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新必應的加成,微軟瀏覽器Edge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依然不高。據Statcounter數據顯示,2023年4月,Edge的市場佔有率僅為4.97%。提升的速度似乎也不太理想,4月份的數據只比一年前提高了不到1個百分點。整體來看,Edge的上行趨勢更趨向於震盪向上。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2月,Edge的佔有率還出現過短暫的下滑。
數據來源:Statcounter
搜索引擎方面,在2022年10月短暫地攀升後,必應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進一步下滑。 2023年4月,必應的全球佔有率只有2.79%,甚至還低於去年4月。那時候,必應還沒有AI大模型的加成,只是搜索引擎市場的“小透明”而已。
數據來源:Statcounter
Edge與必應的數據表現似乎與新聞熱度處在兩個平行的世界。世界那一邊的腳本是“微軟顛覆谷歌”,而這一邊的腳本則是“谷歌依然無敵”。
搜索引擎的故事依舊
在瀏覽器和搜索引擎領域,谷歌一直佔據著用戶的心智。
2023年4月,谷歌瀏覽器Chrome在全球市場上佔據63.51%的份額,依然保持絕對的領先地位。排在Chrome之後的是蘋果公司推出的Safari,占到整個市場的20.43%。而Edge的市場佔有率和Firefox、Samsung Internet以及Opera相似,都處在2%~5%的小眾市場。
數據來源:Statcounter
搜索引擎領域,因為蘋果並沒有開發相關產品,所以穀歌的優勢更加明顯。 2023年4月,谷歌在全球搜索市場的份額占到了92.61%,同比增長0.52%。必應雖然排在第二,但整體市佔率低於3%。排在之後的Yandex、Yahoo! 、DuckDuckGo分別佔有市場1.65%、1.1%、0.52%的市場份額。這樣看來,必應和排在後面的對手沒有拉開實質性差距。短期來看,包括必應在內的對手幾乎不可能挑戰谷歌的市場地位。
數據來源:Statcounter
相比挑戰谷歌,必應可能更擔心被超越。在長尾市場中,細分需求下的差異化價值更可能拉開產品之間的差距。比如,DuckDuckGO主打匿名搜索與隱私保護,適合對瀏覽行為較為敏感的用戶群體。而Yandex則在圖片搜索上更加強大,能成為谷歌搜索的有效補充。顏值與交互也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關注,但在這方面,必應目前不佔據太大優勢。
而隨著ChatGPT的火熱,必應將差異化價值押注在AI大模型上,不過,從瀏覽器和搜索引擎市佔率等數據來看,AI的加成似乎極其有限,而通過Edge來擴大必應市場規模的策略也並不那麼奏效。
最核心的原因是,作為效率工具,瀏覽器與搜索引擎的市場認可度來自出色的用戶體驗,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創新。但這一點,恰恰是微軟還有待完善的。
技術的實用比新奇更重要
對於AI的應用,微軟表現得很積極。在新必應得到大量關注後,微軟趁熱打鐵,繼續推出聚合多個AI模型的Azure OpenAI、將AI集成到辦公軟件的Microsoft 365 Copilot和類Notion軟件Loop等。
2023年1月,在向OpenAI追加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後,微軟CEO納德拉公開表示,微軟將迅速推進OpenAI工具的商業化。與此同時,微軟宣布解散成立剛四個月的“工業元宇宙團隊”。這樣看來,微軟已經決定將戰略重心從“元宇宙”轉向“AI+”。對微軟來說,這確實是明智之舉。無論元宇宙前景如何,相對Meta的先發優勢,微軟只能是一個跟隨者。而在AI領域,微軟則有可能成為行業主導者之一。
但是,相比效率工具而言,ChatGPT、新必應等AI應用似乎更像是娛樂工具。用戶可以和AI暢談人類未來和存在主義,也可以在基礎概念和經濟數據上尋求幫助,但在一些更特定、更具體的問題上,AI有些力所不能及。
具體而言,效率的核心是快速與精準。從快速的角度出發,聊天也許並不是最佳的形式,“你問我答”的模式可能更接近激發創造性的教育場景。對於要求快速的工作場景而言,被動等待答案還不如主動尋找答案。另外,很多時候,AI的回答遠不及關鍵詞搜索來得精準。例如,在回答“液環厚度與什麼相關?”這樣專業的問題時,AI有些無能為力。也正因此,新必應等AI應用依然沒能大規模進入工作的場景中。
而從必應市佔率的下降趨勢看,微軟也許離技術很近,但離用戶還有些遙遠,這或許也與微軟瀏覽器的功能設計、操作邏輯等有關。
