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Tech 啟示錄:加密應用的成功,未必依賴加密基礎設施

原文標題:Sometimes, Crypto Doesn’t Need Crypto. That’s Ok

原文作者:Jack Niewold,Crypto Pragmatist

原文編譯:深潮TechFlow

即使只是被動觀察加密技術的人,可能也已經看到社交Web3 應用friend.tech 最近的爆火。這個基於行動端app 非常簡單——你購買一個Key 進入特定聊天室。這些聊天室的房主往往是內容創作者、有影響力的人、交易員或其他突出的社區成員。如果人們購買某個創作者的Key,該Key 的價格就會上漲。

同樣,如果人們拋售Key,某個Key 的價格就會下跌。以下是平台上一些頂級創作者,你可能認識其中一些。平台上最大的創作者是Twitter 用戶Vombatus,其市值約為160 萬美元:對一個聊天app 來說這個數字非常驚人。

friend.tech 的成功部分源自於其社交傳播性,另一部分來自於其早期採用者贏得最多的龐氏機制,該團隊透過空投和發給交易員「積分」來承諾和激勵平台,這些積分理論上將兌換免費代幣:進一步激勵平台發展。

與藍籌去中心化平台如Aave 和Uniswap 相比,friend.tech 的基本面看起來非常棒。在過去24 小時內,friend.tech 在費用上擊敗了所有去中心化應用,只有Lido 除外;它也打敗了所有Layer 1 網絡,只有以太坊和TRON 除外。

但是,當我靜下心來時,發現有一個問題:friend.tech 不需要依賴加密基礎設施。為什麼?一個精明的團隊可以快速在行動App 上創建相同的基礎設施,使用Stripe 處理支付,Key 可以像某些遊戲數位經濟一樣在買賣雙方之間流通。

當然,你可以辯稱監管、證券法律或匿名創始人等因素。

但不可否認:friend.tech 獲得了野蠻且病毒式的成功。這裡是否存在矛盾?加密貨幣應用是否真的需要加密基礎設施?

我認為friend.tech 的成功可以概括為:

加密社群的價值,可能大過其所依賴的加密基礎設施的基礎價值。

讓friend.tech 解鎖價值的不是不可變的區塊鏈,也不是產生5000 萬美元費用的NFT、主權所有權或匿名性:而是應用程式上的用戶和創建者直接提供的價值。加密貨幣只是提供了一個基礎。

我認為這沒問題:我們可以超越區塊鏈的「硬性」價值主張,並認識到加密空間中存在著數百億美元的社會資本。許多精明的技術人員和投資者建議年輕人在吸引大量人才資本的行業工作,加密當然是其中之一。

加密生態系統的價值主張已經演變:最初;加密貨幣依賴「硬」價值:無國籍貨幣、無需許可的金融、自我託管。這吸引了早期的技術專家和金融強硬派,他們加入了下一層的智力和社會資本。

如今,價值轉移到加密的社交層面:能夠訪問由數以百萬計的聰明人組成的生態系統,這些聰明人被那些原始的硬性價值主張所吸引。在推出時,friend.tech 就是面向這樣的社群。作為一個加密原生應用,它內建了支付結構、數位基礎設施、分銷、進入市場策略和整個內容計劃。很難想像沒有加密社群的幫助,friend.tech 能獲得如今的成功。

但加密的終極價值遠遠超過這些:我想,最終,加密將發展成一個廣泛的平台,具有類似Wordpress、Stripe、YouTube 和Shopify 等工具。

類似但原生加密的工具都可以在加密基礎設施上建構——隨著基礎設施改進,隨著人們開始意識到,超過其「硬性」效用,加密是一個良好的平台,我料想一整套面向消費者的應用會在加密領域出現。

同時,正如我們在friend.tech 中看到的,這些應用的效用與最初的加密功能關係不大,而更多地與讓傳統金融市場產生數萬億美元價值的面向消費者的大型應用相關。

理想情況下,這部分用戶最終會認可加密本身的價值主張。但正如friend.tech 所證明的,我們不需要利用加密的特定功能把加密引入大眾市場。

我們只需要好的產品——加密貨幣提供了發射台。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通報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絡微信:VOICE-V。

來源:深潮TechFlow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