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作者:a16z crypto 創始人與普通合夥人Chris Dixon 編譯:倩雯,ChainCatcher
在本期視頻中,a16z crypto 創始人與普通合夥人Chris Dixon 分享了互聯網發展史、協議網絡、企業網絡、區塊鏈的異同,以及真正開源、去中心網絡可釋放的潛力。
互聯網的三個發展階段
關於互聯網的發展,學界有諸多說法,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將其分為三個核心時代,而我們正在進入第三個時代。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一個關鍵的網絡架構。在我看來,網絡是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這些網絡會對經濟、用戶體驗和其他方面產生各種下游影響。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自己的主導網絡類,和典型計算原語(computing primitive),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想法是讓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把信息放到一個大的存儲庫裡進行共享,這樣各種信息不會出現混合。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遵循一些簡化的原則,也從而產生互聯網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讀。網絡就像一個大型多人社交遊戲,網站是非常根本的發明,這個設計的背後理念是你可以把任何信息,比如代碼數據等等放到一個叫做網站的東西里,這個網站可以鏈接到其他網站,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封裝機制,也是一種簡化機制,這樣全人類都將擁有可以相互鏈接和跳轉的信息,讓這些內容其成為一種可消化的單元。我們在互聯網元年實現了信息獲取的民主化,那個時代的殺手級應用是谷歌和維基百科。通過網絡你可以找到你想找到的內容,這是一種神奇的新體驗。有人說,現在普通用戶掌握的信息比美國總統 30 年前掌握的還多。不過,當時還是比較初步(仿製的)版本。網絡給人的感覺就像你把雜誌放到網站上去,你可以提交表格等做一些單向的互動,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雙向互動體驗。
第二階段,寫。關鍵就在於是如何讓互聯網真正和用戶進行雙向交互,讓出版民主化,於是博客應運而生,人們們可以用簡單的方式發布信息,馬克·扎克伯格等許多人物的很多想法都來自於早期的博客社區的分享。博客裡有諸多內容,比如照片、鏈接等等,互相延伸出一整套有趣的產品。
第三階段,協議。這是早期一個非常偉大的設計決定。當時人們想建立一個全球多人社交網絡遊戲,該如何怎麼設計呢?當時還沒有谷歌、AWS 數據中心之類的工具,所以你必須以點對點(peer to peer)的方式來進行構建,於是協議誕生了,這是一系列標準,比如HTTP 是網絡的標準,SMTP 是電子郵件的標準。協議就像一種語言,就像英語一樣,告訴你進行一些操作需要遵循的標準,如果有人建立、打開、發送郵件或使用所有其他工具,那麼這個協議就會被內置到軟件中,你去下載那個軟件,你就加入了電子郵件,你就加入了網絡。
