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e神教的瀆神者:該建築的力學結構有問題,只是還沒塌而已

這是Whistle的第5篇文章,關於Aptos和Sui為什麼不行的最後一次回應。

作者| 北辰

原先計劃由Steven執筆寫一篇文章來正式回應「明鏡Web3」的《反擊! 》,臨時我們被拉進了一個6位作者都在的群裡,不同人不同角度的質疑紛至沓來。

雙方經過多輪的無效溝通,沒有達成任何共識。再次充分說明了一個行業現象——軟件工程師和通信工程師的視角真的不在一個次元!

論戰雙方存在利益衝突——Move生態的諸位作者是Aptos和Sui的利益相關者,而剛誕生的「刺耳的Whistle」則需要挑戰行業巨頭以獲得影響力。

於是出於禮貌考慮的耐心很快就消耗殆盡,且都覺得對方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車軲轆話來回說,所以還是就此打住,Steven去準備下一個話題的暴論去了(關於分佈式基礎設施)。

本文是「刺耳的Whistle」對於Aptos和Sui為什麼不行的最後一次回應,如有不認同之處,我們將組織一場Twitter Space,大家直接現場連麥battle。

預告一下「刺耳的Whistle」在這場爭論中不斷強化的偏見:熟練的泥瓦工用豐富的抹灰經驗來判斷建築的力學結構。

關於創作的動機

一切爭議肇始於《開技術倒車! Aptos和Sui其實是聯盟鏈,生命取決於資本的耐心》,對方認為“文中包含大量抹黑Aptos和Sui的言論“,於是在群討論中夾槍帶棒地從動機開始質疑。

我想「刺耳的Whistle」的名稱已經清晰地顯示了我們的調性——我們發出的是「哨聲」,是「刺耳」的,而非悅耳的靡靡之音。

正如我們在第一篇《關於Whistle,我們是誰? 》中表達的,我們的目標是佔據下一輪牛市中crypto行業的頭部影響力——就像一個拳頭,蓄力擊入crypto行業的舊格局!

Aptos和Sui正是我們認為的在舊格局中被嚴重高估的項目。至於Move生態的諸位作者的動機,就很好理解了。

當然,從動機去評價是一件很low的事,因為站在道德高地上去否定對方,也就消解了原本要討論的嚴肅議題。 「刺耳的Whistle」不至於為了走黑紅路線而專門去抹黑,畢竟在幣圈發奶照才是流量的終極王牌(雖然主要因為我們沒有……)。

至於擼錢攻略,以現在的行情來看,還是建議持U觀望等抄底吧。

關於批評的資格

從資格上去否定一個人的觀點,比揣測動機還要low,因為簡直是把對方趕下牌桌然後自行宣布勝利。

Steven在朗訊做過多年的5G通信,射頻、協議都有所涉及,那麼Steven有沒有資格去分析區塊鏈?至少從分佈式系統的角度來看,區塊鏈依然要遵循通信系統設計方案的基本原理——系統內各單元之間如何協作,以最終讓通信系統兼具效率與安全性。

當我們討論某個區塊鏈所設計的功能以及技術實現是否有問題時,Steven的經驗正好可以派上用場。而普通的軟件工程師不僅不具備這些經驗,甚至還意識不到自己不具備。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邀請Steven對當下的主流公鏈做一個系列點評,相當於一個資深的建築師從力學工程的角度去評估這些新建築的安全性,我認為多少會對行業有所裨益。

群裡的爭論不少是關於Steven的資格的。例如,有人建議Steven“下次吵關於數據庫相關的話題之前,先深度讀讀俺們這行的經典著作(即《Database System Concepts》《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s》)”。

這句話在邏輯上相當於我告訴對方:“下次吵前,先讀讀《新華字典》“,問題是,然後呢……我認為有效表達應該是直接指出對方哪個字寫錯了,以及正確的字是什麼。

後續還有大量相同邏輯的口舌之爭,只不過從本科教材,換成了項目文檔、白皮書、代碼,甚至文檔中某個參考文獻。問題是,然後呢……

對方批評Steven看的資料少,可他們貼出來的資料並沒有真正回答問題,我甚至懷疑他們扔過來的鏈接自己有看麼?

這種游擊隊的麻雀戰打法真的很有效——讓你淹沒在不斷丟過來的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疲於應付,然後對方宣告:你都看完了麼,就輕易下定論!

然而在對方列舉的所有資料中,並沒有可以佐證他們觀點的論據(至少他們自己沒有具體指出來是哪句話)。

在論戰中採用麻雀戰的目的不是捋清邏輯本身,目的是「我擾」然後「敵疲」。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勝負已分,顯然對方贏了!

