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Tech的火熱是因為聰明地繞過了這些「社交產品陷阱」

作者: @theNextDAO 核心貢獻者 @_0x Sea_;來源:推特@theNextDAO

FriendTech 還在持續發酵。短短兩週,協議(項目方)已經捕獲了很高價值,甚至鏈上EMV 機器人也賺了很多錢。更新一些我對這個產品的看法:

2021 年的時候,我和另一個朋友準備做類似的產品,就是web3 social token 方向。作為兩個社交背景的PM 和創業者,我們的出發點很簡單——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Non-Fungible People),同時會為整個社會/ 社區創造很多價值。

我們的人生過程中都會碰到一些貴人,包括你的父母、你的啟蒙老師、幫助你建立正確世界/價值觀的某位老師、職場生涯中的leaders、創業路上的投資人和合夥人、很欣賞你某方面才華的朋友… 假如有人要發行自己的「人生token」, 這些貴人都是你的原始股東,他們應該持有你的人生shares,享受到你後來走上人生巔峰、取得更大成就、“股價”一路走高的回報。這很符合我對人的研究和關注。

順著這個思路,我準備了完整的PRD。但是有一個關鍵問題沒有想清楚,就是如何給每個人的token 定價?如何約束髮行人對token 進行賦能?如何讓token 捕獲到這個人真正創造的社會價值(類似現在RAW 面臨的問題)。處理不好就是大量的價格操縱和rug。

而人是複雜的動物,人性不容挑戰。這些問題我們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故idea 擱置沒有再推進。

重新看FriendTech,這個項目方其實很聰明地部分繞過了這些問題

首先,它並不真正讓每個KOL「發行」自己的token。所有買賣都是用ETH 定價,而不是平台幣或KOL 發的山寨幣。這大大縮減了用戶的理解和認知門檻,沒有眼花繚亂的各種ticker,也不用處理複雜的市值管理問題。

從目前的產品設計來看,FriendTech 也並不是真的要解決「社交」或者「社區」的問題(痛點)。就像上條推所說,Friendtech 沒有社交關係沉澱、沒有內容沉澱、無法支撐高價值的討論和交流。社交產品的一個迷惑之處,就是很多人覺得社交容易做,但其實社交是最難、創業成功率最低的行業之一。

由於社交關係的遷移成本足夠高,FriendTech 本身還不是一個獨立的社交產品。 FriendTech 和? 之間的關係,接近於“買賣奴隸”功能和“開心網”平台的關係。 FriendTech 只是打著社交的幌子、把人當NFT 炒作載體、利用「人都是在尋找社交地位的猴子」這一心態、基於? 平台形成傳播鏈條、調動積分➞ 空投的心理預期。

你在FriendTech 上的定價和盈利,就參與這個遊戲過程中,所贏得的社交資本(Social Capital)。 FriendTech 讓你誤以為你的FriendTech 房間價值,就是你的人際關係價值。這是一個陷進。它不是社交網絡。關於社交地位(Status) 和社交資本(Social Capital),接下來我會再分享一篇文章進行解析,對社交網絡有興趣的可以細讀。

如果說FriendTech 是成功的,就在於它跳出了社交產品的「陷進」,聚焦於交易和炒作。這其產品定位基礎上,也是一種簡單粗暴的美。這個產品有沒有可能認真迭代,真正往社交網絡上去發展呢?我認為可能性非常小—— 人性不容挑戰。大概率最後還是一地雞毛。

附此前@_0x Sea_對 FriendTech 撰寫的機制簡析

既然各種JPEG NFT(物)可以爆炒,那每個獨一無二的人(Non-Fungible People)是不是也可以有定價?這就是FriendTech 在做的事情,以社交化的方式對每個人定價和交易。它的玩法很簡單:每個人的初始定價一樣,隨著買入的人越多(shares 無上限),價格就上漲;反之,持有者如果變少(賣出),價格也就下降。

跟當年開心網上的買賣朋友有點類似。當你和其他人都買了某個大V,剩下的就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最後一個賣出的人價值歸零。

holder 的獲利來自低買高賣;

KOL 的獲利來自被買賣過程中的手續費分成5% ,類似NFT 項目方的「版稅」;

friendtech 平台的獲利也來自每筆交易中的手續費5% 。

可以得出結論:產品核心玩法圍繞交易展開,並不是真心要做社交。這個產品的含龐率很高,容易引發FOMO 和傳播,上週的周活躍地址數達到了44 k,今天宣傳Paradigm 投資之後數據又創新高。我們如果以典型社交產品的架構來看,Friendtech 沒有社交關係沉澱、沒有內容沉澱、無法支撐高價值的討論和交流。

購買並解鎖room 後,你其實看不到其他holders 的發言,只能看到KOL 和自己的發言,這裡類似微信朋友圈的邏輯,你看不到非好友的評論。

誰適合玩這個遊戲?

想在Base 鍊和Friendtech 留下交互記錄,搏個空投—— 嗯,先用鏈下的積分吸引用戶參與,這事 Paradigm很熟;

有一定粉絲體量並且想割粉絲的—— KOL 可以用小號提前買入多份shares,老鼠倉從來沒這麼容易過;

有發掘潛力KOL 的眼光且第一時間買入上車的—— 星探,有人已經開發了bot 監控大KOL 入駐;

純粹喜歡社交,體驗各種新鮮的app —— 產品做得還比較粗糙。

誰不適合玩這個遊戲?

想認真做粉絲社群,給粉絲帶來價值的—— 有很多更好用的產品可以選擇;

想加入大V 的社區和其他人交流的—— 上面說了,這個地方無法支撐高價值交流,目前需要邀請碼才能使用。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