重要的是,沒有中央中介,沒有人掌控一切。這是一個由社區主導的情況,人們可以自由談論事物。最重要的是,它不收你一分錢。當然你需要買域名,但這之後你就可以建立網站,這些網站為你所有。任何人,只要有好的想法,在合法情況下,就可以建立網站並擁有網站帶來的價值。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發明就是 DNS。 DNS 是域名系統的命名系統,比如,我擁有 Cdixon.org,它映射到一個 IP 地址,重要的是我控制著這個映射——即用戶控制映射,將網絡的所有權力轉移給了用戶。這意味著,我可以建立我的網站,我可以為我的網站更換了主機提供商,假如我不喜歡他們過高的收費或者過低的速度,我就有權更換,但我仍舊保留了我的網絡、搜索結果和電子郵件(有人可能會說後來郵件被Gmail 壟斷,但至少那也是後來才發生的事)。總之,你不喜歡它,就可以離開,這就迫使提供商跟著我們的思路走。但是,當我們進入企業網絡時代,你雖然可以離開,但其實是不是真的離開。比如,Facebook 上允許你下載 CSV 文件,把它拿走,但是你不能帶走你的粉絲觀眾。現在的狀況就是,網絡是被壟斷的。比如你上街去問一個博主,大部分人對於搭建自己的網站是毫不感興趣的,而這才是原本網絡的初心。
網絡僵化
網絡陷入僵化。百分之九十五的流量流入前百分之一的網站,而根據 MAU 來看,百分之八十五的移動設備使用量都流入前百分之一的發布者。經濟學是相似的。納斯達克 100 指數主要由五大科技公司的指數佔據,我們在越來越走向一個壟斷的世界,這與最初的設想大相徑庭。
對我而言,互聯網就是建立網絡的工具,比如 TikTock 網絡、Instagram 網絡、Uber 網絡等等。正如我之前描述的那樣,DNS 等概念、構建網絡的方式最終會對經濟、治理、誰能構建網絡產生非常重要的下游影響。比如,我的很多朋友都在2010 年左右都在開發Twitter 應用程序和Facebook 應用程序,而所有這些公司都在平台上被抹去,因為這些大公司改變了API、改變了規則,單方面控制了一切。所以網絡架構決定一切。
這裡我先談論一下抽成率(take rate),比如在Youtube 上,他們都會抽走費用,但如果用不同的協議架構開(比如RSS)替代社交網絡,那麼這些費用很大程度會流向創造者、用戶和軟件開發商,而不是流入中間商。也許這是件好事,但也或許是件壞事,但我想表達的是,架構會決定一切。比如,如果你構建企業網絡,你最終將面臨經濟和社會問題,也就是今天的經濟和管理模式。
區塊鍊是建立在計算機網絡上的一種新型虛擬計算機,區塊鏈的主要特點是:它們顛覆了傳統的計算架構。如果谷歌的服務器放到網絡上,最終他們會控製網絡,因為他們控制了硬件,他們可以修改軟件,他們一直在這樣做。試想一下如果谷歌宣布推出谷歌幣,並承諾只發行一定數量的谷歌幣,沒有人會相信,因為他們會在某些時候反悔,會有管理團隊人員的變動,比如創始人會離開,總之事情會發生變化。
區塊鏈所做的就是說:我們把權力交給了軟件。比如,你在以太坊上寫一份智能合約就能掌控一切。最重要的事情是:你可以在區塊鏈基礎上構建網絡,既能獲得協議網絡的社交效益,又能獲得企業網絡的競爭優勢。
協議網絡的好處在於沒有抽成,所有的資金都流向了控制的邊緣(edge)。這樣各種有趣的創新可以發生。但是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融資不易,主要通過政府資助和其他方式獲得資金。
其實 RSS 協議之前也曾經興起,但是後來敗給 YouTube,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採取的策略不同。 YouTube 一開始沒有流量,為了吸引流量他們採取了免費託管策略。比如我在自己的網站有流量,但 YouTube 能給我免費託管,所以我上傳了我的視頻,讓他們託管,然後他們把一個小部件它嵌入到我的網站上。 YouTube 就是這樣開始的。但是 RSS 的策略不同,你可以買域名,但你必須支付託管費用。託管視頻等費用十分昂貴,所以 YouTube 對此進行補貼,這就是企業網絡的一種架構優勢,也是為什麼 RSS 會輸給 Facebook、Twitter 等軟件的原因。最開始 Youtube、Twitter 這些公司還是支持 RSS 功能,支持使用 API,但是後來他們就停止了這些服務。
所以我覺得這就是一種週期,比如最開始流量很少,企業想盡一切辦法讓創作者加入,給你各種補貼。但最終企業規模會產生巨大的網絡效應,激勵機制就會改變,盈利是更重要的。所以這只是一個核心邏輯。對於這些企業網絡來說,規模越大,就越沒有動力與其他網絡進行互操作,支持其他網絡,允許創造者進入,我稱之為“榨取循環(extract circle)”。最開始你試圖吸引所有不同的人加入你的網絡,但是到了某個階段你開始榨取他們,當然也有很多努力去試圖減輕這種情況,比如穀歌承諾他們不會這麼做,但現實是創始人離開後,公司策略就會轉為利潤優先,因為你不這樣做,別的競爭對手也會這樣做。這樣我們就處於一個幾乎是被壟斷的世界,創新也被壓制。
