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3 Network CTO分享:我們需要什麼樣的Web3社交?

作者:Anthonyx,Port3 Network 共同創辦人

最近的Web3 社交出現了兩個熱門項目,一個是friend.tech,另一個是Tipcoin。上週,我們參與了一個Web3 Social 相關的Twitter Space,大家熱烈討論了許多Social 賽道的內容。我覺得有必要順著這個話題深入討論,看能否得出一些結論。

Friend.tech 和Tipcoin

Friend.tech(FT)是一個類似Only Fans 和知識星球一樣的Web3 產品。它使用的是Web App 的方式,直接附加到桌面就形成了一個App,無需AppStore 審核。該應用程式目前還處於需要邀請碼才能加入的階段。連結自己的Twitter 之後,需要預付一定的資金到Base 網絡,從而繼續後面的加入社群動作。

FT 的創新之處在於,將用戶加入和退出社區作為一種份額交易的動作,要加入某個KOL 的社區(一個由KOL 管理的一對多聊天),需要購買Key,Key 的價格隨著加入人數成長而上漲,和在Uniswap 等流動性池購買代幣類似,這個模式應該是受到了Unibot 的啟發。人們因為這種財富效應,而爭相買入Key,甚至有Bot 在這裡尋找最新的Key 並快速買入,從而實現套利。

Friend.tech 的Key 買賣

而Tipcoin 則是透過在Twitter 平台傳播,實現影響力挖礦的打賞機器人。其挖礦規則非常簡單,就是在發送推文的時候tag Tipcoin 帳號,並帶上$tip 字樣,由Tipcoin 機器人檢測用戶的推文行為,按照影響力(如閱讀量、轉推量、評論量)來評估獎勵,不同的傳播動作對應不同的積分獎勵。每個Epoch 統計一次積分,然後依照排名和佔比來分配$tip 代幣的挖礦獎勵。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兩款產品都是以Twitter 平台為基礎來建造。透過獲取用戶的Twitter 身份,來建立社交關係和追蹤用戶的行為。

此外,這兩個項目都引入了巧妙的Tokenomic,特別是Friend.tech,實際上將用戶加入社交轉換成了一種交易行為,形成了一定的財富效應。而Tipcoin 則採用一種利用Twitter KOL 影響力傳播自己的專案和代幣,某種程度上是一種Fair Launch。

動力缺乏的問題

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缺乏發展動力,像Tipcoin 這樣的機制,所有人的籌碼基本上都是透過挖礦免費獲得,交換條件是他們幫助專案獲得了巨大影響力,瘋狂的轉發和Tag,使得Tipcoin 成為熱點。但是,這樣的籌碼分配,代幣的價格缺乏長期動力,沒有人會願意去接這麼大的一個盤,所以最終可能往Meme 的方向發展。

friend.tech 倒是一個好模式,幫助KOL 建立了一個付費社區,並且準確地將用戶行為導入到交易中,用戶進行瘋狂的投機,平台得以透過交易獲取收益。而這裡的確會沉澱部分需求,不過用戶量依然有限,除非他們對社交進行徹底變革,但幾乎不可能超越OnlyFans。

OnlyFans 是一個訂閱制的社交媒體平台,允許用戶透過分享照片或影片來賺取收入,而這些內容通常具有成人或裸露的性質。自從Friend.tech 開放分享圖片後,社群用戶就在X 上評論,現在的Friend.tech 完全是Web3 版本的OnlyFans。實際上在過往的去中心化社交產品中,例如Damus,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這種色情的內容刷屏的問題,在這點上,Friend.tech 在這點上沒有什麼分別,只不過更加成熟了。因為畢竟要吸引人的眼球,無非是人性的弱點:錢和性。

這正是去中心化社交的問題所在,往往由獎勵而起,在刷屏中逐步喪失價值,最終潦草收場。值得樂觀的是,雖然這樣的失敗一再上演,但現在的新東西,明顯比以前更好,無論體驗或模式。

Web3 社交尚未成熟

Web3 裡面的Social 嘗試不可謂少,從Steemit 到Deso、曇花一現的Damus,以及現在的Lens Protocol,沒有一個真正成為有用戶粘性Web3 社交的社交產品。這是為什麼?

