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DAO的New Chain計劃:為何選擇獨立鏈而非Layer2擴展?

作者:Haotian,加密研究員來源:X(原推特)@tmel0211

MakerDAO提出其Endgame要推出一條NewChain時引發了全行業熱議,很多人不解MakerDAO此舉究竟意欲為何?為什麼不基於以太坊做layer2擴展?為什麼要脫離EVM體系親近Solana?包括Optimism和Uniswap,那些曾依賴以太坊做大做強的品牌協議,最終都會趨向獨立應用鏈嗎?

在此不展開細節,簡單探討一下:

作為公鏈基礎設施,理想發展線路是長出很多應用,且它們都圍著公鏈底層轉,任何想逃出公鏈控制的出逃都不受待見。然而,礙於以太坊鏈底層性能的Bottleneck,應用的“出逃”似乎又是必然的,如何出逃呢?回顧過往區塊鏈infra演變發展的過程中,我總結了三種“出逃”方式:

1)layer2擴展模塊化“出逃”:這種依賴以太坊主網作為安全共識層且提供Data Availability能力的擴展方式,其實也是一種出逃,但layer2以ETH為Gas Token,和主網有深度利益上的捆綁,因此被視為一種在控制範圍內的同盟關係。 Layer2陣營越壯大,ETH被作為Gas Token的細分場景就越多,主網地位也就越鞏固。

但要釐清,layer2擴展為有限擴展,layer2鏈的承載量無論多大都受限於內置於以太坊主網內Rollup合約。甚至稱Layer2就是一個合約也不為過,因為無論Layer2 Batch到主網的交易量有多大,頻次有多高,都得遵循以太坊單合約可調用EVM執行資源的上限。目前以太坊的Gas Limit上限為30,000,000,假設一筆交易消耗21,000Gas,一個區塊可處理約1,428筆交易。

這意味著,Rollup Solution受主網合約Gas Limit上限控制,目前單個區塊可容納1,000筆交易左右。目前各家layer2的交易量都在範圍內,尚沒有容量上限的困擾。因此layer2擴展是主流認可的“出逃”方式。 (此前有說法一些不依賴以太坊Data Availability被逐出L2,其實也是以太坊性能受限下,部分模塊化擴展方案的選擇)。

MakerDAO作為DeFi基礎設施,其交易頻率相對較低,理論上可以通過採用Layer2擴展來解決擔憂。然而,MakerDAO選擇獨立創建NewChain的關鍵原因在於Layer2解決方案無法實現硬分叉。這是因為如果Layer2受到嚴重的黑客攻擊,資產將受到重大威脅,但無法說服以太坊主網通過硬分叉的方式來恢復這些資產。在MakerDAO看來,最重要的是擁有絕對可控的安全決策權,這是他們決定創建NewChain的根本原因。

OP Stack構建SuperChain的思路是獨特的,他們並沒有試圖突破以太坊的性能限制,也沒有試圖獲取分叉的主權。相反,他們通過共享Sequencer組件的策略,希望確保自己在Layer2生態系統中保持核心地位。無論未來Layer2有多少個,最好能夠共享Sequencer,並按OP的意願進行利益分配。

第二種“出逃”方式是構建鏈下和鏈上專屬交易Router。例如,Uniswap目前在以太坊上佔據著近60%的交易份額。儘管Uniswap佔據了壟斷地位,但受到底層挖礦制度的困擾。這種挖礦制度確保了礦工積極參與,但也助長了MEV套利機器人的存在,導致Gas費用不穩定,影響了用戶的交易體驗。

因此,Uniswap等項目正在考慮構建鏈下預處理和鏈上結合的解決方案。未來,如果以太坊上的大部分交易都需要經過Uniswap的鏈下環境預處理,那麼這個去中心化環境就會變成一條Uniswap Chain。對於Uniswap來說,構建新的生態系統和定義規則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與MakerDAO的需求相比,Uniswap的安全分叉要求可能不會那麼嚴格,因此Uniswap可能會繼續與以太坊保持深度聯繫。

第三種“出逃”方式是構建全新的共識公鏈。儘管最初以EVM兼容性為特點,但後來也加入了Layer2擴展的努力。然而,以太坊的性能瓶頸和生態根基的問題使得這種選擇變得複雜。目前,選擇保持在以太坊的生態系統中可能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Arbitrum、ZK Stack和Stacknet等Layer3戰略雖然看起來更加定制化和主權化,但它們仍然在以太坊的控制範圍內構建。這意味著它們與以太坊之間存在一定的依賴關係和聯繫。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