關於區塊鏈的標準

對方在《反擊! 》一文中列舉了12個問題,以及在群裡還不斷有新問題拋出來。

Steven在4000字的採訪中發表了顛覆性的看法(其實應該是常識),然後他們用維特根斯坦般的天才,耐心地在4000字的訪談中尋找著語言上的歧義、空白,然後就此發起攻擊。

他們唯獨迴避了最核心的爭議點——Aptos和Sui到底是區塊鏈且是公鏈的論據是什麼?

Steven的暴論是「Aptos和Sui既沒有區塊,也沒有鏈」,他認為鍊錶結構才是區塊鏈,而且Aptos和Sui是典型的聯盟鏈的做法。

低代碼Dapp開發平台dddappp創始人Wubuku的反擊是:Aptos有區塊,Sui沒有區塊的概念,但他認為“狹義的「區塊鏈」沒有那麼重要,實現Web3願景需要的是「去中心化的賬本」,不是某種特定的數據結構“。

那麼請問,既然都沒有區塊了,還叫什麼區塊鏈?實現Web3願景確實不是只有鍊錶結構一條路,那也就不必非得打區塊鏈的旗號才行。武工隊、鋤奸隊和八路軍都是抗日武裝,大可不必把武工隊和鋤奸隊都當作八路軍。

在區塊鏈的記賬過程中(無論是比特幣的UTXO模型還是以太坊的Account模型),每一次狀態機的狀態改變,都是達成共識後一致性地寫入,而Libra系的公鏈則沒有對全局狀態做嚴謹統一的管理。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就是:區塊鏈的記賬是新增字段,而Libra系的公鏈則是更新版本。

對方的反擊有揪著「更新版本」不放的:“以太坊的賬本狀態模型State Tree也可以修改已有數據,比特幣鏈上的UTXO用掉也就被刪了“。可問題是以太坊在存儲、執行和狀態等不同層級共有4種樹形結構來實現共識,State Tree只是扮演快照的作用,以太坊最核心的交易功能並不是更新版本。

這種回應之所以是無效回應,是因為它的作用不在於正面反駁論點,而是避重就輕地消解論點,就跟揣測動機、質疑資格一樣。

關於這個核心問題的爭論點有很多,大多都是細枝末節上的爭議,我認為「牆面的灰抹得怎麼樣」並不影響「建築的力學結構怎麼樣」。

Steven認為不是鍊錶結構就不是區塊鏈,Aptos和Sui就是帶著版本號的關係型數據庫(沒有說關係型數據庫不好的意思,只是它真的不是區塊鏈)。而且它們引以為傲的高性能是犧牲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換來的,那麼傳統的中心化系統再加一點密碼學就夠了,而且不見得安全性比Aptos和Sui更低。

關於聯盟鏈與公鏈的界限

確定了區塊鏈的標準,接下來的爭議點在於Aptos和Sui是公鏈還是聯盟鏈。

我們認為Aptos和Sui不是從中本聰的比特幣一路發展來的區塊鏈,而是關係型數據庫借鑒了一點區塊鏈的東西(主要是代幣),姑且算它是區塊鏈,不過更接近於聯盟鏈。 Steven認為它們從賬戶模型到共識算法,都是聯盟鏈的做法。

對方在這一點上的反擊非常多,既有標準討論,更有麻雀戰術的各種解構議題(眾口爍金地說「你肯定沒仔細看白皮書/官方文檔/參考文獻/博客」,然後發鏈接過來讓你自己找答案,然而他們也指不出有力的反擊點……)。

我們不要在麻雀戰上浪費時間(因為我已經浪費過了……),聚焦最核心的爭議——聯盟鏈與公鏈的界限是什麼?

對方一致認為,Aptos和Sui的節點沒有准入門檻,所以它們就是公鏈。

而Steven則關注的是表象背後的去中心化程度,也就是說,當項目方沒了以後,這條鏈能不能自己運行。而Aptos和Sui由於設計上的原因,會對節點做出一定的限制(節點過多會影響共識效率),並且節點集中又很容易受攻擊。

我認為Steven的標準更科學,因為按照對方的邏輯,你會認為虎符智能鏈(HSC)也是公鏈,但很明顯它是一個披著公鏈皮的私有鏈。事實上不能僅僅根據節點准入門檻就做判定,如Solana雖然沒有准入門檻,但對節點有很強的影響力,本質上已經背離了公鏈。

關於狀態機的時序圖

Aptos和Sui的設計思路混亂,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嚴重不足,一切爭論的答案其實在狀態機的時序圖是怎麼運轉的。

