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e 限制銘文的「陰謀」落空?市場在呼喚比特幣L2 的新解

去年11 月開始,Bitcoin Core 核心開發者Luke Dashjr 就對ORDI 為代表的銘文賽道頻頻發出激烈抨擊言論,甚至一度提出關於限制比特幣鏈上銘文的社區提案。

不過最新消息,Luke Dashjr 關於限制銘文的提案未獲通過並已關閉,雖然整體上大部分開發者都還是表態不喜歡銘文,社區其它OG 及開發者卻並不贊成Luke Dashjr 的極端提議,認為市場會自己想辦法透過諸如Layer2 的方式自我消化,因此無需幹預。

這也意味著在激烈辯論之中,社群逐步認識到Layer2 解決方案對於塑造比特幣未來的重要性。

銘文暴露了比特幣的「缺陷」?

從以太坊及公鏈生態出現之後,無論是2017 年的ICO 狂潮,抑或是2020 年的DeFi 盛夏,以及隨後的NFT 熱潮,歷年來幾乎每一次的業內狂歡都不再由比特幣主導,甚至漸漸有撇下比特幣單獨起舞的趨勢,直到這次Ordinals 熱潮,BTC 終於不再缺席。

伴隨著比特幣生態的井噴式發展,BTC 作為圈內最優質資產,借助銘文引流誕生的新資產形式,也注定會催生新的需求,但銘文的大火,某種程度上也暴露了比特幣底層的“缺陷”。

首先就是數千萬銘文交易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待處理的小額交易,其實就等同於DDoS 攻擊的垃圾交易,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被打包上鍊廣播:

因為銘文類似於NFT,允許用戶將各種數據記錄到區塊鏈上,但整體上由於比特幣的交易費用是按數據規模支付的,所以銘文用戶往往傾向於設定相對較低的交易費用。

這同時意味著他們願意等待更長時間進行確認,而這很容易導致銘文類交易被更緊急的比特幣轉帳所取代。在此背景下,這些海量湧現但又都願意排隊的銘文交易,就一股腦擠爆了比特幣內存池(儲存所有未被正式添加到網絡的有效交易的地方)。

其次是在比特幣主鏈上直接實現DeFi 等智能合約場景尚存在底層缺陷——這使得Holder 們手中的BTC 依舊是“非生息資產”,無法將其參與到DeFi 等各類更廣泛的使用場景。

先前關於釋放比特幣資產流動性的嘗試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橋接到以太坊生態:

以「封裝」的形式質押BTC,等於是比特幣版本的流動性質押,像當年DeFi 浪潮中的renBTC、WBTC、tBTC,用戶可以質押BTC,獲得對應的封裝代幣,從而作為流動性橋接至以太坊生態,透過與以太坊DeFi 生態的耦合獲取收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能將比特幣的引入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就等於盤活了比特幣這個優質加密原生資產,也為比特幣持有者帶來了多元化的收益來源,可謂一舉兩得。

比特幣L2 的權衡

早在Ordinals 浪潮之前,比特幣L2 領域的競爭就十分激烈,下文就是對比特幣上可能建構的不同類型L2 所涉及的具體權衡。

1. OFF-CHAIN 網絡

例如閃電網路和RGB。

這些解決方案都不是區塊鏈,而是將資料保存在鏈下(由用戶儲存)的網絡,使得資料和智慧合約的可訪問性和互動性大大降低,因此用戶無法體驗像以太坊或Solana 等智能合約區塊鏈所能提供的全面功能。

它們還要求使用者運行自己的節點或基礎設施,以便完全去中心化,這導致採用方面存在顯著的使用者體驗障礙。儘管如此,這種方法提供的可擴展性和隱私性優勢遠遠超出了區塊鏈技術所能提供的範圍,使其成為特定應用程式用例(尤其是大規模支付)的最佳選擇。

2. 去中心化側鏈

例如Stacks、Interlay、Layer-0 等解決方案。

去中心化側鏈使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共識(即挖礦),因為它們透過協議發布的新代幣來補充它們的安全性預算,這催生了一個競爭激烈的礦工市場——礦工們花費資源爭奪區塊鏈網路的原生代幣,隨後被用戶用來支付執行智慧合約時的Gas 費用。

3.聯合側鏈

例如Liquid、RSK、Botanix 等解決方案。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代幣,礦工的唯一收入只能由開發工作背後的公司支付,或者是基於區塊鏈網絡所產生的用戶費用,不過這些費用通常在最初幾年內微不足道,直到網絡被大規模使用。

這種對礦工的補償是必要的,因為在工作量證明式的共識模型中,挖礦需要花錢,而在權益證明中,也存在資金被削減的風險。即使是比特幣和以太坊,每個都有超過1 億的用戶,也主要透過代幣獎勵補貼來資助它們的網路安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聯合側鏈並不會向所有人開放挖礦。以Liquid 為例,它已經成立了一個由15 家加密業務服務商組成的集團,包括交易所、OTC 商和基礎設施提供商,雖然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運轉,但它需要信任所選的實體。

同時為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去中心化,就會出現一個古老的難題:如何在受信任群體運作的同時吸引大量使用者並產生可觀的費用?目前人們也正在努力設計硬體解決方案,以實現會員資格的自動化和民主化,將信任轉移到所使用的硬體上。

L2 亟需新方案

去年以來,隨著Ordinals、BRC-20 和Runes 等協議吸引更多Web3 開發人員在比特幣上建立應用,新的選擇相容EVM 的L2 方案開始出現,BEVM 和許多新L2 解決方案都採用了這種方法。

這項決定無疑有助於加速市場拓展,並確保了與交易所和以EVM為中心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兼容性。

以BEVM 為例,作為一個以BTC 為Gas 且兼容EVM 的BTC Layer2,核心目標是拓展比特幣的智能合約場景,幫助BTC 突破比特幣區塊鏈非圖靈完備、不支持智能合約的束縛,讓BTC 可以在BEVM 這個Layer2 上建構以BTC 為原生Gas 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

其中當用戶把比特幣主網的BTC 跨到BEVM 時,用戶的BTC 會進入1000 個節點託管的合約位址內,然後同時在BEVM 即BTC Layer2 網路依照1:1 的比例產生新的BTC。

當使用者發出把BTC 從BEVM 跨回主網的指令時,BEVM 網路節點將觸發Mast 合約,1000 個託管資產的節點將按照既定的規則自動簽名,把BTC 返回到使用者位址,整個過程實現完全的去中心化和無需信任。

這也意味著所有的交易都從比特幣主鏈轉移到了Layer2 網路上運行,同時由於BEVM 完全相容於EVM,因此也可以輕鬆地讓BTC 實現各類去中心化應用,從L2 上賦能比特幣生態子計畫們:

以太坊DApp 的開發者可以直接無縫遷移到BEVM,並在BEVM 上快速搭建Swap 甚至借貸、流動性質押等鏈上DeFi 場景,為比特幣生態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相比前兩個也是最去中心化和便捷。

小結

總的來看,大部分比特幣Layer2 專案其實都有巨大的風險,甚至一半以上的新專案注定會失敗,因為發展它們需要源源不絕的資金來幫助擴展生態與開發人員社群。

而BEVM 這種相容EVM 的方案則等於進行了一種權衡:透過相容EVM 允許基於以太坊的開發者、既有應用遷移,有利於生態的進一步擴張,便於開發人員部署產品,從而迅速打開局面。

正如2021 年的Arbitrum 與Optimism 等以太坊Layer2 解決方案,注定最終會跑出一批數十億美元等級的比特幣L2 龍頭項目,讓我們在2024 年拭目以待。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