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pike @ Contributor of PermaDAO
審閱:Kyle @ Contributor of PermaDAO
前言
2023 年Q3 的加密市場是各類Layer 2 爭奇鬥豔的競技場,而“傳統”的DeFi 和NFT 等細分賽道則稍顯沉寂,尤其是在Azuki 的自殺式營銷之後。 NFT 的小圖片生意迎來了谷底時刻,而從更宏觀的美聯儲加息- 減息週期來說,目前仍處於流動性不足的階段,分配給NFT 市場的資金呈指數級下降。
如果將時間拉回至2022 年的Q2 ,則可以發現當時已經是第一個熊市中的下降期,疊加當時的Luna-UST 的死亡螺旋的小氣候帶動下,整體市場交易量下跌超過50%,而NFT 類交易額也隨之大幅走低。
目前所處的階段則無非是這場漫長寒冬的一個蟄伏期,尤其是在Arweave 領域出現的NFT 可組合性創新,已經超越普通NFT 的圖片炒作,而進入真正意義上的NFT 可組合性——原子資產範疇,原子資產不僅可包含PFP,甚至可將FT(同質化代幣)或者各類RWA 資產一同涵蓋入內,其搭建在Permaweb 之上,也意味著允許資產的永久存放,擺脫長期的“偽去中心化”運作引發的沈痾。
NFT 市場劃分:尋找自己的定位
如果對現有NFT 市場進行粗略劃分,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 交易所擴展類:Binance NFT、Coinbase NFT,他們運行NFT 市場的主要目的在於延伸自身的市場空間,運行模式與Token 市場(CEX/DEX)模式更為接近;
2. 按交易品種:藝術品:SuperRare VS 全種類代表OpenSea,他們的區別主要在於交易種類的區別,比如選擇特定藝術品市場或者全品類;
3. 公鏈生態類:典型如Solona 上的Magic Eden,他們存在的價值主要在於為自家公鏈生態做建設,可以理解為為了NFT 而NFT,為了生態而生態,屬於任意公鏈必不可少的組件。
如果新的NFT 市場想要在此時入局,需要認清自己的存在定位,想成為什麼樣的交易市場比做成什麼樣更為關鍵,換句話說,究竟是OpenSea 等行業巨頭、Binance 等交易所、其他公鏈的對手還是補充?
而目前最現實的選擇是抱緊項目方和跨鏈,項目方不介意多上新市場,而公鏈對生態的渴望是刻在骨子裡的,這樣可以暫避OpenSea 和交易所鋒芒,至少可以活下去。
比如,基於Solona 的Magic Eden 交易總額一度突破10 億美元,其創始人為前Coinbase 產品經理殷卓勳,公鏈+ 交易所背景讓其穩固佔據單一Solona 公鏈的生態位。而在此背景下,OpenSea 開始支持Solona 網絡可以視為鯰魚效應的直接影響。
在確定自身定位後,我們都要面臨一個無法迴避的窘境,究竟該如何看待OpenSea?
從ApeCoin 的發行之後軌跡來看,NFT 結合DeFi 是一條可行之路,那麼其他模式仍在等待爆發期。而直接捕捉NFT 最大價值的仍然是NFT Marketplace,截至目前,對比現實世界的娛樂模式,NFT 仍舊處於非常早期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為兩點,一點是PFP 類NFT 佔比過大,另一點是OpenSea 佔據過高交易額,甚至高達90% 以上。
而根據創新擴散理論,市場早期階段的壟斷巨頭的根基並不穩固,創新者仍有其發展空間,畢竟,Z 時代的娛樂內容,包括音樂、遊戲道具,甚至個人社交平台內容,都存在被NFT的直接可能。
天下可以說苦OpenSea 久矣,我們甚至可以列出這頭惡龍的七宗罪。
不發幣,想上市,手續費高昂,存儲中心化,審查不透明,跨鏈不積極,以及最關鍵的壟斷。
其中前六個是因,壟斷是果,首先要承認,OpenSea 也是為行業做出過積極貢獻的,在2017 年開啟長熊的至暗時刻,OpenSea 是在苦苦堅持中度過的,如果沒有這份堅持,今天很多讓我們耳熟能詳的項目,包括Sand、BAYC 在內的爆款會因為缺乏流動性而直接死亡。
但是一個不發幣的,甚至想直接IPO 的項目方真的一點都不去中心化,建設更加去中心化的NFT 市場是符合所有人期待的。
而為什麼我們不喜歡OpenSea 而又無法捨棄呢?又為什麼屠龍者甚多但無一人真正成功呢?