區塊鏈應是一座有機生長的城市
區塊鏈仍然擁有一個核心,也就是區塊鍊網絡。以 Uniswap 為例,智能合約代碼是運行的核心,核心的理念就包含代碼不可變。 Uniswap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即使社區也無法更改代碼,如果他們發布了新版本,那就是一套新代碼,是不可更改的代碼。這就是“不要作惡”。他們不能改變規則,因為這是在代碼裡規定的,所以作為開發者作為用戶,你可以自己決定,因為這裡有競爭、有選擇。
區塊鏈的核心比企業網絡要小得多。它更像是在建造一座城市,而不是建造一個主題公園。企業網絡就像一個主題公園,因為 Facebook 和 Twitter 的每一個功能都是由他們自己構建的。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網絡,它都是由該公司員工創建的,本質上是這樣,他們已經把所有的創新都扼殺在搖籃裡。
90 年代末,垃圾短信氾濫,那麼這個問題最後是如何解決的?雖然現在該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但是至少情況有好轉。最終是市場介入,當時有大概 50 家由風險投資支持的解決垃圾郵件的公司,最後 Gmail 還收購了初創公司 Postini。同樣,你可以利用市場的力量來創造區塊鏈。如果你要在這裡建立一個區塊鍊網絡,你會想去建立網絡的核心。就像建造一座城市,你需要有市長、市政廳、消防隊、警察,這些都涉及基本的規則和管理。
你可以建立這樣一個網絡,為人們建立激勵機制,這其中的機制設計留有豐富的設計空間,同時還可以積累資金,為開發者提供資金,以及實現所有RSS 無法做到的事情,這就是我說的“兩全其美”,你會得到這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這些城市、這些數字城市。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構建未來的應用和網絡,以及所有這些圍繞協議網絡的奇妙事物,但你同時也可以獲得資金和功能。而且從技術層面講,一些新的命名系統比如 ENS 也可解決我之前提到的域名問題,讓用戶體驗更現代化。
理想情況下,在現在的時代,如果你不能實現與企業網絡相當的功能,你很可能就沒法成功。用戶要求是很高的,他們希望好的用戶體驗。所以本質上這種架構在邏輯上是中心化的,但是組織上是去中心化的。比如 ENS 擁有一個中心的數據庫,但它不由個人控制,而是由社區所有。
聯邦網絡
聯邦網絡仍然是協議網絡,它的邏輯是承認個人控制會帶來的問題,那麼解決方案就是把這個巨大的獨裁政權分割成許多小的獨裁政權。每個服務器都是一個小的迷你獨裁政權,只要聯邦子網絡足夠小,人們就能有自主權,它們互相牽制,這就是保持權力去中心化的方法。
在2000 年代,Twitter、Tumblr 等所有這些服務都宣傳自己是RSS 服務器,但是最終的情況是,其中一個或幾個服務器要么不工作,要么就是服務器確實工作但聚集在一個單一的服務器周圍,尤其是在聯邦架構中沒有典型的國家,所以不存在一個中心位置來保存名稱空間和其他一切。所以這些服務器互相交叉,沒法“優雅”地運作,最終必然需要分片系統。如果最終整個系統可以運作,那麼最終某些服務器也會變得強大,我們就又會經歷壟斷的歷史。我認為你需要一個典型的中央核心,才能擁有一個未來與現代企業網絡相匹配的系統。
我想表達的是,城市比主題公園更好。重要的是,城市裡私人所有權和公共所有權之間的互動非常重要。比如,如果我開了一家小餐館,我需要依靠街道上的流量以及公共設施,這就是一種互動。如果只有中央機構去決策,他們很難意識到人們的具體需求。因此,在一個設計良好的城市裡,公共設施、公園、基礎設施之間會存在多樣性,給人一種開放、共享城市的感覺,同時也能促進創業。但同時你也可以利用自由市場的創造力,網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體現在一個網絡中,你能實現真正有趣的東西,比如穀歌、維基百科等。這裡有各種各樣的東西,在一個偉大的城市裡,各種有機的美好事物相互影響,這要遠遠優於一個精心策劃和管理的地方。
區塊鍊為何重要?