儘管對方多位技術大咖讓我們讀Sui的文檔/白皮書,但尷尬的是這些都沒有講清楚狀態機的時序圖是怎麼運轉的。

當我們要求進一步明確指出來時,一位作者表示:“我都笑了——因為你讀了他們的白皮書,腦子裡面構造不出它的時序圖,所以他們就是聯盟鏈?鏈就在那裡,「實現」已經在那裡了。不要「懷疑」……“。

按照這位朋友的邏輯,沒有施工圖紙,只憑肉眼看到貼了瓷磚的承重牆,並不知道承重牆背後的構造,但樓目前還沒塌,所以就能斷定承重牆是有用的。請問這跟「上帝的神蹟已經顯靈,你還不快快皈依?」有什麼區別。

這種爭論都已經上升到信仰階段了,我還能怎麼反駁?我只好承認我是Move神教的異教徒、瀆神者。

另外有一位同學認為,“狀態機時序圖按照我的理解是為了討論安全的問題,跟公鏈的劃分評估無關。因為邏輯上,時序圖跟是否是公鏈確實沒什麼相關性,你為什麼把這兩個信息攪合在一起。”

我建議這位建議Steven讀本科數據庫教材的同學自己好好讀一讀自己推薦的書。

總之,這場麻雀戰中的很多反擊的邏輯相當於泥瓦工人看牆面的灰抹得勻,而且樓還沒塌,於是指責指出這棟樓的建築力學有問題的建築師——畢竟泥瓦工們還要在這棟樓裡接活兒。

我認為最直接的反擊方式莫過於拿出真正的施工圖紙(狀態機的時序圖)以及現場驗收(用代碼說話),從建築力學出發去分析建築的安全性。歡迎來打Steven的臉!

總結

《開技術倒車! 》這篇文章引發的爭議(如《反擊!》中的12個問題),大多數都只不過是:「你為什麼把XXX沒有說清楚?」。

作為一篇4000字的文章,我們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也相應給出了簡潔的解釋,這就夠了,但是詳細闡述項目肯定是不夠的。事實上Sui的文檔/白皮書都沒有講清楚自己的狀態機的時序圖是怎麼運轉的,還需要藉助於那位愛笑的朋友的腦補。

對方認為我們發表的是「觀點」而非「事實」,可問題是我們的觀點是基於已知事實的合理推測,如不認同,請找出新的事實來證偽,否則就是在用一種「觀點」來反駁另一種「觀點」。

這次的技術爭論以失敗告終,足以說明區塊鏈行業多麼需要從通信技術的角度去解讀底層基礎設施。

這個行業裡很多人會被高性能公鏈吸引,讚美聲概括起來基本是“你看,它的性能多高!它的安全性雖然相對比較低,但不重要!”這就相當於泥瓦工判斷整棟大樓是否牢固的理由是:你看,這灰抹得真勻!

深入理解區塊鏈的力學結構(分佈式系統),需要的知識體係比較龐雜,要讓非專業人士理解,至少得是一個學期的課程。如有興趣,我們倒是可以考慮做知識付費,但沒必要……

不過至少我們應該對分佈式系統這個概念有所敬畏,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泥瓦工不要做建築師的事,建築師也不會花時間去討論抹灰的施工細節。

這次的爭議很多都是噴我們相對客觀的表述不夠精準(如「技術偏向於聯盟鏈」「官方理論上會控制節點數量」),那就乾脆去掉程度副詞,以後我們只發表暴論,觀點/信仰概不回應。

最後再次重複一下我們依然堅信的兩條關鍵暴論。

1.Libera是一個未完成的產品,就是一個帶著版本號的關係型數據庫。而Aptos和Sui是從Libra的屍體上發展出來的項目,直接拿著手上現有的技術作為賣點然後攢出個項目,它解決不了任何場景的落地的問題。

2.Aptos和Sui的敘事之所以很對那些剛從Web2過來的人的胃口,因為他們只能夠理解「高性能」和「大規模易用」這兩個概念,而不是從區塊鏈/crypto/Web3的邏輯出發去創造有生命力的新物種。

由以上兩條暴論還可以推導出第三條暴論,也是「刺耳的Whistle」接下來的系列的主題,那就是關於頂級VC的神話該祛魅了!他們投資Aptos和Sui,只能有兩種解釋,要么認可這個方向,要么覺得有人接盤。他們投的垃圾項目還少嗎?

順便預告一下,「刺耳的Whistle」的下一篇文章是關於他們投的Helium的。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