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歷的DEX艱難發展史

作者:三刀來源:mirror

每個剛出世的小孩看到的世界是怎麼樣,天然會認為世界本該如此,就像10後出生的小孩一樣,他(她)覺得每個家庭出行有汽車,睡覺房間有涼爽的空調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同樣,對於前2年才剛進來幣圈的新人來說,他們認為在metamask開通以太坊帳號、在uniswap玩土狗、同時輕鬆在多條二層網絡上切換擼空投,這些都是幣圈老韭菜的操作日常。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創業者們花了接近7年才做到了讓大家可以輕鬆在鏈上玩耍。拿dex來說,它總共經歷了bitShares(bts)的啟蒙、以德/EtherDelta的壯烈跑路、0x的鏈下訂單薄模式改進效率、bancor 發明AMM、keyber對AMM的再次改進、最後才迎來了一個實力上可以與中心化交易所真正抗衡的uniswap;而本身uniswap也已經經歷了4個版本的更新迭代。對於親身經歷所有經過的老韭菜來說,天然會對最後的成果(uniswap)倍感珍惜。

新手對uniswap labs最近的做法不滿意,心裡上可以輕鬆做出決策,認為賣掉即可,但對於我來說,我每個dex可以說都深度接觸過,最後才好不容易碰到了一個有能力真正走出來的uniswap,所以除非真的是有非常大的問題,不然我比較難以輕易放棄這個經過2輪週期才摸索出來的鑽石結晶。

我親手經歷的dex發展史包括:

(1)業界第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bts

bitShares有非常多的創新,例如去中心化交易、例如穩定幣usd cny、還有資產承兌等等等,它可以說是defi的始祖,許多defi的創新源頭都來自此。 Vitalik跟Makerdao的Rune都曾是bts社群的人,Rune一樣是在bts之後,才想到了穩定幣這個賽道,之後開始創立Makerdao。 bitShares現在完全沒落了,沒落的原因非常簡單,整個產業的生態重點都在以太坊上,非以太坊生態的bts根本沒有用戶使用,鏈上連有價值的資產都沒有,何來交易一說。 bts採用的是訂單薄形式,但受限於訂單深度,即使是巔峰時期,bitShares的鏈上(內盤)也僅僅是bts有少許深度,其他什麼映射進來的資產均只有可憐的少許掛單跟買單,我自己17年是bts忠誠的持幣人跟用戶,我甚至在bts內盤做過承兌業務。

總結起來bts失敗的原因有2點:

1.bts沒有智慧合約功能,生態內部沒有產生有價值的資產,無交易需求

2.照搬中心化交易所的訂單薄形式在鏈上走不通,沒有帶來範式轉移,無法抗衡中心化交易所的已經築起來的先發優勢

(2)以太上第一個交易所—EtherDelta

有人想到,以太坊上面也應該有像bitShares一樣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所以EtherDelta成立了。以德交易所可以說是跟bts完全沒區別,一樣是訂單薄形式,一樣是掛單、買入、賣出都需要上鍊(消耗gas),不同的是以太坊網路上運行這些上鍊步驟,比bts還慢了。但以德是個寶藏來的,挖掘土狗的理念在以德時代就已經有的了,在2017年已經有聰明的人,懂得在以德市場買入一些未來預期非常大的代幣,等待他們上中心化交易所後賺大錢。 mana就是其中之一,mana上線時,只有以德交易所才有得賣,有朋友在EtherDelta買入mana後不久就上線中心化交易所,瞬間賺了10倍。

以德最後失敗了,慢、貴、訂單薄形式走不通成為了它失敗的三大原因。

(3)鏈上鏈下結合的0x

EtherDelta交易所讓人看到了以太坊生態做交易所的希望,但同時也看到了它的缺點,0x團隊率先想到了把訂單薄放在鏈下,然後只把交易結果上鍊的折中方案。 0x是一個流動性協議,任何人都可以把0x協議當成後台流動性,自己做前端,DDEX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整個0x協議交易量的百分之五十多都自於DDEX的前端,因此,在2年後,DDEX大膽分叉0x,想著自立門戶,可惜最後大家發現,前端用戶實際上沒那麼難獲取,最難獲取的是訂單的深度(流動性),最後ddex以失敗告終,不了了之。 0x的確掀起了一波小浪潮,成為了上一波熊市反而還創新高的幣種之一。可惜它始終沒辦法解決鏈上流動性遠遠落後於中心化交易所的窘境,也是從那時我開始悟出,去中心化產品如果改革不夠大,單靠去中心化(無暗箱操作)、資產更安全的口號是無法形成範式轉移的。 2018年-2019年巔峰時,0x整個生態每天的交易人數也才那100-200人。

