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滿樓。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1月12日,聯準會隔夜逆回購(ON RRP)資金池中的資金餘裕已降至6,000億美刀。這距離去年(2023年)3月份的相對高點2.4萬億,已減少了三分之二。
在2023.12.10劉教鏈文章《聯準會的「真相」》以及2023.10.4文章《聯準會世紀大裁員》中介紹過,聯準會操控市場利率的手段,主要就是透過隔夜回購和逆回購這兩個工具。
例如我們在聯準會最近一次議息會議(FOMC)的執行紀要中通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三段話:
* Undertake open market operations as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federal funds rate in a target range of 4-1/4 to 4-1/2 percent.
* Conduct overnight repurchase agreement operations with a minimum bid rate of 4.5 percent and with an aggregate operation limit of $500 billion; the aggregate operation limit can be temporarily increased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Chair.
* Conduct overnight reverse repurchase agreement operations at an offering rate of 4.3 percent and with a per-counterparty limit of $160 billion per day; the per-counterparty limit can be temporarily increased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Chair.
翻譯一下就是:
* 採取必要的公開市場操作,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百分之4-1/4至4-1/2的目標範圍內。
* 進行隔夜回購協議操作,最低出價利率為4.5%,總操作限額為5,000 億美元;總操作限額可由主席酌情暫時提高。
* 進行隔夜逆回購協議操作,出價利率為4.3%,每個交易方的每日限額為1,600 億美元;每個交易方的限額可由主席酌情臨時提高。
金融術語很容易把腦子繞暈。這裡的「回購」與「逆回購」是以「美債」為對象、站在聯準會的立場進行表述的:
所謂“回購”,就是聯準會印美元,把美債從銀行手中買回來,所以叫做“回購”——往回購。當然了,隔天就賣掉──其實也就是銀行從聯準會手裡再把美債買回去。所以這叫做隔夜市場。
顯然,「回購」的目的就是要臨時放水給銀行。你說這銀行得多渴?沒有這一夜的水,就要渴死了。
那請回答:回購的隔夜交易,是誰給誰付利息?就例如上面12月的回購利率4.5%,是誰付給誰?
你先想著。我們接著說逆回購。
所謂“逆回購”,自然就是反向操作了:銀行手裡錢太多,放手上燙手,就拿去美聯儲那裡全都買成美債。換到聯準會的立場看,就是拋出美債,回籠美元。相當於收水。當然這個隔天也要再把美債買回來,把水再放出去。也是隔夜市場。
那麼同樣的問題:逆回購又是誰給誰付利息呢?
上面的「買」「賣」不是買、賣,而是藉錢。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而且非常符合直覺:誰拿到錢(美元),誰付利息。也就是,誰借錢,誰付利息。
所以,回購是銀行借走聯準會的錢,銀行給聯準會付利息(4.5%);逆回購是聯準會借走銀行的錢,聯準會給銀行付利息(4.3%)。
倒過來說也是一樣:回購是聯準會借錢給銀行,向銀行收取利息(4.5%);逆回購是聯準會向銀行借錢,給銀行支付利息(4.3%)。
因此,我們就明白了,回購相當於是聯準會提供給銀行的一個資金成本封頂(4.5%)的貸款產品,而逆回購則相當於是聯準會提供給銀行的一個收益保底(4.3%)的理財產品。
我們再回看一眼本文上面的逆回購蓄水池裡的美元流動性圖線,就會生出一個蠻大的疑問:從2021年年中,到2022年年中,一年時間,2.5萬億美刀,這個逆回購蓄水池中為啥流進來這麼天量的資金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早已寫在教鏈2023.8.21文章《人造繁榮:財富大轉移》中了。
可以猜測的是,這部分錢並不是銀行可以輕易挪用的錢,而市場上也沒有更好的投資出路,所以也就在美聯儲提供的這個4.3%無風險保底收益的理財產品裡面呆著了。
從2023年初開始,這個蓄水池的資金量開始減小,這顯示了資金的流出,流到了其他地方去。這對應了部分股市的一路走高,對應了比特幣的一路走高。這一走就是一年。
若以這個速度繼續衰減下去,把剩下的600多億美刀耗盡,也就是3、4個月左右的時間。
大約在春夏之交。
恰巧在比特幣減半的前後。
市場押注聯準會啟動降息進程的時候。
當逆回購蓄水池耗盡最後一滴水,銀行會因為陷入極度口渴而爭相借錢,從而觸發回購市場的危機嗎?
2019年9月17日,用於金融機構間短期貸款的隔夜附買回協議利率突然發生井噴。美國衡量隔夜回購利率的擔保隔夜融資利率9月16日還只有2.43%,9月17日就暴漲至5.25%,交易日利率一度攀至一成。金融機構間的無擔保貸款利率同樣受到影響,衡量此類利率的有效聯邦基金利率超出聯準會所定目標範圍。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緊急幹預,9月17日向回購市場注入750億美元流動資金,此後每天早上都投入750億美元直到週末。聯準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9月19日降低銀行準備金利率,結合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措施終於讓市場恢復平穩,利率9月20日回歸穩定。此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繼續定期向回購市場投入流動資金至2020年6月。
雖然危機成因尚無定論,但有經濟學家經過分析認為,9月16日是繳納季度公司稅的最後期限,而且美國新發國債,共同導致金融體系臨時短缺現金,銀行體系準備金額度下降令局面加劇,共同導致利率大幅上揚。[wikipedia]
教鏈翻了一下聯準會開會的日曆。 2019年9月17號,恰好是聯準會那一年9月議息會議的第一天。這危機爆發的時間點,真的太巧了,巧的彷彿就是大寫的「死給你看」。
先前7月議息會議的利率區間設定是2%-2.25%。 9月這麼一鬧,Fed乖乖地借坡下驢,把利率區間下調至1.75%-2%了。
行文至此,腦海中不由地浮現出農村大媽敲著臉盆圍堵在村政府門口鬧事的場景,華爾街這番大鬧美聯儲的景象,彼此並無二致。心中感到一樂。
緊接著半年之後,2020年初,就發生了著名的大熔斷,經濟陷入了衰退。 (參考:2020年4月4號教鏈音頻講座《在新冠大疫情與美股大熔斷背景下談談比特幣的歷史與未來》)
時光如梭。轉眼已是4年。
2024年1月11日,Redburn Atlantic首席經濟學家Melissa Davies公開指出,在目前5.25%-5.5%高基準利率水平,以及美元QT緊縮週期的情況下,如果銀行儲備不足導致流動性問題,恐將令2019年回購危機重演,而這會迫使聯準會停止QT量化緊縮;特別是,當聯準會ONRRP隔夜逆回購資金枯竭時,對沖基金們將面臨基差交易虧損,這回迫使其拋售美國國債,進而誘發流動性擠兌。
不知道這次,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會不會吸取教訓,提前出手,防患於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