接個Stable Diffusion幫你設計出圖。
而從效率提升來看——
元宇宙的交互方式,確實可以帶來效率上的提高。
但目前來看,這個程度的提高並不是不可替代的:全息投影固然炫酷,但視頻也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細節;動作捕捉確實提升了遊戲體驗,但我靠著鍵盤手柄也可以玩得很盡興。
至於AIGC嘛,我們可以直接看看新聞——
所以從結論來看,針對AIGC,姑且還算得上是「有意義的FOMO」。
它大概率不會像元宇宙這樣,忽然就一落千丈。
畢竟兩者還有個大區別——元宇宙底層是在構建一個系統,而AIGC工具已經可以直接應用了,兩者的落地難度還是差得比較多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
市面上那麼多「我用ChatGPT月入10萬」之類的價格,我該乖乖被割嗎?
如果我們把「割韭菜」定義為,價格銷售者把「無意義的FOMO」強行吹捧成「有意義的FOMO」,那麼ChatGPT相關價格好像也不算「割」得太狠。
至於要不要乖乖被「割」,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價格到底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Part 3🗡️ 我該乖乖被「割」嗎?
這類價格提供的價值,主要還是幫你取得「先機」。
因為我們早晚都用得上這些產品——
就像iPhone在2007年推出後,我們等了兩年後也可以在內地用上。
(順帶一提,國內的第一部智能手機魅族M8也是在同一年上市。)
畢竟只要有利潤,國外企業就會想進入國內市場;國內企業也會想著很快跟上。
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雲的「通義千問」、商湯的「日日新」、崑崙萬維的「天工」、360的「360智腦」、金山的「WPS AI」……
所以這類價格,更多的價值,還是在於教你怎麼更快地用上稍微先進一點的AIGC工具。
以前我也在行研訓練營裡提到過Everett Roger的「創新擴散理論」:簡單說就是,不同的人接受創新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按先後可以劃分為五種類型的用戶——
最早用上某個產品的,一般都是那個領域裡頭的從業者。
所以作為沒有技術背景的普通人,要成為創新者其實是有點難的。
可以說,創新者裡頭有一群人就是「割」大家的人,他們本質上就是在利用信息差賺錢。
上這些課,更多的只是讓你節省信息搜尋的時間。
坦白說,大部分這些價格講的東西,網上都有免費的內容(行業大佬的課價值會高一些)。
不過通常你支付的,更多的還是對方做信息整合這個動作的價值。
不過買這些價格,千萬不要衝著「月入10萬」之類推銷語的。
這種案例只是極少數,而且很難復制。
畢竟,如果你本身沒有技術背景的話,要獨立成為創新者還是有點難的。
但是呢,要成為早期使用者還是沒啥問題的。
而成為早期使用者還有個好處——這會有馬太效應。
也就是一旦你在某些產品是早期使用者,後續你在一些相關產品上也會更容易成為早期使用者。
比如你現在已經搞定ChatGPT Plus的賬戶了,後續推出GPT-5了你也可以更快用上。
特別是目前,我們正處於下一個長創新周期的開端,速度跟上,還是很重要的。
最後照例來個一張圖總結——
📚 參考資料
《4月,國內大模型遍地開花》
《那些國內互聯網巨頭許下的諾言集體兌現,類ChatGPT產品扎堆亮相,下一步該拼啥? 》
《熱點|GhatGPT板塊攀升至近60家大模型投資引發擔憂》
《國內GPT聯盟成立,行業創新有望再提速》
《被人工智能搶飯碗調查:26%歐洲科技公司因ChatGPT裁員》
《AI入侵我的行業:裁員30%,高手卻加薪了》
《警惕非法集資變種抬頭元宇宙、虛擬貨幣、數字藏品被點名》
《元宇宙首個國標聯盟成立產業生態加速形成》
《GPT產業聯盟正式成立,多家“中字頭”共同發起,這些領域或受益》
《ChatGPT將引發澳洲“裁員潮”,大廠華人職員丟飯碗》
《關於ChatGPT和美國裁員潮,我有很多隱秘消息》
《ChatGPT引發失業潮,美國新聞巨頭裁員12%,人工智能加速替代人類》
《一公司老闆上午體驗ChatGPT,下午宣布裁員40%——|黃健森|搜索引擎|員工總數|openai|史蒂夫·喬布斯_網易訂閱》
《被人工智能搶飯碗調查:26%歐洲科技公司因ChatGPT裁員》
《電商行業助手亞馬遜商家用ChatGPT撰寫商品文案》
《蘋果iOS 16 悄然支持世界上打字最快的Dvorak 鍵盤佈局》
《鍵盤上奇怪的字母排列方式,140 年來竟然難以更改》
《集邦諮詢:Oculus Quest 2助攻2022年AR/VR裝置出貨量上修至1419萬台》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