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10月12日在2023中國(北京)數位金融論壇上表示,央行數位貨幣的可程式性,為豐富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提供了創新空間。目前,我國深度參與的多邊央行數位貨幣橋計畫(Multi-CBDC Bridge)已取得良好進展。
談到金融活動數位化,陸磊表示,近年來,以行動支付、NFT(非同質化數位憑證)等為代表的數位金融創新快速興起與發展,推動了傳統金融活動數位化升級改造,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更有效率的需求識別和風險管理。數位普惠的發展,在彌補金融機構治理短板、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和覆蓋率方面也發揮了重大作用。這在供給面提升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於需求端也更能實現了公平性。這是可以觀察到正在推進且可預期的最具市場活力的生態要素。
對於金融監理數位化,陸磊表示,以科技賦能金融監管,能有效提升監理機關資訊辨識、搜尋和配對的能力。透過以支付和帳戶為核心的行為歸類和線索識別,可以實現無感監測、無感監管與全流程監測、穿透式監管的有機融合,在提升監管有效性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經濟主體承擔的監管成本,特別是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治和監測上具有特殊優勢和巨大潛力,這是正在探索且應該可以實現的生態要素。
在貨幣數位化方面,陸磊認為,這是最難且最具挑戰性的領域。所有金融活動的本質都是跨期交易,貨幣與利率是核心。在現有模式下,央行數位貨幣(CBDC)主要定位於現金類支付憑證(M0),是無利息的高能量貨幣。假設基於數位貨幣的可編程性,在央行數位貨幣上加載關於利率的智能合約,央行數位貨幣將有機會成為廣義貨幣(M2)。
他表示,期待中國人民銀行數位貨幣研究所的探索可以實現貨幣政策調節央行數位貨幣利率、達成宏觀調控目標。央行數位貨幣的可程式性,為豐富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提供了創新空間,但這也是全球中央銀行面臨的共同挑戰。
「另一個挑戰在跨境支付領域。」陸磊表示,以往基於雙邊代理行模式的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仍然不夠高、費用成本偏高、不透明和覆蓋不足等問題。依托央行數位貨幣建構扁平化的跨境支付網絡,可以實現支付的安全、便利和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