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ETF之後,比特幣將由華爾街說了算?

來源:Coindesk

編譯:比推BitpushNews Mary Liu

前言

CoinDesk首席內容長Michael J. Casey認為,上週現貨比特幣ETF 的批准引發了比特幣最大化者(Bitcoin Maxis) 與華爾街巨頭機構之間的潛在鬥爭。貝萊德和高盛等大型機構正在進入比特幣市場,華爾街可能會優先考慮用綠色能源開採的比特幣或未受到非法活動「污染」的比特幣,這可能會引發一場關於比特幣未來的鬥爭,類似於2017 年開始的激烈的「區塊大小之爭」。

矛盾的綜合體

本週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大量加密行業人士的出現凸顯了一種固有的緊張關係:一方面,該行業渴望獲得傳統商業機構的接受,另一方面,擔心與之接觸可能會破壞加密貨幣的顛覆性,以及其與生俱來的反叛特質。

隨著2024 年將成為傳統金融(TradFi) 入場的一年,這種矛盾感似乎尤其嚴重。畢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紙批文為貝萊德和富達等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以及高盛和摩根大通等大型銀行參與比特幣市場奠定了基礎。

問題是:這些機構的參與是否會影響比特幣本身的權力動態。

隨著這些大型受監管實體開始參與,高度重視抗審查制度和去中心化的「Bitcoin Maxis」和「老手」是否會看到他們對比特幣的影響力減弱?

例如,貝萊德、高盛或摩根大通是否會堅持只購買用再生能源開採的代幣,或者那些過去與身份不明的參與者無關的「乾淨」的代幣?他們對比特幣的需求是否能足夠之大,以至於相關政策會實質地改變其他參與者(例如礦工)的行為,從而改變比特幣本身的組成?

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雖然這可能是個令人沮喪的答案,但比特幣非常分散、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中複雜的權力動態也是其不可預測的原因之一。這種複雜性是比特幣吸引力的一部分,從長遠來看,讓我相信這些華爾街巨頭將無法對其進行重大改變。

紐約協議先例

這方面的一個參考事件是2017 年所謂的「區塊大小戰爭」的結果。

當時,58 家加密企業遊說支援比特幣核心程式碼中擬議的「硬分叉」升級,這將增加每個區塊的記憶體量。所謂的紐約協議旨在減少網路堵塞,允許這些企業處理更多交易,從而賺取更多費用。在一些礦池表示支持漲價後,許多人認為漲價是既成事實,因為礦工在選擇開採哪些區塊時是決定是否採用新版本軟體的決策者。

但開發者和用戶的核心群體反對將區塊大小增加到超過現有的2MB 容量,因為對於任何運行節點來驗證區塊鏈的人來說,資料儲存成本都會上升。他們表示,這最終將擠出較小的參與者,導致網路更加中心化。

相反,他們主張進行一種稱為隔離見證(SegWit)的修改,以降低每筆交易的數據需求,同時還支持閃電網絡等第2 層解決方案來處理鏈外交易並最大限度地減少鏈上費用。他們推出了用戶激活軟分叉(UASF),反對區塊大小增加的人都將抵制接受支持它的礦工開採的任何代幣。

最終,UASF「叛軍」獲勝。它被慶祝為小人物的勝利,因為用戶是比特幣網路的最終受益者,擁有真正有效的權力,因為他們對代幣的最終需求將推動市場主導的決策。

新大鯨

質疑「小人物」能否繼續決定比特幣方向的一個原因是,後ETF 時代的新來者可能會擁有很大一部分比特幣。

一些分析師估計,比特幣ETF 的需求可能高達1000 億美元。如果是這樣,這將佔總市值的約八分之一,在撰寫本文時,BTC總市值略高於8,000 億美元。

所以,夠大,但並不完全占主導地位。

還要考慮所謂的休眠代幣調整。可以合理地假設,相當數量的比特幣在五年以上沒有從當前地址移出的話,它們將永遠不會被轉移——要么是因為它們被堅定HODLers 控制,要么是因為所有者丟失了私鑰。根據Glassnode 的說法,這些代幣目前約佔總市值的30%,不能被視為「死代幣」的確切代表,但在估計活躍比特幣生態系統的規模時應將其考慮在內。

所以現在,我們有價值1000 億美元的ETF 需求,佔「活躍」比特幣市場(約5,810 億美元)的17%。看起來這些機構可能有真正的影響力。如果這些重量級人物能夠累積起來規模,像2017 年那樣的UASF 可能會更難實現。

然而,華爾街不會是比特幣的唯一巨頭持有者。目前約有1,500 個所謂的「巨鯨」地址,每個地址持有1,000 多個比特幣,總計控制著比特幣總供應量的40% 左右。其中許多人是多年來「持有」的真正信徒。他們可以在彼此之間或在自己擁有的地址之間轉移代幣,並以此以與UASF “叛軍”類似的方式向礦工和其他參與者提出要求,比特幣OG 仍然具有影響力。

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出現一場爭奪比特幣靈魂的戰鬥,那將是一場極其艱苦的鬥爭,就像區塊大小戰爭一樣。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