這裡有很多種原因,最首要的原因,就是在Crypto 領域,經濟模型大過了社交應用本身,融資和交易才是區塊鏈上的真實需求,而社交不是。所以我們看到Crypto 上功利性質明顯,缺乏長期主義,用戶的熱情主要是因為有挖礦獎勵,用戶做社交的初衷是獲取獎勵,最終也因為缺乏獎勵而離開。由於用戶是衝著挖礦獎勵而來,故而上面的內容也就非常劣質,最後劣幣驅逐良幣,沒有人關心有價值的社交是否發生。

另一個原因是,Web3 的社群產品體驗還不能超過Web2。 Web2 擁有龐大的現有用戶基礎和最成熟的產品,其中保存了大量用戶的社交關係和社交資料。而Web3 社交則需要從零開始,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即使是透過嫁接的手段,還是增加了門檻,大大減少了用戶群體,更多是Crypto 領域的少數人參與。

許多Web3 Social 專案想到一個巧妙方法,那就是基於Web2 的數據,來建構Web3 的激勵層。像Friend.tech 和Tipcoin 等這樣的項目,的確在早期就獲得了很大的助力。這個無疑已經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不要直接開闢一個處女地的方式去搭建社交,而是應該基於原有的社交基礎設施進行創新。

但是,這樣的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基於Web2 平台,則在某些重要的資料層面受到限制。過多用戶湧入,Tipcoin 的偵測功能出現故障,X 平台(Twitter)已經開始將Tipcoin 相關推文進行折疊。可以說,它們所建構的基礎是不牢固的,一旦Twitter 將專案的(如:Friend.tech 或Tipcoin)的API Key 封禁,則用戶將無法正常使用應用,一切模式也都不復存在。

從這點來看,去中心化的社群平台(如Lens Protocol、NOSTR、Farcaster)具有優勢,無需顧慮Web2 平台的封鎖,這個是長期應該堅持的方向。如果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平台,核心必須基於去中心化的協議,而不是依賴中心化平台。

綜合來看,社群平台應該**基於現有Web2 平台進行冷啟動,**但是資料應當沉澱在去中心化協定中,初始以嫁接的方式適配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然後再逐步繞過Web2 平台,直接將使用者轉移到Web3 中,最終搶奪的是一個流量入口。發展到最後,可能會有一個決裂時刻,但是在達到一定規模之前,大平台不屑於小平台的挑戰。所要保證的就是,在徹底去中心化之前,成功培養使用者習慣,並將使用者培養到一定的規模。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正是因為現有的區塊鏈不能承載Social 等級的交易量,所以直接在區塊鏈上建立這樣的社群平台是不切實際的。

我們想要怎樣的Web3 社群平台

CZ 推文稱,更好的去中心化社交其實逐步成熟,呼之欲出。那麼,我們需要的是怎樣的Web3 社交,如何去建構它?

Web3 的社交尚不能發展,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基礎設施不完善,不能建構出體驗良好的產品。在BNB Chain 的Green Field 推出後,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放在鏈上,而是最核心的部分放鏈上,那些大部分的社交內容,則應該放在更容易存取的儲存層。

首先,社群平台,應該以解決用戶真實需求為第一目標,能滿足我們常規的社交需要,要有足夠豐富的數據。類似於Mirror 這樣的產品,雖然沒有很強的Fomo 屬性,但沉澱了一部分的社交場景,例如寫文章和收集文章。它真實解決了一部分使用者需求,於是它才有持續存在的理由。

在Web3 領域,我們實際上無法離開Web2 的數據,幾乎所有的討論都發生在Web2。完全去中心化的應用,其資料範圍是不夠廣的,只能讀取鏈上已有的資料。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既能獲得Web2 數據,又是去中心化屬性的數據層,並且有一個Bridge 能夠源源不斷地將數據搬運到去中心化的數據層。

和Chainlink Oracle 在DeFi 中扮演的角色一樣,這個不斷將各種資料聚合儲存在去中心化平台的東西,我們取個名字叫Web3 Data Layer。這樣的去中心化層,同時要兼顧性能和去中心化,Port3 Network 所致力於構建的,就是這樣的一個Web3 Data Layer,將各種數據集聚合後放在一個Gas 費非常低廉,容易訪問的在儲存層上,可驅動各種類型的Web3 應用(例如:社交平台和社群管理機器人)。

基於這樣的資料層來建立社群平台,數據才夠豐富,體驗才夠好。一方面,可以相容於Web2 用戶的使用習慣,逐步地沉澱用戶,另一方面,不用擔心Web2 切斷臍帶,因為形成Web3 的真實社交場景,就像一個嬰兒足夠大之後從母體分娩,斷開臍帶。

另一個因素也在逐步成熟,那就是當前的去中心化通訊協定(例如:基於以太坊的Push Protocol)也可以完整地嵌入Web3 應用之中,用戶基於錢包身分的社交早已不成問題。這個路徑已經逐漸清晰,所需要的,就是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各種建構Web3 社交的嘗試。

讓我們期待Web3 社交出生的那一刻。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