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的超級App 長什麼樣?


撰文| 吳先之

編輯| 王潘

來源丨光子星球

圖片來源:由無界AI工俱生成

5 月25 日,一年一度的百度萬像大會在廣州開幕。

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群組(MEG)總經理何俊傑在會上全面介紹、解讀了百度移動生態的諸多新變化。他提到,百度將基於大模型技術,培養AI 原生應用的思維方式和理念,重構移動生態的每一個產品,在新的時代中建立新生態。

在大會上包括“AI 夥伴”以及百度App 新首頁“一人一世界”等產品依次登場。

產品更新不僅帶來新體驗,而且AI 原生應用的出現,預示著人工智能將重構移動時代的所有產品,例如百度搜索、百度App、百家號、好看視頻等產品以及正在研發尚未“露臉”的AI 原生新應用“New App”。

由於這次大會百度在創作者端和用戶端皆有不少更新,在內部溝通會上,何俊傑半打趣地說,一年一次的大會甚至都趕不上技術迭代的速度。

誠如他在萬像大會上所言,大模型是在讓AI 變“大”,那麼移動生態這一次重構,就是要致力於讓AI 變小,變得更具體,讓它真正變得人人可用。

AI 重構移動生態

國民級應用屈指可數,而連續保持正增長的應用並不多,其中百度App 連續數個季度都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動能。

財報顯示,截至2023 年第一季度,百度App 月活已達到6.57 億,同比增長4%。

如今,用戶打開百度不再只是簡單的“搜素”那麼簡單,綜合來看包括了看、搜、聽、問、購,這也構成了百度App 的五個核心場景。事實上,正是靠著核心場景持續突破,百度App 才能在互聯網早已見頂的情況,依然保持了高位增長。

“看”是所有場景中增長最快的一部分。

百度AI 對於創作者提供大量新工具和內容扶持,明顯提升了平台在優質內容上的供給能力,加之全場景互通,用戶在任何場景下皆可進入沉浸式體驗,從而使得供、需兩端同步增長。去年全年,百度App 視頻用戶數增長了31%,直播用戶的增長更是超過2 倍。

大模型提升了視頻推薦的體驗,百度App 如今能夠結合海量用戶、多場景、跨時空的行為信號,加強對用戶內容興趣與關係的理解,從而更準確地推薦。

任何國民級應用都需要面臨一個巨大挑戰:如何適應千人千面的需求。為了適應更廣泛的人群,特別是手機使用能力較差的人群,如老人,百度App 作了字體與視頻視窗大小、滑動方式等智能化設計。

此外,大圖首頁、視頻首頁、小說首頁等多種可定制選項,在內容千人千面之後,如今百度還能夠提供更深層次的定制服務。

“語義檢索技術+ 大語言模型”雙重能力迭代下,搜推融合將能夠更準確、快速地響應用戶需求,而且對於用戶搜索心智的洞察,百度搜索能後進一步滿足用戶潛在需求,從而實現一次搜索,長期滿足。

不同於“看”,一天中還有晨起洗漱、駕駛通勤、戶外運動等許多需要“聽”的場景,音頻內容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今年百度App 在“聽”方面做了大幅升級,圖文、視頻等形式的內容都能以音頻方式呈現。截至目前,百度App 用戶的人均播報時長已經增長25%。

人們早已習慣使用百度搜索解決問題,然而搜索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比如用戶在百度檢索法律、醫療、生活等領域問題時,很難從全網搜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這時,百度“問一問”則承接了那些搜索無法覆蓋的需求。

依託於百度沉澱的知識垂類和專業領域創作者,使得百度App 能為用戶高效連接到“解決問題的人”,提供一對一的實時線上諮詢服務。以法律諮詢為例,百度App 已經成為用戶規模最大的法律諮詢服務平台,平台上法律問答內容已經突破8000 萬條,每天有2000 萬用戶訪問,更有多達2 萬的職業認證律師入駐問一問提供服務。

高效的響應使得“問”相關的數據有了大幅增長。據了解,百度App 每天通過平台發起的諮詢量超過500 萬次,年同比增加155%;過去一年,付費諮詢次數超過2 億次。

看、搜、聽、問四個核心場景滿足需求的同時,有相當一部分還存在“購”的情況,比如瀏覽視頻與觀看直播時順手下單一件好看的衣服,在搜索目的地時下單旅遊服務等,內容所觸發的帶貨訂單數量取得了明顯增長。

