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hood大搞「普惠」 真有「劫富濟貧」這等好事?

來源:肖颯lawyer

前一陣子,有不少老友們跟颯姐團隊交流的過程中,談到想要去做鏈遊、做遊戲,但對於鏈遊的風險基本上沒什麼認知,對具體的商業模式也是一頭霧水,只是想將“投資遊戲化”,撈一筆錢。這樣可不行,遊戲在國內是個難題,投資類型的遊戲更是個「大麻煩」。颯姐團隊今日文章就為大家剖析網紅券商Robinhood發展至今的重大爭議,並從投資者的視角出發,分享從Robinhood的故事中所能獲得的啟示。

成立於2013年,2021年在納斯達克完成上市,Robinhood作為美國網路券商,在短短幾年內完成其瘋狂擴張。根據招股說明書,Robinhood在2020年已擁有1,800萬用戶,每月活躍用戶1,770萬,託管資產達810億美元,其中,首次投資的用戶佔其總用戶人數的比例達50%以上。 Robinhood在眾多機構投資者的證券市場中殺出重圍,成為萬眾矚目的「網紅券商」。

Robinhood是英國民間傳說中劫富濟貧的英雄人物,與此同名的券商Robinhood,也秉持著「金融普惠化」的理念,致力於為普通投資者提供各種投資交易的機會,透過開創「免佣金」等低門檻的交易服務,迅速獲得了大規模的用戶。

然而,Robinhood獨特的商業模式也為其帶來了不少爭議。 “金融普惠化”之下內含“投資遊戲化”之嫌,“劫富濟貧”的理念卻吃下“天價罰單”,“低門檻”的對面是隱藏的“高風險”。

01 「金融普惠化」-Robinhood的立身之本

「Invest for everyone」「Let the people trade」是Robinhood曾發布過的口號。根據Robinhood的創辦人介紹,他們希望讓更多的普通人參與股票投資中,並且能夠透過股票市場,從富人手中分到財富的蛋糕。在其「金融普惠化」的口號下,Robinhood主要透過以下舉措實現了迅速的擴張。

首先,Robinhood為其客戶提供零佣金的交易服務。傳統券商一般都要向客戶收取一定額度的佣金,相較於機構投資者,普通投資者可支配投資金額較少,佣金的收取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部分投資者的投資需求。而Robinhood則在2014年便開創了零佣金的交易服務,完美契合一般投資人在有限金額下的投資需求。其次,Robinhood提供零碎的股票交易服務。以往股票交易的最小單位為一股,而在Robinhood上,投資人能以零點幾股為單位買進股票。這不僅擴展了普通投資者的可投資標的,還為其提供了構造投資組合的機會,極大地激發了普通投資者的投資熱情。最後,Robinhood的操作介面十分簡潔友善。身為網路券商,Robinhood捨棄了傳統券商交易軟體上的K線、均線、MACD等指標的顯示,只留下了反映股票價格變化的折線。簡潔直覺的操作頁面不僅對一般投資人十分友好,也吸引了許多新手投資人。

可見,Robinhood透過以上舉措推進了其「金融普惠化」的口號,吸引了許多普通投資者。根據統計,Robinhood的使用者平均年齡僅31歲。在美國股市散戶化的市場中,Robinhood突破了機構投資人的重重包圍,成為「劫富濟貧」的「散戶集中營」。

02 「投資遊戲化」-Robinhood的天價罰單

‍‍‍‍‍2021年6月,在Robinhood的發展如火如荼、預備上市之際,美國金融業監理局(FINRA)對其開出了一張高達7000萬美元的天價罰單。而在先前的2020年12月,美國麻薩諸塞州的證券監理機構也對Robinhood提起了法律訴訟。 Robinhood所面臨的一系列指控無不把人們的焦點轉向「金融普惠化」的背面——「投資遊戲化」。 Robinhood上的投資門檻之低、操作頁面之簡潔,使其提供的投資交易服務具有「遊戲化」之嫌,模糊了交易操作與遊戲之間的界限,罔顧用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引導投資者購買更受歡迎、更複雜、風險更高的產品。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風險與糾紛,讓Robinhood吃掉了一張天價罰單。

根據FINRA的罰單,Robinhood主要面臨以下指控。首先是全站宕機問題。 2020年3月2日、3月3日與3月9日,Robinhood因技術問題持續下機,無法進行任何交易,導致投資人損失慘重。而在用戶協議中,Robinhood卻明確表示,不對技術故障造成的損失負責。此舉顯然將投資者置於極度不利的地位中。其次是虛假的誘導訊息。 Robinhood並沒有在投資者的帳戶餘額、投資者能否利用保證金進行交易等問題上提供準確信息,導致了相關投資者超過700萬美元的投資額損失。再次是對客戶投訴資訊的隱瞞。 FINRA要求券商對客戶的損失與投訴進行報告,而Robinhood則隱瞞了2018年至2020年之間上萬件相關的客戶投訴。最後是缺乏限制的選擇權交易。 Robinhood為客戶提供低門檻交易機會的同時,也提供了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其中則包括為數千名缺乏資格標準、帳戶處於危險情況的用戶提供了高槓桿的期權交易資格。

03 浪潮平息,Robinhood何去何從

‍‍‍‍‍在一系列的紛爭之中,Robinhood選擇在2021年「逆風上市」。上市首日破發,而在隨後五天內的股價又一度飆升至85美元。根據Robinhood公佈的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第二季財報,Robinhood在第二季取得了顯著成長,總淨營收達4.86億美元,高於預期的4.752億美元。同時,Robinhood也在該季度實現上市以來的首次獲利。一切似乎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而對一般投資者而言,是否就能放鬆警惕,繼續相信Robinhood「劫富濟貧」的口號呢?

作為雙刃劍式的企業,Robinhood一方面確實降低了交易的門檻,而另一方面則對普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置若罔聞。即使處於法律的監管之下,Robinhood在支付天價罰單之前,也已對投資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見,在Robinhood新穎的營運模式下,相關機構對其監管也處於嘗試、探索的階段。因此,身為一般投資者,並不能輕易地把心放到肚子裡,在面對新型態的投資模式時,也需要做出謹慎的投資決策,保持基本的風險意識。

04 寫在最後

結合以往的辦案經驗,颯姐團隊想說,金融投資與網路的進一步結合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市場的變動將會更為激烈。尤其在我國證券市場全面實行註冊制的背景之下,市場因素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市場上投資模式的不斷創新發展,投資者嘗試新鮮事物未嘗不可,但最好還是保持警惕,進行證券投資時選擇實力雄厚、信用較好的券商平台,同時對所進行的投資操作保持獨立的判斷,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投資產品。即使套路“層出不窮”,我們投資者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被割韭菜”。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