那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為什麼人們會希望看到一個區塊鍊網絡普及的世界。因為這種新的網絡架構結合了之前架構的精華。首先是社區所有權,這與協議網絡類似。在這裡,你擁有社區所有權,讀寫擁有權是一種所有權理念,你可以真正擁有網絡的一部分。
代幣是這個時代的關鍵概念之一,它封裝了所有權。我認為,代幣可以是任何東西,可以是物理世界、數字世界裡的東西,可以是代碼、遊戲、藝術,可以是任何東西。代幣給公眾留下的很多印像都是類似貨幣的特徵,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觀點。對我來說,代幣就像一個網站,你可以把任何東西放在裡面。在一個設計良好的區塊鍊網絡中,你可以把投票能力、擁有部分網絡的能力等東西放進去,以分享經濟效益。
較低的抽成。錢終歸會流向某個地方,你是希望它流向網絡運營商,還是流向網絡參與者?這不僅僅是利他原則,也是一種競爭優勢。你可以去找創作者,可以去找音樂家,可以去找所有這些人,為他們提供更低的抽成率,這是將推動這場運動取得成功的強大因素之一。事實上,對所有參與者來說,這是一種更好的經濟主張。
激勵創新。你建立的事物都為你所有。規則已經寫進了代碼,他人無法改動,同時還具有企業網絡的集資優勢。我喜歡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幾年前被稱為“心臟出血”的 SSL 漏洞(SLL 可以理解為一種用於保護互聯網連接的標準技術)。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漏洞,可能會威脅到互聯網上的所有加密技術。有一半的開發人員都在研究 SSL,但是幾乎沒有經費,這個問題當時解決了一點。
有人會說,看看Linux,它資金充足;但是如果你看一下,Linux 的最大貢獻者是英特爾,而英特爾有充足的戰略性的理由來支持Linux,因為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Windows,所以他們必須去分析所有的政治聯盟。但是網絡不會天然地擁有自己的盟友,那麼網絡就需要有自己的原生形式的資金,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而這正是區塊鏈可以提供的。
代幣
代幣是電子遊戲傳統的產物,電子遊戲開創了虛擬經濟的先河。比如《英雄聯盟》、《堡壘之夜》是主流的視頻遊戲。以前人們會購買實體遊戲,但是現在基本上所有的現代遊戲公司不基於遊戲本身收費,而是通過虛擬經濟賺錢。
在區塊鍊網絡設計中,如果你想要設計虛擬經濟,就可以把代幣理解為流動的水,那麼就存在代幣流出的地方(水槽)和代幣流入的地方(水龍頭)。比如質押、空投就是水龍頭的一種形式。訪問費、手續費則是水槽。你希望實現兩者的平衡,所有供應和需求之間也需要實現平衡,但你也希望通過水龍頭來激勵良好的行為,你希望區塊鏈能夠彌補 RSS 等機制的不足。
激勵機制在這裡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利用激勵機制為開發者提供資金。比如我提到過的 YouTube 託管的例子,就可以理解為水龍頭。理想情況下,水槽應當是與下應用程序的效用保持一致。比如,以太坊的水槽就很好,以太坊是一個在雲端的全球共享超級計算機,沒有人擁有它,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它。它就像老式的大型計算機,它的資源是有限的,它向你收取使用計算機的費用,用以太幣向你收費。這樣的便利之處在於,隨著人們為以太幣構建更多的應用,以太幣的需求應該會上升,以太坊也會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網絡。
所以,它與經濟的實用性息息相關。如果有人創造了一款基於以太坊的熱門遊戲,它會讓以太坊的需求上升,這就是經濟學。這和經濟學家談論了幾百年的互聯網經濟學是一樣的。這也是經濟學與供需關係。如果你建立了一個受歡迎的網絡,並將網絡代幣與網絡的效用掛鉤,就會產生基本的可持續需求,而不是投機需求。
如今的代幣價格中存在著投機行為,就像每個科技市場中都存在著投機行為一樣。但是投機不可持續,因為重點是創造基本價值,創建新的網絡,讓這些網絡具有協議網絡的優勢,也可以更好利用企業網絡的優勢,並創建新的虛擬經濟。利用代幣和激勵機制來實現採用,促進行為調整,並實現我所談到的收益率等所有這些美好的結果。
上圖顯示的是抽成率。我猜測隨著市場競爭的出現,會存在向下的壓力,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這些抽成率都會下降,比如說,OpenSea 公司不擁有 NFT,他們不能強迫你留在那裡。網絡必須有競爭的權利,競爭降低價格、採取率或網絡價格。所以我覺得這個利率未來是有可能下降的。
可組合性