何俊傑提到,“百度對於電商有自己的理解,態度上會更開放。”過去一年,百度電商的總GMV 同比增長152%,月交易用戶數增長100%,复購率增長25%,入駐百度電商的商家數增長53%,這既表明百度強化五個核心場景具有疊加效應,同時我們也看到“搜推逛”一體化智能電商的潛能。

需要指出,用戶在百度電商的購物心智有著較高的複購和忠誠度,目前有不少商家願意把百度作為一個經營陣地。

相比於移動生態上經AI 重構後的勢能,更有趣的是萬像大會上百度所披露的未來。

為何必須AI 原生?

百度在萬像大會上提到的未來,是基於文心一言能力打造的AI 原生應用“New App”。

基於大模型能力或是新應用都不新鮮,新鮮的是AI 原生。如今主流的移動互聯網生態,AI 類應用分化出兩條落地路徑,一是基於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然成熟的操作系統及API 構建,二是摸索AI 原生道路。

兩條路徑的優劣之分明顯,第一條顯然是相對更輕鬆的道路,也就是將AI 產品接入移動應用的API 接口,用戶“借道”以訪問AI 應用及其功能,而第二條則困難許多,尤其是在如今尚未對AI 原生有明確定義的情況下。

例如,就算某個應用宣稱其是“AI 原生”,但為了觸達用戶,其載體大概率仍是我們所熟知的操作系統,無論是Windows、iOS 亦或是Android。

但這並不是我們放棄對真正AI 原生進行探索的理由。

可以參考新能源車的案例,在新能源車產業中,存在這麼一個看著有些“不倫不類”的品類,並非是為了在新能源性能未能滿足多樣的出行需求時誕生的油電混動,而是傳統車企入局新能源時所採取的“油改電”。

其根本目的在於順應趨勢下的成本控制,而未經新能源專屬設計而導致的續航、安全性、車輛性能等方面弊端不少,在如今的中國市場中正在被逐步淘汰。

AI 應用中也有響噹噹的相似案例——搭載了ChatGPT 的new bing。

其成色經過全球友人多日的使用也暴露無遺,其中最為詬病的是new bing 受限於搜索引擎邏輯。由於需要承擔搜索生成的內容存在潛在法律風險的問題,new bing 交互生成的內容往往是在一定內容過濾機制下,通過搜索整合而成,或是直接摘錄網頁上的現成信息並附上鍊接,這是典型的二維平面的點對點邏輯。

在交互性上,new bing 不支持多輪對話,也無法和ChatGPT 一樣進行人工“馴化”的過程。至於ChatGPT 開放的API 和plugin,在new bing 上更是天方夜譚。

如果百度以移動時代的產品形態為基礎做AI 應用,即使忽略微軟自封測後可能限制了new bing 性能,新應用的市場反饋也大概率如new bing 一般。更值得深究的是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廣告,AI 接入後的個性化生成內容天然與廣告業務存在衝突,這也是兩年前谷歌在發現GPT 應用時未像OpenAI 一般全力跟進的原因之一。

看來,AI 原生已經是百度必須推進的路線,但要做AI 原生,百度也不得不考慮觸達與易用性問題。例如目前市場反響良好的AI 原生應用Midjourney,其墊圖、prompt、SEED 參數等工作流門檻阻礙了C 端的增長。

對此,李彥宏早在1 月10 日的2022 百度Create 大會上便給出了解法,通過百度在芯片層、框架層、模型層和應用層的全棧佈局,自上而下,通過技術增持來解決通用性問題。有別於移動時代的芯片層、操作系統層與應用層的三層佈局,新的四層架構中最重要的是框架層,即AI 大模型賴以開展訓練的深度學習框架。

根據GitHub 前CEO Nat Friedman 為在世界範圍內構建AI 原生的產品矩陣所創立的AI Grant 基金會對基於大模型的AI-native (AI 原生)產品的預期,大模型生成的內容往往處於古怪與奇幻之間,因此在產品設計上需要模型“不犯錯誤”並且減少因模型錯誤生成而造成的用戶流失成本,而深度學習框架的構建便是通往這個解決方案的途徑。

