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鏈vs 多鏈

跨鏈dApp 可以在部署在多個不同區塊鏈上的多個不同智能合約上運行,而多鏈dApp 則可以在不同網絡上以多個單獨的版本部署。

由於對區塊空間的需求不斷增加,Web3 應用層現在存在於數百個不同的區塊鏈、二層網絡和應用鏈上。這種現實催生了兩個新術語——跨鍊和多鏈。在本文中,我們將定義它們的含義,並概述它們之間的差異和獨特的優點。

多鏈生態系統簡史

Ethereum 是第一個完全支持可編程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的智能合約區塊鏈,通過其不斷增長的網絡效應迅速推動了其採用率。最初的智能合約應用主要在Ethereum 上,像Compound、MakerDAO、Uniswap、EtherDelta 等dApps 通過區塊鏈基礎設施完全改變了金融服務的使用方式。

然而,對Ethereum 智能合約的需求不斷增長,增加了對網絡區塊空間的需求,這導致網絡交易費用居高不下。雖然 Ethereum 主網仍然是最安全的智能合約網絡之一,但許多用戶已經開始尋找更低成本的替代方案,而一些開發者則看到了開發替代性智能合約平台並獲取 Ethereum 市場份額的機會。這種動態導致了多鏈生態系統的崛起。

什麼是多鏈?

在多鏈環境中,每個去中心化應用(dApp)實例都由一組孤立的智能合約組成,與其他區塊鏈上的其他應用程序沒有連接。

通過多鏈生態系統的發展,新的鏈上環境的可用性增加了智能合約經濟的總吞吐量,從而導致更多用戶的加入,他們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進行交易。此外,每個網絡都提供了自己的可擴展性、去中心化、機制設計、共識、執行、數據可用性、隱私等方法。在多鏈生態系統中,所有這些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在並行中實施和進行實戰測試,從而推動Web3 的發展。

然而,多鏈環境的出現也帶來了一些缺點。孤立的應用部署導致資金效率降低,因為流動性在孤立的應用之間分散,無法在它們之間流動。此外,無需許可的可組合性的好處受到限制,因為智能合約在數百個不同的網絡之間變得越來越分散。

在多鏈智能合約中,每個dApp實例都是孤立的,與其它區塊鏈沒有連接

如果一個項目想要遵循用戶需求並在不斷變化的多鏈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在多個區塊鏈上部署其應用,這會對最終用戶造成更多的困擾。此外,每一個單獨的dApp部署需要時間來開發和維護,這佔用了寶貴的開發資源,本來這些資源可以用來改進dApp的核心功能。

在多鏈環境中,任何需要單一狀態源的應用,例如具有中央註冊表的鏈上域名系統,都很難實現。如果在多個網絡上部署了多個註冊表,那麼同一名稱可能會在不同的鏈上被不同的所有者多次註冊。因此,需要全局狀態一致性的應用通常只部署在一個網絡上。

儘管如此,在多鏈部署中也可能存在其它優點。已經有數十億美金的資金因為不安全的跨鏈通證橋而損失。如果跨鏈智能合約依賴於安全性不佳的跨鏈橋,即使底層區塊鏈基礎設施是安全的,資金也可能面臨風險。在獨立和相互隔離的智能合約的多鏈部署中,漏洞的影響可以限制在單個部署中。

什麼是跨鏈?

跨鏈功能使開發人員能夠構建本地跨鏈應用程序,其中單個統一的dApp實例可以在多個不同的智能合約和多個不同的區塊鏈上運行,而不必在不同網絡上部署多個單獨的版本。

跨鏈智能合約是由部署在多個網絡上的多個智能合約組成的統一應用

在跨鏈環境下,不同鏈上的智能合約可以執行不同的任務,但它們保持同步,並在一個統一的應用中支持單一的用例。這使得開發者可以利用不同的網絡來充分利用它們的獨特優勢。例如,開發人員可以創建一個使用以下所有網絡的去中化應用程序:

  1. 一個用於跟踪資產所有權的去中心化、抗審查的區塊鏈。

  2. 一個高吞吐量的區塊鏈,用於實現低延遲的通證交易。

  3. 一個作為身份層的隱私保護區塊鏈。

  4. 一個用於元數據存儲的去中心化存儲網絡。

跨鏈互操作性對於更加集成化的Web3 生態系統以及在Web3 經濟與現有Web2 基礎設施之間創建更多連接至關重要。通過支持跨鏈智能合約,跨鏈互操作性解決方案減少了生態系統中的碎片化現象,提高了資本效率和流動性狀況。

通過跨鏈消息傳遞創建更加互聯的Web3 生態系統

雖然跨鏈智能合約代表了去中心化應用創建方式的重大變革,但目前大多數規模化的區塊鍊網絡仍然處於孤立狀態。跨鏈互操作性協議(CCIP)是一種開源的標準,用於實現跨鏈通信,包括任意消息傳遞和通證轉賬。作為一種原生的區塊鏈兼容協議,Chainlink網絡已在多個區塊鍊和二層網絡中集成,使其處於支持多鏈生態系統轉向跨鏈智能合約的有利位置。一個功能完全健全的跨鏈環境可以解鎖可高度擴展且完全成熟的跨鏈應用,給數十億用戶提供在Web2世界中熟悉的用戶體驗,同時保持不可變性和信任最小化作為這一新互聯網規範的基本標準。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