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生態的風險和機會(一)

這些年以來,我對生態和技術的關注主要放在以太坊上,而沒有放在比特幣上。乃至於說起比特幣,我基本上只把它當作加密生態中的價值標杆和價值存儲看待,而對其生態中發生的技術進步和生態應用極少關注,也不太重視。

但是最近這段時間各種協議的湧現讓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放下內心此前存在的對比特幣生態的某種輕視,深入到各個協議去了解它們到底在做什麼?圍繞這些協議所打造的各種新型資產到底是什麼?以及這些新型資產有沒有可能凝聚新的共識從而產生新的價值代幣?

一個生態中資產的價值一般來說主要有兩種來源:一種是脫離實際用途純粹因為文化、傳播等形成的共識(典型的如NFT);另外一種則是因為實際用途產生的直接價值(比如能產生權益的一些DeFi代幣)。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僅僅討論第一種:純粹因為文化、傳播等形成共識,從而給代幣賦予價值。

目前基於比特幣生態的各種協議打造的代幣資產基本上都分為兩類:一類是同質化資產,類似於以太坊的ERC-20代幣;另一類是非同質化資產,類似於以太坊的ERC-721代幣或者ERC-1155代幣。

對於第一類同質化代幣,當下最火熱的當然就是BRC-20標準以及基於BRC-20標準改造升級的ORC-20標準。而這兩類標準都基於Ordinals協議。

對這兩類標準和Ordinals協議的技術細節網上的相關文章已經汗牛充棟,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技術細節了。

我最關注的一點是:Ordinals協議生成的資產到底安不安全?到底是不是像廣泛傳播的那樣不可篡改。

這一點是一切加密資產價值的核心和根本保障,也是傳統的互聯網數字資產根本無法和加密資產相提並論的。

這種核心和根本保障在技術上來源於兩方面:一是代幣資產依託的區塊鏈,二是構造代幣資產的協議。

以太坊ERC-20代幣依託的是以太坊,構造資產的方式是不可篡改的智能合約。這兩點保障了ERC-20代幣在技術上的根本安全。

Ordinals協議依託的是比特幣,這一點無疑是讓大家放心的。但它的協議呢?實際上存在一定的隱患。它的協議數據是存在於見證數據中的,而理論上見證數據可以通過硬分叉刪掉。

所以在根基上Ordinals存在一定隱患,這個隱患來源於協議而非底層區塊鏈。

雖說ORC-20相比BRC-20有了較大的改進和提高,但在我看來並沒有根本上的提升和變革,所以這兩類標準基本上可以看作一類。

而這兩類標準如果最終能產生出純粹因為文化、傳播而有價值的資產,恐怕主要還會是BRC-20標準中創造的早期代幣資產,因為那些早期資產佔據了天時的優勢比較容易凝聚共識。

至於利用Ordinals創造的比特幣NFT,網上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比特幣NFT的數據全部在鏈上而以太坊NFT的數據(尤其是圖片數據)並不在鏈上,因此比特幣的NFT比以太坊更加安全。

這個說法實際上具有一定的誤導性。

首先現在以太坊上的NFT同樣有全鏈存儲圖片的NFT,其次以太坊的NFT項目很多不把數據存儲在鏈上不是因為技術上不行,而是因為經濟上不划算。

以太坊的ERC-2569標準就定義了圖片數據如何在以太坊中存儲的方式:即用SVG格式的文件將圖片完整地存儲到以太坊上。

這個標準是由國內一個極客團隊提出,於2019年提交到以太坊EIP標準庫並在當年就創造了圖片完全存在於鏈上的NFT。大概在2020年海外開始有團隊利用這種方式創造了全鏈存儲的NFT項目並在Opensea上發售。

不過更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加密朋克的原創團隊Larva Labs也利用這種方式大概在2021年將10000個朋克的圖片重新全部上傳到以太坊上進行了全鏈保存,使得這10000個加密朋克的頭像和以太坊共存了。

但無論採用什麼標準存儲,一個基本原則永遠是不變的:那就是只要數據量大,成本就會高,在哪條鏈上都是如此。

實際上,現在存儲在比特幣上的NFT圖片其大小也有一定限制,不能存儲太大的圖片。這也是出於對經濟成本的控制。

所以無論往比特幣上存儲圖片還是往以太坊上存儲圖片,都不存在技術障礙,只存在經濟上的障礙。

加密世界,歡迎一起交流探討!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