(4)第一代AMM—bancor/kyber

在0x推出市場的時候,17年有另一個鏈上交易協議眾籌後開始推出了市場,這是一個明星項目,擁有明星團隊,擁有明星投資人,拿到了驚人的1.5億美金融資額。 bancor採用的是AMM形式的流動性池兌換形式,採用bnt作為中間貨幣,同時是直接由系統定價後兌換,而不是訂單薄的掛單形式。可惜bancor推出那麼久都毫無起色,主要原因是專案方為了bnt的賦能,所以強硬地把bnt當作中間貨幣,增加了交易摩擦,同時上線的幣種過少,每個幣的上線都需要經過bancor團隊的許可,bancor平台上線2年,才上線了總共13個幣種。同時期融資的還有kyber這個項目,做的也一樣是直接兌換的交易模式,在2019年的下半年,因為kyber上架的幣種更多,更加滿足市場的交易需求,並且以eth為基礎貨幣減少了過多的交易摩擦,因此交易量逐步提升,拉開了與bancor的距離。

(5)uniswap 出現

從這裡開始可以劃個分水嶺了,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有個專案開始映入我的眼簾。在此時我還是看不起它,忽略它的,很簡單, 因為我持有過bts,持有過bnt後都失望賣掉,最終選了持有zrx(0x )跟knc(kyber),作為同樣是競爭對手的uniswap,我肯定無條件地支持自己的手頭代幣。但在2020年頭,我開始逐步認清現實,因為uniswap的上升速度實在太快了,剛開始它起步很慢,因為默默無聞,還沒有任何流動性,但x*y=z以及無需許可上幣的開放式方式逐步展現爆發力,隨著v2的發布以及鏈上資產的增加,還有土狗計畫的盛行,uniswap從30萬的日交易量,突然就變成上百萬美金交易量,用時不到2個月,就把kyber跟0x給超了,然後再用不到1個月就已經去到300萬的交易量了,然後是千萬,然後是億,當2020年9月uniswap發幣後跌回2點多美金時,我承認了事實,開始把我手頭一半的zrx換成了uni(而knc因為2020年五月覺得它變得不確定因此換成eth了)。從2020年11月起,我正式擁有uni並有部分長持倉位持有至今(我也得過uni的空投,數量太少不算)。

真正意義上的轉折:

uniswap的出生算是鏈上第一次出現一個交易所可以有那種扳手腕的能力去跟中心化交易所抗衡了。它改善了前輩們的許多缺點,開始摸索出如何在中心化交易所虎口奪食的範式轉移方法。 x*y=k定價方式以及透過LP做市獎勵的方法解決了鏈上交易流動性的問題,無需許可上幣又讓它與中心化交易所產生明顯區別,擁有了一個大家不得不用的理由。 uniswap出世後,做到了2件大事:

1、鏈上流動性的問題

2.找到了去中心化自己的優勢特點,做到了中心化交易所做不到的事(無需許可上幣)

看完dex發展的艱難歷史,你就知道為什麼我雖然倉位不大,但是感觸那麼深了,因為我是親身經歷了整個領域從無到有再到終於落地的整個歷史進程的,我把所有坑都踏了一遍(每個幣都持有過),所以我對這個賽道的情感會強烈一點。

uniswap 與uniswap labs之間的關係

uniswap上個星期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uniswap labs認為官方網站跟錢包是屬於labs的資產,只有uniswap協議是屬於社區(uni持幣人)。大家對這件事是有意見的,因為持幣人認為自己持有的是labs的股份,uniswap labs做出來的東西,都應該是社群共有的。發生之後,我把uniswap labs的部落格看了一圈,基本上算是知道他們的想法了。他們認為uniswap V1 V2 V3 V4還有未來的聚合交易協議uniswap X,這些都屬於鏈上合約,因此是屬於社區的,而uniswap官網以及uniswap wallet是屬於保存在中心化伺服器上面的前端,並沒有上鏈,因此是屬於uniswap labs。 uniswap labs實際上只是一個利用uniswap協議進行盈利的公司,只不過在早期對uniswap具有開發引導作用而已。

我的看法:

事情發生後引發了非常多的討論。這時候,你對uniswap在心裡的定位是非常重要。因為人找不到一個讓在自己自洽的理由是很難拿得住的。我自己認為,uni短期來講把它當成uniswap labs的股份當然更有利,因為他們有做錢包,同時在前端抽手續費;但長期以來把uni當成uniswap這個開源交易協議的權益更加讓人踏實,未來就算uniswap labs因為經營不善倒閉了,uniswap也將一直是公共基礎設施存活在鏈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