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2023 年6 月發布了《用途約束資金(PBM)技術白皮書》(Purpose Bound Money Technical Whitepaper),是自去年10 月MAS 公開向行業發布關於數字資產監管與穩定幣發展諮詢文件後的首個數字貨幣相關指導文件。其是MAS 蘭花工程(Project Orchid)的第一階段成果,該工程是MAS 與行業合作夥伴共同發起,用於為未來數字資產平台構建基礎設施與藍圖的合作組織。
從合作夥伴列表來看,基本是由央行,大型商業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大企業等組成,並沒有原生Web3 企業與機構涵蓋在內。
即便如此,這份白皮書也是觀察政府監管機構與傳統金融機構對數字貨幣實際落地發展方向的參考。也正是這個原因,也許對everPay 未來的發展方向有重要作用,甚至將成為Web3 被傳統商業環境接受的有效出路。
什麼是PBM?
如MAS 這樣的國家金融管理機構,在對數字貨幣發展的多年觀察中,認可其在促進更有效交易,增強金融包容性,釋放經濟價值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對數字貨幣過度吹捧的可編程性保留了自己的看法。
在MAS 看來,貨幣是價值存儲與交換的媒介,不管是傳統紙幣,還是CBDC,代幣化銀行負債,亦或是有良好監管的穩定幣,都被包含在這樣的範疇之內。所以可編程性不能以犧牲數字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能力為代價,應該保持貨幣的單一性。
故在白皮書中,MAS 將PBM 定義為可用於特定用途的數字資金,而不需要對資金本身編程。它的推出就是為了避免數字貨幣不會因為被過度編程而犧牲了貨幣本身的屬性。
三種模式的區別
為了能更好地區分PBM 與其它可編程模式之間的區別,白皮書中做了進一步的對比解釋。
MAS 將可編程性模式分成了三種:可編程支付,可編程貨幣,用途約束資金。
模式1:可編程支付
是指一旦滿足預先設定的一組條件,付款就自動執行。例如直接借記和長期訂單。可編程支付通常通過設置數據庫觸發器來實現,或者以位於會計分類賬和應用程序客戶端之間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網關的形式實現。
這些編程接口與傳統的分類賬交互,並根據編程邏輯調整銀行賬戶餘額。它的優點是能夠定義一組編程邏輯或條件,這些邏輯或條件可以應用於各種不同形式的貨幣。實際上它的編程邏輯與存儲的價值是解耦的,彼此之間沒有關係。
模式2:可編程貨幣
是指在價值存儲本身嵌入相應規則,來定義或限制其使用可能性。比如存儲的價值能夠發送給白名單用戶。與可編程支付不同的是,它將編程邏輯嵌入到存儲價值中,當該貨幣被轉移給別人時,編程邏輯也被同時轉移,這也是這種模式的優勢之一。
模式3:用途約束資金PBM
PBM 建立在可編程支付和可編程貨幣的概念和能力之上。它是一種協議,規定了可以使用底層數字貨幣的條件。就像是一個鎖定了通用貨幣的「保險箱」,只有滿足「保險箱」設定的條件,才能將裡面的貨幣釋放出來,當然這個「保險箱」本身也可以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自由地交易與轉移。
舉個一個基於PBM 協議的「代金券」的例子。它附帶了一組預先定義的使用條件,持券人可以向參與交易的商家出示「代金券」,以換取商品或服務。因此,消費者可以購買基於PBM 協議的「代金券」,並將其轉送給另一個人,後者可以在參與的商家中使用它。
然而,與常規代金券不同的是,它限制了付款人如何使用,但對收款人沒有限制。當消費者使用「代金券」支付時,如果滿足使用條款,通用的數字貨幣將從PBM 中釋放並轉移給商家。此後,商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將數字貨幣用於其他目的(例如向供應商付款)。
PBM 如何實現?
