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對人類勞動價值的拯救

人類社會的發展曲曲折折,但總體而言,是以沿著生產力持續上升的路徑為總體方向的。

生產力,從直觀意義上講,就是人類生產某種滿足自身需求的東西的力量。

很顯然,這個定義本身就是人本主義的。如果我們生產某種我們既無直接需要、也無間接需要的東西,那樣的一種生產,是否仍然符合生產力的定義,是值得懷疑的。

譬如說,未來如果人類被AI(人工智慧)奴役,做一些AI需要而非人類自己需要的事,那種活動是否還能算是生產活動呢?

於是我們把人類活動分成兩類:生產性的活動,以及,非生產性的活動。我們把生產性的活動稱為勞動。

價值從哪裡來?有人說來自於生產。有人說是來自於利息。其實利息從哪裡來?利息來自於價值的成長。價值為什麼成長?價值的成長來自於生產,因而,從根本上,來自勞動。

須知宇宙最底層有一個顛覆不破的規律:熵增定律。沒有生產活動,熵增就會消滅一切價值。

熵增對於價值的消滅是以其對於使用價值的消滅為方法的。

就像生產創造價值是以其創造使用價值為手段的。

滿足人類的需求是產物的使用價值。生產創造了這樣一種使用價值的同時,也創造了價值。就像當汽車廠製造了一輛可以滿足交通需求的汽車的同時,也創造了汽車的重量。

使用價值是滿足交通需求,價值好比是汽車的重量。

生產力發展的方向是,不斷提高使用價值,並降低價值。就像我們總是在追求用更輕、更方便的汽車,來更好地滿足我們的交通需求。

世界首富巴菲特領悟到這個道理,是在他收購伯克希爾紡織公司並慘遭毒打之後。生產力越進步,波克夏的紡織業務價值越低。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如果巴菲特在此之前讀過《資本論》的話,就不會踩進這個天坑。因為這一點,正是書中所講的常識之一。

巴菲特痛定思痛,最後決定割肉離場,清盤了波克夏的紡織業務,全面轉型為以資本運作為主的控股公司。

後來巴菲特還有一句著名的話是這樣說的,股票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體重計。教鏈覺得,巴菲特的「稱重機」這個比喻,還挺契合教鏈上文用「重量」作比價值的。

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這裡浮現出一個有趣的悖論:

通常,我們認為,企業要不斷研發科技,科技就是生產力,科技提高生產力,生產力提高就能讓企業價值上升,進而推高股價。

這也是許多創投和科技愛好者喜歡追捧明星科技企業的原因。

但是,很不幸的是,這種對價值進而最終傳導到二級市場的價值的推動,是短暫的,投機性的,賭博式的,曇花一現的。

科技的全面進步,普及到整個產業後,會讓企業造出更先進的產品,但價值下降,股價下行。

因為股市是體重計。科技進步讓企業不斷生產出更好的使用價值,但卻有著更輕的「重量」(價值)。

追捧高科技,鄙視可口可樂和茅台的人,本質上還是沒有看透資本的底層邏輯。

高科技只會殺死價值。低科技才是含金量。

所以我們有點兒理解巴菲特了。了解他為什麼那麼頑固、保守,對科技公司如此抵觸。

AI(人工智慧),尤其是全面取代人類勞動的AGI(通用人工智慧)幻想,是高科技「奇點」思維的典型代表。

人類畫師花10小時「肝」出來的高清插畫,midjourney AI用幾分鐘就能畫出來,甚至後者可能比前者畫得還要漂亮!

AI創造了更高的使用價值(更漂亮,欣賞價值更大),但同時,一定是降低了「肝」插畫這項工作的價值—— 直接證明就是,當AI大面積取代人類畫師後,畫一張這樣的高水準插畫的市場價格就顯著地跌落,甚至最終變成免費!

因此,效率就是價值的天敵。反效率才能帶來高價值。

當然,這裡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前提,那就是任何其他生產者都無法做到比你的生產效率更高,從而你的反效率在市場上始終保有競爭力,這才會帶來高價值。

也就是說,如果一項工作,無論我做得​​多慢,全世界都沒有任何人能比我做得更快,那麼我做得越慢,我創造出來的價值就越高。

巴菲特失足踏入的紡織業無力做到這一點。你可以不升級你家的紡織機,盡量做得慢一些。但是無奈別家工廠紛紛升級高速紡織機,用低價格優勢把你擠出市場。

是的,是自由競爭市場迫使資本在科技升級上進行競賽,從而為全社會不斷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同時卻讓價格越來越低的。

資本運動的目的,是追求價值的生產和獲取,但它實際奔向的終點,卻是消滅自己的價值。

宇宙中無數的運動形態,都存在這樣的二律背反。

資本以消滅自身為終點的運動本沒有什麼值得高興或悲傷的。但是,不幸的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在以工資僱傭制為基本形式的勞動關係下,作為勞動者的人,其價值體現只能被籠罩在資本所得以獲取的價值之下。即,資本獲取的價值,扣除利潤和各項物資成本之後,剩下的部分,才會以工資的形式發給勞工。

如果科技進步,資本不斷消滅自身可以從市場上獲得的價值,那麼扣除之後能夠付給勞工的工資價值,也就必然會越來越少。

於是形成了一個注定的結局:勞動者越是努力勞動創造價值,所能夠從市場上獲得的價值就越少,最終導致大量的失業和人才流失。

程式設計師們努力996,正是他們35歲被退休的根源所在。他們越是加班加點,就越是為縮短其職業生涯添火加柴。

要破這個局,就要把人的價值從資本價值的籠罩之下解放出來,擺放到更上一層的地位上,讓人不可剝奪地直接擁有資本,而不是屈居資本之下。更要打破效率詛咒,用科技實現反效率。

再說一遍,反效率就是含金量。

這樣的技術存在嗎?教鏈告訴你,這樣的技術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了15年。

2009年,一個叫中本聰的人啟動了一個叫做比特幣的系統。這個系統具有典型的反效率特性,那就是,無論每一個生產BTC(比特幣)的人,也叫做礦工,無論他多麼努力的改進他的機器、投入再多的資源,全世界的礦工在大概每10分鐘的時間裡,也只能生產出固定數量的BTC。

同時,無論礦工們多麼努力地升級機器,把算力搞得無比強大,也不能顯著地縮短比特幣系統生產出一個區塊所需的時間。而生產一個區塊(帳本),所需的時間,被機率性的設定在了大約10分鐘左右。

方法就是,如果礦工的總算力提高了,那麼就相應地、自動地、以共識方式地提高計算的難度,從而讓礦工們仍然無法以更快的速度生產區塊,也就無法更快地生產出更多的BTC。

這就和巴菲特踩坑的紡織業,或是我們身邊任何一個別的產業產業,隨著機器的升級、技術的進步,總是可以用越來越短的時間,生產出越來越多的產品,完全完全相反。

於是,在像比特幣這樣的反效率生產系統中,礦工算力的持續提高、計算效率的持續改進,並不會像傳統工業生產那樣,降低BTC的價值,反而會用高成本提供的高安全,持續提高BTC的價值。

教鏈聽過太多網路人士,嘲笑比特幣的低TPS,或是嘲笑web3的低用戶體驗,動輒就要建議引入牛逼的網路技術和UI設計,改善提升區塊鏈的使用者體驗。

對於這種人,我們只是笑笑,甚至不需要跟他辯解。因為你知道,他還沒入門。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