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久沒有在螢幕使用時間上看到dApp 了?不論是不是所謂的ponzi,friend.tech 做到了。
friend.tech 的周均使用時間為1 小時,但用戶更多時候選擇使用網頁端
雖然有人戲謔地調侃,friend.tech(下文簡稱ft)最厲害的是他們「調動頭部KOL 的能力,這個是不可複製的」。而頂流KOL,以及Paradigm 在加密產業的「金字招牌」,確實成為了ft 第一、二輪火爆的引擎,但卻沒辦法解釋近期ft 的發展態勢。
從數據上看,ft 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八月底到九月初這段時間的冷靜期不僅讓ft 遠離大眾視野,也讓投機客數量進一步減少。
ft 的TVL 與新增用戶,資料來源:DefiLlama
是產品不斷的更新迭代為近期ft 較為健康的成長打下了基礎。這輪ft 的擴張也迎來了更多的DeFi、NFT 玩家。甚至有些許出圈效應,一些Youtube 網紅、OnlyFans 主理人、作者、互聯網大廠從業者和VC 等群體也加入了ft。即使9 月22 日,ft 降低了對自我購買類用戶的積分獎勵,也難掩市場的熱度,ft 的Total Value Locked(TVL)還是創下了新高。
2023 年9 月28 日,ft 產品上線約49 天,團隊手續費收入約1,500 萬美元
從社群產品的角度來看,ft 的數據也可圈可點。根據其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ft 的隔日留存率超75%,週留存率超50%,即產品黏性強,用戶還在大量使用這款產品。同時,活躍密鑰持有者平均每天使用FriendsTech 的時間超過30 分鐘。
雖然有網友調侃,27 分鐘都用來刷新頁面,不過近期ft 似乎加強了伺服器效能,使用體驗上較之剛上線之時有了很大的提升。
可對於整個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說,重點不全在於friend.tech 本身,以及其中的ponzi 設計和財富效應。 ft 的真正意義是告訴市場,透過現有的技術,我們可以建造出讓人眼睛一亮的產品。即使產品還在早期階段,但透過創意和成熟的營運手段,也可以展現成為消費級產品的潛力。
即使ft 不成功,其使用的可以繞過蘋果稅的PWA 技術、無需助記詞的登陸方式、L2 低手續的交互方式和優化的交易撮合形態。可以告訴奔湧而來的創辦人和開發者,即使不做新公鍊和zk,還有很多可能性。
而以上提及的每一項技術均不是ft 原創。正如亨利·福特所說,「我沒發明任何新東西,我只是把他人幾百年來的發明組裝成了汽車。」
本文並非旨在研究ft 是否為社交的Uniswap 時刻(Is Friendtech the Uniswap Moment for Social)。而是將根據friend.tech 創始人Racer 的社交平台和已知訊息,從第一步登陸介面開始,解析ft 使用的協議和基礎設施。如有未能涉及的協議,歡迎各位讀者告知,以便補充。
堆疊1:PWA
不只是強綁定Twitter,ft 最初的產品還強烈綁定了一個老技術-PWA(Progressive Web App,漸進式Web 應用程式)。
雖然被稱為老技術,但滿足ft 推送的需求還不滿一年。 Farcaster 創辦人Dan Romero 的介紹,Safari 在16.4 版本(2023 年推出)的更新加強了對PWA 的支持,這使得用戶可以較為穩定的獲得ft 的消息推送。
總的來說,PWA 還是一個網頁應用,但透過在行動端提供標準框架,得以在Web 應用中實現和原生應用相似的使用者體驗。包括訊息推送、後台載入、離線使用、原生應用程式介面(類似原生應用程式的UI 和UX)和桌面圖示。
PWA 對許多開發者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在國外,Jack Dorsey 時代的Twitter 早已支援PWA,國內的微博和少數派等許多平台也都支援PWA,使用體驗也非常優秀。甚至在加密圈,Coinbase、Orca、PancakeSwap 等專案都支援PWA 應用,和ft 一樣,許多DEX 也支援跳到手機本地的MetaMask 等錢包,完成授權。
支援PWA 的協議和網站