PBM 的設計由兩部分組成,如下圖:
PBM 封裝器(PBM Wrapper)是一套用於給其封裝的數字貨幣特定使用用途的智能合約。通過對這個封裝器的編程,可以預先設定使用數字貨幣的限制條件。
數字貨幣(Digital Money)是被PBM 封裝器包裹在內的實際價值存儲媒介,通俗理解就是以CBDC,Token 化銀行負債以及有良好監管的穩定幣等傳統監管機構與金融機構接受的數字貨幣,它們的價值屬性更加純粹,沒有跟多的編程功能,只體現數字化貨幣價值本身。
在使用過程中,又可以分為三種角色:
-
PBM 創建者,這個角色負責定義PBM 內邏輯、PBM 代幣的鑄造和分發。
PBM 生命週期始於發行階段。創建者就是創建PBM 智能合約並鑄造PBM代幣的主要角色。當PBM 創建後,數字貨幣的所有權被轉移到PBM 智能合約中,受PBM 智能合約中指定條件的約束與管理,並且只有在滿足所有條件後才會被釋放。
PBM 代幣鑄造完成後,由PBM 創建者分發給預期的實體(即PBM 持有人)進行使用。 PBM 持有者接收PBM 代幣,並且只能按照PBM 創建者設置的原始條件去兌換代幣。
-
PBM 持有者,這個角色持有一個或多個PBM 代幣,並且可以兌換未過期的PBM 代幣。
PBM 代幣可以按照其編程規則以其封裝形式從一個實體轉移到另一個實體。轉移階段是可選的,具體取決於用例。如政府發放的助學金,PBM 代幣無法轉讓給特定學生群體以外的其他公民。而在商業代金券(例如零售商場代金券)中,PBM 代幣可以轉讓給其他任何消費者。
-
PBM 兌換者:這個角色被允許兌換PBM 代幣,並接收解鎖的基礎數字貨幣。
當PBM 代幣指定的所有條件都得到滿足時,將進入兌換階段。此時,PBM 代幣被解鎖,並將底層數字貨幣代幣的所有權轉移給接收實體。實體可以自由使用數字貨幣代幣,不會再有PBM 智能合約限制。
舉個例子,政府為了刺激消費,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發行了一批有效期為半年,面額100 U 的消費代金券PBM 代幣。
搶到PBM 的消費者可以在半年有效期中在政府指定的合作電商平台上消費並使用PBM 進行抵扣,也可以將PBM 代幣自由轉賬給其他消費者。而只有合作電商平台中的商戶在獲得PBM 代幣後才可以進行兌換操作,解鎖PBM 代幣中的100U 數字貨幣到商戶的電子錢包中。
如果半年有效期逾期,這些PBM 代幣將自動解鎖,其中的100U 將返還給政府的電子錢包賬戶中。
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幾個角色。
-
PBM 創建者:政府
-
PBM 持有者:消費者
-
PBM 兌換者:合作平台中的商戶
上例中,與傳統做法不同的是,政府只需要發現PBM 代幣,消費代金券PBM 代幣使用智能合約設定了使用期限,場景以及角色,全過程自動完成,並可通過點對點的方式進行的。而傳統做法,政府必須通過某些平台發行消費券,且這些消費券無法在多個平台使用,消費者也無法自由轉讓消費券,效率低下且非常不便。
總結
作為新加坡政府的首次Web3 技術應用,PBM 顯然有著它特殊的地位與使命。與Web3 生態中以技術革命性創新為目的的行為方式不同,PBM 的設計從監管者與傳統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尋找最契合當下社會需求面的應用場景,思考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將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加密共識等概念運用於提升社會效率,釋放經濟價值上。這也許就是Web3 與Web2 融合的開始,為像everPay 這樣的Web3 金融基礎設施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方向。
本文先淺嚐輒止地了解PBM 代幣的概貌。未來再更加深入地討論這種模式可能被應用的場景,例如白皮書中提到的預付款,電子商務,合同協議,商業租賃,貿易融資,捐贈與跨境匯款等潛在應用場景。
參考文獻:
https://www.mas.gov.sg/publications/monographs-or-information-paper/2023/purpose-bound-money-whit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