可組合性是軟件真正有趣的部分。由網絡設計者創建核心,然後由生態系統圍繞核心構建所有這些東西。這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如果你追溯科技史,就會發現可組合性的歷史由來已久,具體來說,更集中於網絡和開源軟件。我記得在上世紀 90 年代,那時候的 Linux 非常小眾,開源是個特別激進的想法,它來自於 80 年代的理查德·斯特曼,他認為沒有人應該擁有軟件,他反對產權。
上世紀90 年代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大教堂與市集》,文中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大教堂,比如微軟,它是那個時代的谷歌,占主導地位,而市集上則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家都在開發開源軟件。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操作系統都是 Linux。你的安卓手機就是 Linux。所有的數據中心、所有的物聯網設備都是Linux,所以這一系統完全贏了,事實證明,讓一群人在互聯網上打包,是比在“大教堂”裡做軟件更好的方式,可以說市集是一個更好的方式,網絡、維基百科都是例證。
正因為有了網絡的可組合性,全球知識庫正在建立起來,每個人都擁有更多的力量。就我個人而言,企業網絡架構中最令人沮喪的部分就是所有的創新都局限在“神職人員”(比如產品經理等)手中,創新在很大程度上被扼殺。
我們現在的發展階段
如上圖,我們團隊對應用和基礎設施進行了比較粗糙的分類。我們的理論是,當一種情形發生,比如價格上漲,周圍的人也會興奮,比如說我要去讀以太坊白皮書,我要去了解一下,然後他們就真的迷上了這個東西。有些人是投機者,但有些人是真的對此產生興趣,於是他們創辦公司,他們為開放源代碼做出貢獻等等。通常情況下,種子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綻放,然後你會看到新一輪激動人心的事情。於是我們做了下圖這個數據分析項目。
如圖所示,它不像互聯網軟件的發展一樣是十分穩定的發展,是有一些混亂的。這讓我想起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經歷了十分混亂的發展。自從圖靈發表論文的 70 年裡,人工智能經歷了“夏天”、“冬天”等等。所以越大的技術越容易較多次經歷這樣混亂的周期,因為這涉及到市場情緒走向、資金等因素。如果你知道 S 科技採用曲線,那我們現在還處於底部。
黃金時代
我是歷史的忠實粉絲,我讀過每一本關於計算歷史、技術、歷史的書,我試著去讀這些內容,因為我是故事的忠實粉絲。我曾經是一名創業者,我喜歡那些在房間裡的故事,只要一想到,三個人圍坐在一起,喝著啤酒,談論著一個想法,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曾是很多成為大公司的早期投資者,在這個世界上,你能創造軟件,成為這些早期運動的一部分,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你閱讀歷史時,你會想,在 80 年代做個人電腦之類的事情肯定是顯而易見的,就像“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押韻”。總是會有一套不同的東西出現,比如加密技術,當然它也面臨很多的批評。比爾·蓋茨當時的構想也是革命性的,讓每家每戶都會有一台電腦,每個人都將擁有網絡的一部分,這是十分偉大的構想。實際上, 20 世紀 30 年代的整個計算史都非常有趣,比如邏輯學家他們的故事。比如飛兆半導體公司的故事,Robert Noyes 等人的故事。我鼓勵你們去讀一讀。
當時構建個人電腦的故事其實就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黑客馬拉松,有人說我們來做PC 吧,這會很酷,蘋果手機的價格是五千美元,但是你能用它做的事情少之又少,所以不如構建個人電腦。當時沒有人意識到它會改變世界。
我此刻感到興奮,為什麼?其實,你也應該感到興奮,因為這些都是非常特殊的時刻,當你能夠見證新的計算運動、AI、VR 等一系列技術變革。
這一次的變革真的影響到了互聯網的未來,我們必須作出決定,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互聯網?是被幾家公司壟斷的互聯網?還是想要一個開放的、去中心化的、創新的互聯網?目前我似乎還沒有看到好的監管出現,能夠實現互聯網開放。也許協議網絡的形式會捲土重來已經 30 年,對我而言我覺得這是迄今為止最可信的一種方式,讓互聯網回歸到它的根源。
當然,這更是為什麼你在這裡的原因。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機會,你真的可以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