而對於加密圈來說,PWA 技術也意味著繞過了各類商店軟體的監管和30% 的Apple Store 分成。我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幾年前Epic 和蘋果就堡壘之夜的「蘋果稅」問題吵的天翻地覆。而就在蘋果和多家遊戲巨頭就「蘋果稅」問題爭論不休之時,亞馬遜的雲端遊戲業務Luna 就巧妙的選擇了PWA 模式繞過了Apple Store 的監管。
在筆者與一些開發者的溝通交流中得知,即使在不考慮蘋果稅的情況下,PWA 上線的綜合成本較之於登陸應用商店更低,且同等用戶量級的運維成本也較低。在本次ft 使用PWA 技術並成功吸引足夠關注後,PWA 可能會成為加密產業產品的重要實現路徑。
來源:Delphi Digital
同時,PWA 技術也是ft 在推出後,得以快速迭代和不斷添加新功能的一大助力因素。
堆疊2:Privy——嵌入式錢包
「下載」完成後,ft 並沒有選擇加密用戶熟悉的傳統方式(下載錢包、保存助記詞、切換網絡、將錢包連接到應用程式等),而是透過Google 帳戶和Apple ID 登陸的方式,為用戶創建了一個新的自託管錢包,以避免了保存助記詞或私鑰的體驗,簡化進入流程,並弱化了產品的加密屬性。
這裡ft 選擇的是Privy 的嵌入式錢包的方式,達到與現在許多國內外主流的登陸方式一樣的體驗——用微信、QQ 或Google 等主流平台帳號授權登陸。
如果你認為這種嵌入式的實作方式可有可無的話,那麼可以想像另一個版本的ft:下載MetaMask 錢包,與MetaMask 連接,然後將Twitter 連接到該帳戶。每次想從應用程式上的其他人那裡購買key 時,都必須跳到MetaMask,簽署交易,然後回到應用程式。而這種使用者體驗下的ft 基本上被排除在所有傳統使用者之外。
採用嵌入式錢包並不是對加密的背叛,Privy CEO Henri Stern 表示,事實上它只是某些應用程式體驗的一個非常好的替代方案——可以把郵箱登陸的傳統網路用戶和加密原生用戶放在同一起跑線上。
根據Privy 的介紹,嵌入式錢包使用了MPC 的技術,透過Shamir Secret Sharing 實現:其錢包安全資料被分為N 份,並且可以使用N 份中的M 份來恢復。目前的Privy,將錢包安全資料分配了三份,集合其中兩份可以觸及帳戶。
嵌入式錢包最終達到的結果是,Privy 無法單獨重構助記詞和存取用戶私鑰,用戶可以隨時存取自己的私鑰,而無需透過Privy。即friend.tech 和Privy 都無法存取用戶的私鑰,但用戶可以獲得完整的加密貨幣錢包。
不過DefiLlama 創辦人0xngmi 也曾在社群媒體上表示,「目前friend.tech 將用戶的金鑰儲存在前端,容易受到攻擊」。但Privy 的嵌入式皮夾在2023 年3 月才推出,而且還在更新產品,例如近日就為其增添了恢復密碼功能。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如今被詬病的新地址問題也會被解決,甚至硬體錢包也可以以某種方式接入ft。律動將持續關注嵌入式錢包及消費級加密產品的技術更新。
堆疊3:RaaS—Base,(Rollup as a Service)
完成帳號註冊和登陸,並將Twitter 綁定後,向新建錢包注入以太坊(包含主網和Base 兩個選項),轉入該帳戶Base 鏈的以太坊是ft 的唯一且通用的貨幣。由於每筆交易都發生在Base 鏈上,ft 的用戶交易手續費極低。
從Base 上線的火爆可以看出,市場逐漸將「一鍵發幣」的事實轉變為「一鍵發鏈」(RaaS,Rollup as a Service)敘事的預期。基於OP Stack 建構的Base,某些資料甚至超越了Optimism 本身。總結先前各大機構和媒體的敘述,OP Stack 擁有共享安全性、功能強大,費用低廉和開源等特性,使用RaaS 可以極大的避免加密行業中盛行的“造輪子”問題,也降低了割裂。
近期Base 在用戶數和交易筆數上均超越Optimism,資料來源:DefiLlama
而未來,越來越多諸如Conduit、Caldera 和Eclipse 等RaaS 協議的上線,或許一鍵部署L2 可以很快的飛入尋常百姓家。
堆疊4:bonding curve
ft 創辦人Racer 似乎對DeFi 情有獨鍾,在其創作的上一款圖片社交分享產品Stealcam之中,她就引入了自動交易撮合機制,將Stealcam 開圖權的價格以10% 加0.001 ETH 的頻率向上遞增,同時向創作者支付一定的協議收入。