李彥宏在2023“百度驕傲”頒獎禮上表示,文心一言內測一個多月便4 次大的技術升級,推理性能提高近10 倍。推理能力在應用層的具現化即是語義理解能力,這意味著AI 應用不再需要過多的工作流來獲取可用的內容。

深度學習框架有助於AI 深化語義理解能力,在百度試圖發力的搜索領域,這一方面減少類似Midjourney 應用的工作流門檻;另一方面也幫助搜索這一功能的迭代——從二維點對點的搜索變成基於語義理解的三維搜索,讓互聯搜索做到類似向量檢索工具vearch 的效果。

如今的百度App 能告訴我們“誰是莎士比亞”,而百度的New App 要做到的是“像莎士比亞一樣說話”。因此,百度必須做“純電”,重做App 的路徑只能走AI 原生的道路。

AI for everyone

AI 應用的落地方向足夠多,給予我們充分想像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選擇困難症。

據AI Grant 基金會給出的AI-native 應用方向,僅現有的方向中便存在私人助理、AI 社交、創意工作、UI 生成、chatbot、mturk/upwork、AI 搜索等。 New App 是哪一種?

根據百度萬像大會上的New App demo 演示,其功能至少包含了私人助理、chatbot 與AI 搜索三項功能。 New App 在演示中以演員黃景瑜的聲音與演示人交互並在原有的日程安排下重新規劃日程,還在交互中識別了“再給我兩根蔥,讓我把鯽魚煎成餅”的空耳歌詞,為周杰倫做了一次曝光。 New App 的隱藏功能是打造“數字分身”,可以根據語音生成任何形象,像大熱電影《流浪地球2》中的塗丫丫一樣,作為虛擬的生命長期存在和陪伴。

誠然,演示內容受到時間局限,並未能向我們展示太多,但相比下來,“私人助理”一項功能卻蘊藏了很多可能。日程規劃僅僅是最基本的應用,更深入的還有數據處理、文本撰寫與檢索等。更通俗點說,就是AI 秘書。

這需要的不僅僅是AI 快速檢索語料庫並生成內容的能力,更需要的是AI 落地到個人,在交互中逐漸熟悉個人並根據個人的工作、生活、情緒等特點,將個人從繁雜事務中解放的能力。

New App 可能跟以前的應用已經不是一個時代的產品了。它不是原有搜索App 的升級,這就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時代,New App 完全代表的是一種新的時代。 “我們希望它正式推出來的時候,能讓大家眼前一亮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優化、升級、迭代。當你打開它的一瞬間,用戶能感受到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這是我們最想要實現的目標。”李小婉說。

從萬像大會的故事中,百度App 到New App 的嬗變是自移動時代的搜索向AI 時代的個人解放,從點對點的單點反饋中到點對面。人不必再去主動適應搜索框,而是要讓搜索適應於人。

只是,如果要保障模型精度以及AI 的學習記憶,考驗的是算力及芯片儲備。 New App 面向個人使用者開放的API 是中小模型還是文心一言我們尚不清楚,但毫無疑問,對於面向海量C 端用戶的New App 而言,從demo 到落地的路程將遠遠大於ChatGPT 3.5 到ChatGPT plugin。

這個時代我們見證了太多有著革命性的新想法誕生,例如New App 的出現,預示著產品有了回歸本原的可能——應用本質上是為人服務的。儘管“人本”概念在既往的技術創新中屢被提起,但受限於時代,無論是技術還是盈利模式,其發展路徑中與人性的衝突與迎合在矛盾對立中持續存在。

李彥宏曾說,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AI 原生應用的思維方式和理念,需要我們用新的理念去重構我們現在的每一個產品,每一個業務。

例如AI 是否會真的搶走我們的工作?回顧歷次工業革命,雖然新的生產方式誕生淘汰了一部分人,但也造就了基於該生產方式的崗位並成就了另一部分人。 AI 大模型帶給我們的是“反向圖靈測試”,是對創造力的解放而非扼殺。

AI 原生是否能真正解決技術是否真正服務於人的問題還有待考證,以應用形式來觸達用戶也未能讓AI 擺脫移動設備的限制。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開發者、經營者亦或是使用者都需要重新構建AI 原生的思維模式,這折射出整個移動互聯網的一次轉折。

百度萬像大會作為轉折的一個契機,我們看到百度App 作為超級App 之一,以AI 大模型為基礎拓寬場景與使用空間,打響了AI 時代“應用回歸人本”的第一槍。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