隨著功能越來越多,微軟Edge變得越來越臃腫。在側邊欄“工具”窗格中,微軟為瀏覽器增加了計算器、單位換算器和翻譯工具。而整個側邊欄除了工具等常規功能項外,還默認增加了購物、遊戲、Microsoft 365、Outlook、Drop等微軟旗下的其他軟件。更誇張的是,側邊欄還有種樹(E-tree功能)和運動(Health&Wellness功能)。如此多的功能,讓Edge看起來更像是操作系統,而不是瀏覽器。
相比之下,Chrome、Safari則在功能和設計上盡量保持了克制,如Safari的頁面中將更多的空間留給用戶瀏覽內容,而不是展示豐富的功能。從實用性來說,這可能更接近瀏覽器的實質。
圖片來源:Safari官方網站
除此之外,也許是為了追求獨特性,Edge的操作邏輯與Chrome及市面上其他瀏覽器不大一樣。但這種獨特性表現出的不是優越性,而是某種交互邏輯上的繁複。追求功能的多樣與交互的獨特本身無可厚非,但對於新用戶而言,多功能和新佈局都會無形間增加學習成本。
回歸到AI上,其實瀏覽器行業巨頭都有相關佈局,隨著時間的推移,微軟在AI應用上的先發優勢或被逐漸削弱。 5 月10 日,谷歌召開2023 年I/O 開發者大會。此次大會發布了最新大語言模型PaLM 2、升級版Bard 和AI 工具包DuetAI 等。據了解,這款大語言模型訓練數據量達3.6萬億個token,為前一代5倍,目前已經被應用到25項功能和產品中,而不只是應用在谷歌的聊天機器人Bard上。這意味著,谷歌的技術效率越來越高。再從用戶規模上看,谷歌平均每天要處理85億次的搜索量,而微軟僅佔3%左右。基於當前的體量差距,微軟單憑新必應可能難以吸引到更多用戶。
雖然在AI持續不斷的市場熱度影響下,微軟第一季度的廣告和搜索業務的收入增長3.4%,來到了30億美元大關,用戶和客戶對微軟產品的興趣也在持續增長,但增長的勢頭能否保持並不只取決於AI技術,提升用戶體驗才是關鍵。
優秀的產品不需要強迫用戶
實際上,在留存和吸引用戶方面,微軟一直未停下推廣的腳步,但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其推廣的行為多少有些“強迫性”。比如,Windows用戶會被不斷提醒安裝Edge,並將其設置為默認瀏覽器。另外,當用戶在Edge搜索Chrome,會彈出橫幅提示用戶“無需下載新的Web瀏覽器”。
而在谷歌搜索“Edge”,出來的結果是微軟的官網。兩相比較之下,似乎谷歌更能站在用戶角度提供便利。
強迫用戶行為只能帶來用戶的逆反心理,這或許也是近年來Edge瀏覽器用戶數不升反降的原因之一。
回顧微軟的發展,其好像一直很“著急”。曾經,伴隨著Windows系統的崛起,IE瀏覽器也曾坐在全球第一的寶座上。而隨著谷歌的崛起,微軟及旗下產品常常被視為“舊世紀的產物”。因此,在Edge剛推出時,微軟就一直下大力氣進行推廣,甚至不惜犧牲用戶的體驗。即使現在,微軟獲得AI上的先發優勢,也沒有放棄強行推廣的策略。這也許傳遞出一個信號,微軟內部對AI大模型所能帶來的長期效應保持懷疑,因此迫切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用戶增長。
但技術的更迭只能在短期吸引熱度,體驗的完善才能在長期保持優勢。微軟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準備調轉船頭。在之後的更新中,微軟將為Edge增加“功能瘦身”的選項,讓用戶可以自主刪除不需要的功能。這也意味著,AI的增益並不代表一勞永逸。但想要挑戰谷歌的市場地位,微軟要做的還有很多。
“功能瘦身”這一功能的出現意味著,微軟正在將主動權交還給用戶,而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微軟未來還需要考慮,如何能讓用戶真正受益。以FireFox為例,2021年Firefox就以“提高效率、減少干擾”為核心,重新簡化了瀏覽器的交互體驗。與此同時,Firefox還繼續在安全隱私上加碼,默認為用戶攔截了絕大部分跟踪器。
無論是Safari還是FireFox,不打擾用戶的功能設計與交互體驗是一款瀏覽器的基礎素養。微軟如果想要構建搜索未來,就需要提供更簡潔的瀏覽器和更實用的搜索引擎。
搜索的核心目標,可以總結為“在只言片語中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在這一點上AI大模型依然有用武之地。但除此之外,盡量低的學習成本、盡量自由的選擇、盡量高的使用效率也同樣是用戶的需求。
一款產品的成功,從來不只是技術的單向勝利,而是與用戶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