而在ft 之中,Racer 直接將所有的交易建構在bonding curve(聯合曲線)之中,無需任何的外部LP(Liquidity Provider),每個Room 的參與者之間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個交易媒介。每個人Room 和Key 的價格都是有理可依,有跡可循。簡單透明的計算方式,避免了繁雜的算計與交易漏洞。
ft key 的bonding curve 曲線
當然,許多用戶在討論目前bonding curve 下的key 價格過高,會影響潛在加入者的支付意願等現象,可能也是ft 團隊需要面對並解決的問題。
堆疊5:其他
即使ft 的一切都來自於Base 鏈上的智慧合約(使用者完全可以透過其他前段與ft 互動),但似乎人人都認為,ft 是Web 2.5 的產品。
例如PWA 本身就是一個要靠中心化伺服器支撐的技術,ft 中每個Room 內的聊天內容是完全中心化的,並未加密和儲存於IPFS 或Ar 等去中心化儲存協定之上。而且用戶地址和Twitter 用戶的資訊也是強綁定的,在某些用戶看來就是一種吸血鬼攻擊或寄生。
不過由ft 引發的一系列衍生活動,都是實打實的基於智能合約。例如先前發生的記憶體池洩漏事件,導致機器人可以在同一區塊內大量購買新用戶的key。以及如今推出的,基於網頁端或TG bot 端的各種機器人和衍生性商品。甚至是日後可能推出的基於key 的投票、NFT 分發等行為和活動,也都是基於鏈上數據。
在重心逐漸轉向Mass Adoption 和消費級應用的路上,加密裡關於去中心化的爭議一定不會少。但正如Privy 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如今的Web3,面向用戶,而不是專家。
啟示
某種程度上,friend.tech 確實更像是傳統網路產品,在產品和規則的調整頻率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迭代速度快,成本低。
產品迭代
ft 的產品迭代速度無疑是遠超過加密產業平均標準的。這點從產品底部的導覽列能最直觀的感受到,初版的ft 只有主頁、探索和空投三個選項,而現在已經有主頁、關注列表、聊天、探索和空投五個選項。簡而言之,ft 更像產品了。
ft 功能對比,上部分為初版,下部分為多次迭代後的版本。
律動也整理了ft 公佈的更新事件,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現產品的更新內容和頻率。如果真如同社群中流傳的,ft 團隊只有3 個成員的話,這個產品的更新頻率足以讓許多加密圈的用戶大吃一驚。
精細化營運
自從空投獵手們成為加密產業的主要使用者以來,專案方與女巫攻擊的博弈就成了一個重點。而ft 在積分規則上的黑盒和高頻次調整似乎並沒有引發社區大範圍的中心化討論,甚至很多用戶表示雙手贊成。
快速迭代在code is law 的智能合約裡是很難做到的,但ft 的合約只固定了交易層面,而積分和產品功能是資料層面。怎麼調整可變的規則,才能吸引更多用戶,減少漏洞,激發用戶活力,從而達到促進智能合約數據優質增長的目標,靠中心化的調整無疑是好辦法。
如同為使用者所熟知的傳統網路產品,要透過大量的內部資料分析、研究和AB 實驗等許多方式才能摸索出合適的PMF(Product Market Fit,即產品市場契合點)。
ft 團隊在市場的營運策略上也頗具章法。例如在產品的啟動上,第一波的熱度來自KOL 宣傳下的大規模冷啟動,影響力波及到絕大部分加密用戶。當產品上漲勢頭衰竭之時,ft 宣布的Paradigm 融資為其產品增加背書,同時也吸引來廣泛的空頭獵人和更多感興趣的機構。同時ft 團隊也對產品進行了動態調整,不僅迎合了ft 社群的(3,3)策略,為互相購買提供了助力,也大幅減弱了自我購買者的積分。
美團共同創辦人王慧文在他的產品課裡講到,在抽象層面人類是熱愛創新的,在具象層面人類是恐懼創新的。
事實上今天大多的成功案例都不是業界的第一款產品。希望friend.tech 的出現能激發出產業內更多的新想法和有創造力的產品,並期待加密消費級應用更多的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