合併問題來回答,OpenSea 最大的優勢是在於路徑依賴——我們已經習慣於在其上進行交易。比如支付寶要改變微信的用戶群體,則涉及整個社交圈的使用習慣,你願意我不願意,那這事就無法推進,OpenSea 的用戶黏性已經事實上形成。
事實證明,以LooksRare 為代表的Token+ 刷量對於搶占市場有效,但刷量離沉澱下真實的用戶量還有很遠的距離,諸如X2Y2、Magic Eden 都有可能要面臨這個問題:
在此情況下,如何擊敗OpenSea 一定會是場漫長的戰役,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有幾種事是我們可以做的:
1. 團結更多的項目方和公鏈,避開交易所和OpenSea 的鋒芒;
2. 更加的去中心化,每天減少一點中心化含量;
3. 久久為功,改變用戶習慣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
如果對照現有的成熟產品,比如微信之於社交、PayPal 之於支付、蘇富比之於藝術、Google 之於搜索、科層制之於組織,我們會發現一個更令人窒息的路徑糾纏,以上種種形式,均可被Web 3.0 牽涉進入,請注意是牽涉,而不是包含關係,去中心化的世界,不存在絕對的控制權概念。
比如Friend.Tech 之於Web3 時代的社交;Arweave 之於Web3 時代的信息存儲,這是構建信息檢索的第一步;PermaDAO 之於Web3 時代的組織;更不要說任何everPay 產品已經具備支付功能,均和Web3 無縫銜接。
而在此情況下,認為OpenSea 會是證明Web3 的走向中心化的例子。從表面上看確有其道理,第一,OpenSea 佔據了NFT 交易市場95% 以上的市場份額,支配力甚至超過Binance 在加密貨幣交易所領域的60% 份額,是絕對的行業標杆;第二, OpenSea 其實並不那麼加密,這是行業共識。
但是從內在機理看,Web3 並不能被OpenSea 所代表,這就如同8848 電商平台早於阿里,雅虎早於谷歌一樣,先來者卡位早,市場份額自然高,但時間一長,只有真正符合該賽道邏輯的產品才能勝出。
這並不是一種辯論邏輯,如同V 神所言的中心化是實現去中心化的必經之路一樣,而是因為早期市場總額較小,就像是小水池的螃蟹,這不是真正的海洋爭霸。
OpenSea 不是Web3.0 時代的唯一藝術平台形式
即使OpenSea 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即使單月交易額突破30 億美元。我們依然可以認為目前的NFT 市場還在極早期,甚至可以比喻為2011 年之前的比特幣,重要原因在於我們目前的主流精神品消費仍舊不在NFF 市場。
和整個奢侈品市場1.29 萬億美元、遊戲市場1800 億美元、藝術品市場500 億美元相比,整個加密藝術市場不過數十億美元,即使加上其他的NFT 類別,也無法撼動整個人類消費品市場的額度。
效率最優:純交易模式的進擊
時間就是金錢,可交易性永遠是流動性的同義詞,但是NFT 稍顯複雜,區別於FT(同質化代幣)的統一定價機制和數量模型,即使是在單一NFT 系列中,其地板價和最高價也可能存在天差地別,無法相提並論。
做市效率受到了嚴重影響,而針對這個問題,出現了三種解題思路:
1. 碎片化。從模仿同質化代幣出發,到解構藍籌的高門檻,希望通過提高散戶數量來製作足夠的流動性,進而改變目前的NFT 市場格局;
2. DeFi 化。其一是模仿同質化代幣的做市模式,希望能通過將各類AMM 模型引入NFT 市場,製造出足夠的流動性;其二是藉貸思維,將藍籌NFT 作為抵押品,進而在其上引導出流動性,將散戶引入承壓池,支撐代幣價格;
3. 交易員化。嚴格而言,這是Blur 市場思維的總結,其核心是為NFT 交易員服務,以滿足他們的特殊和專業需求為第一性原理,進而提升自身平台價值。
可以這樣理解,NFT 碎片化的起因在於自身價值不夠穩定。如果是系列NFT,如Crypto Punk 等,代幣價值往往不均勻的分佈在每個成員上,從而導致項目換手率多由熱門成員貢獻。但放大尺度而言,項目全局流動性很有可能會出現問題,直至進入死亡螺旋。
從價值發現角度而言,NFT 不同於FT 之處在於其價值計算公式是累加得出。其計算式如公式一,而FT 則為代幣數量和價格之乘,其式如公式二。
鑑於此,價值發現必須是價值傳遞的前提,NFT 首先要解決作價機制的問題,進而才需要用流動性解決交易規模的問題,而NFT 作品的交易熱情由參與者的最大心理預期來驅動。
