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因珍貴而有用

今天是2024年1月3號,比特幣15歲的日子。讓我們先祝比特幣15歲生日快樂吧!

媒體上常規的故事講法是,15年前,2009年的1月3號,中本聰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伺服器上啟動了比特幣。

不過,根據教鏈的考證,其實事實真相更有可能是,中本聰在那一年的3號到9號之間拿到了1月3日的泰晤士報,試運行了幾天之後,9號正式啟動了比特幣。

上圖出自劉教鏈《比特幣史話》第3話《泰晤士報》https://leanpub.com/history-of-bitcoin

但是,無論如何,中本聰選擇了1月3日那張泰晤士報的出版日作為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的時間戳,因此,人們也就把2009年1月3日作為了比特幣出生日。

15年,真的是彈指一揮間。

今天,比特幣從一文不值,已經成長為一個具有8862億美元市值的、超越馬斯克的特斯拉公司以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市值、躋身全球十大資產行列的、獨具一格的全球資產了。

今天,比特幣ETF透過在即,全球資管巨頭如貝萊德、富達等都已經紛紛入局,向美證交會SEC提交了比特幣ETF的申請書。

有人卻仍然還在觀望,質疑,嘲諷。從看不見,到看不懂,到看不起,最後就只能是跟不上。

比特幣是試金石。劉教鏈在2021.1.10文章《斷幣識人》中寫道,「對待比特幣的方式,便足以刻畫一個人的本質。」「一個執幣人的比特幣持有史,便是其最強的人格折射。沒有什麼可以掩蓋這種光芒,也沒有什麼可以偽裝這種光芒。這是一個人真實個性的最佳寫照。」「對每個執幣人而言,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持有比特幣的人,另一種則是沒有比特幣的人。對於後者,我們秒識別出這些人還不是合格的伙伴。」

如果一個財經大V到今天這個時候,還在紅口白牙、顛倒黑白地告誡你遠離比特幣,不管他是搬出陰謀論,還是意識形態大棒,這樣的大V,奉勸你早日遠離。畢竟,天天朝自己腦中灌低智、弱智和反智的漿糊,腦子早晚也會變成漿糊。

比特幣桃李不言,行無言之教。它教了我們太多太多東西,無時無刻不在深深的衝擊著我們的觀念,震動著我們的心靈。

與之切磋日久,便在潛移默化之間,提升了我們的思考層次與認知層次。

且舉一例。例如,眾所周知,比特幣的取得必須透過PoW工作量證明,耗費算力,也就是電腦硬體以及電力能量。即便是在比特幣還百無一用的早期(當然,直到今天可能仍有許多人覺得它毫無用處),每個人也都需要透過付出這般的代價來獲得它。

比特幣教了我們有關「珍貴」和「有用」的道理。

珍貴的遲早會有用,但有用的卻不一定珍貴。

化學元素週期表,幾百種元素。很多在它們被發現的時候,根本沒人知道這玩意兒有啥用處。例如稀土元素在工業革命前沒啥價值,但是科學技術一旦發展了,這些稀有的元素就有了大用處。

而饅頭和空氣,對我們人類十分有用,不可或缺,但卻不會有誰認為它們十分珍貴。

傳統行業,包括傳統互聯網(所謂web2),做事情的出發點都是“有用”,所以互聯網講的最多的是“用戶需求”、“應用場景”。我只要做出來有用的東西,賣給用戶,就可以賺錢啦。

比特幣,包括區塊鏈(所謂web3),出發點卻是「珍貴」。也許現在沒人知道這東西有啥用,但關鍵在於要讓人付出代價(且無法作弊)才能獲得,由此而使人珍惜、珍惜它。

物品會因珍貴而有用,但未必會因有用而珍貴。區塊鏈不同於傳統產業、傳統網路的地方恰恰就在於這個邏輯的差異。

邏輯不同,因此思考和方法論就完全不同。出發點不同,因此做事的順序也就完全不同。

從根本上講,因為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他們會自動自發性地為珍貴的擁有物尋找用處。

所以,什麼是價值的來源?

主觀價值論說是需求,而勞動價值論說是勞動。這一經濟哲學也可以歸於「有用」和「珍貴」的辨析:

使用場景決定了對「有用」的感覺,獲得的代價決定了對「珍貴」的感覺。

教鏈在早年從事網路的時候,曾經執著於主觀價值論,把一本《人的行為》翻來覆去看了五、六遍。但當教鏈與比特幣切磋,深入區塊鏈實踐之後,卻越來越體認到勞動價值論的厲害,開始把《資本論》反覆研讀。

《資本論》說的明明白白,生產力的提升會造成價值的下降。越高效,價值越小。比特幣PoW效率很低,所以,價值很大。其他的鏈條都在追求更高的效率,那麼它們其實是在追求更低的價值。 (題外話:AI同理。)

如果這樣抽象的講,你會覺得異識的話。那麼教鏈可以用打銘文的例子來說明。

這10000個銘文藏品,有幾種打法:

第一種,效率最高的。寫個爬蟲,把10000個頭像下載下來。然後寫個腳本,幾個小時就能全部上鍊打完。分毫不差,快速高效。

第二種,效率居中。把頭像下載好,編碼生成好。再開發一個「一鍵開打」的網頁,讓人只需要點點按鈕就快速完成了上鍊。由於人做的動作很少,不需要人工輸入,所以幾乎不會打錯數據。

第三種,效率最低。只有一個鏈上合約,其他的都需要使用者自己完成。需要手動下載頭像圖片,需要手動用encode工具編碼,需要手動複製貼上到合約交互工具裡,需要手動核對輸入正確,需要手動完成錢包安裝、添加網絡,需要手動發地址索取gas,需要手動和合約交互完成上鍊。這套動作下來,時間不短,辛苦不說,還有一定機率會打錯、打壞。

以上三種情況打完10000個,哪一種方法得到的結果價值最高呢?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吧。

從「有用」的思維出發,這張圖片打上鍊,有啥用處?想破腦袋也想不懂。但換個角度,從「珍貴」的思維出發,自己勞動汗水的結晶,被區塊鏈銘刻,屬於自己的銘文藏品,不可再造,每次翻出來看看,心裡就美滋滋。 「重要的不是圖片,重要的是這我親手打的。」理性是有限的,而感覺不會騙人。這便是王陽明說的「內心光明」。

試想,如果中本聰2009年1月份,直接在代碼裡發行出來2100萬個比特幣,那麼比特幣到今天價值幾何?

中本聰偏不。他就是要讓全世界這麼多人被調動起來,耗費那麼多人力物力、能源土地,還要花上一百多年的時間(大約到2140年),才能把這2100萬個比特幣全部生產出來。

效率不可謂不低。

價值才不可謂不高。

你說不用PoW,用其他方法,例如設定規則的方法,也可以人為製造出限量和稀缺呀?但是人定的規則,人就可以打破。中本聰不相信,人能夠在巨大利益誘惑面前守住底線。不是他不願意相信人,而是他不能夠相信人。畢竟,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裡就如此寫道:「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基於密碼學證明而非(對人的)信任的電子支付系統」。

只有充分昂貴的代價,讓人足以信服,比特幣的珍貴。

只有比特幣足夠的珍貴,它才會被人們不斷發掘和發現其有用之處。

比特幣因珍貴而有用。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