而DeFi 化的代表是sudoAMM,其並非十分成功,根據Dune 數據,大致交易量僅在一億美元左右,交易次數10 萬次左右,歸根到底是NFT 做市效率無法跟同質化代幣相提並論,整體市場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很難製造出足夠的流動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最後是Blur 的成功,如果從滿足交易員的專業性上而言,不論是平台市場份額對OpenSea 的搶占,儘管Blur 代幣從一年前5 美元跌至0.2 左右,但至少以去中心化的名義做到了對OpenSea 的有力回擊。
從交易量上而言,Blur 遠超OpenSea,但從交易人次上而言,OpenSea 則不論是買家還是賣家都遠超Blur 一個數量級,側面驗證Blur 更適合專業交易員,高度類似Curve 和Uniswap 的區別。
BazAR NFT :原生可組合性
Arweave 最近推出了建構在Permaweb 上的NFT 市場BazAR。首先說明,這個NFT 市場更多是為了驗證原子資產交易和UCM/UDL/STAMP/$U 等Arweave 近期的一些重大更新而做的實驗性平台,並非是為了挑戰Blur 或者OpenSea,這是和前述NFT平台的最大區別。
根據Arweave 創始人Sam 的說法, Arweave 上的原子資產可以理解為“資產數據、元數據(metadata)和智能合約全部捆綁到一個Arweave ID 中。”
如此一來,通過智能合約,可以從根本上賦予原子資產的無限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並且NFT 數據會得到永久保存,而交易記錄也會隨之同步更新,而在BazAR 上,還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1. 可以使用$U 來購買NFT,相當於獲得存儲上鍊的手續費折扣, 並且可獲得PIXL 代幣,每天都會自動發給在BazAR 市場上購買資產的用戶;
2. 任意上傳BazAR 的NFT 都可添加UDL(通用內容協議),確保創作者可追踪NFT 的變化,並可從中獲得持續性收益,以應對當前的版稅現狀,確保創作者權益;
3. BazAR 平台滿足通用內容市場(UCM)標準,用戶在使用時,可直接消除交易過程中的任何中介和抽成費用,和Permaweb 原生交互;
4. 在NFT 展示列表中,用戶可使用STAMP 來給不同的NFT 進行評分,STAMP 是基於Arweave 的評價系統,其代幣可流通,相當於用戶可從評價系統中分成。
可以發現,BazAR 的技術構成聚焦於NFT 的可組合性,而非執著於NFT 產品或者流動性,其更多是探索未來的NFT 應用場景,而在當下的NFT 市場,無論是零版稅還是中心化存儲,都在嚴重傷害NFT 的內在價值。
結語
如果我們認為人類的虛擬化進程會進一步加深,那麼Web 3.0 時代的市場價值又該如何去評估呢?
而這種價值,如果最終被證明擺脫不了中心化組織的控制,最終一定會崩塌。那時候,人們會從迷夢中幡然醒悟。
這些疑問恰恰不是一種杞人憂天,而是Web3 未來的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如同比特幣的發明一樣。數字黃金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價值錨定物,這是歷史的必然,而比特幣承擔了這種價值是反而是一種偶然。
我們回到有關BazAR 的問題上。現在的發展趨勢是,NFT 本身就是存在諸多問題,我們需要用更好的產品去取代之,而非執著於眼前的經濟利益,如同Arweave 創始人Sam 所言,Arweave 的UCM 標準也可以用於交換同質化資產,如果說Uniswap X 希望成為更好的聚合交易器,那麼Arweave 和Permaweb 則在試圖創建永不停機的紐交所和蘇富比。
所以這裡的問題是面對發展中的問題,採取何種應對措施的選擇,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否定、嘲諷的視角去看著一群人“自娛自樂”,自己站在幹岸上回味自己的“聰明”。但是換個視角,我們可以用加密行業本身的方式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