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券和投資產品代幣化的實踐進展

作者:鄒傳偉;來源:數位金融資產研究中心

2024年1月12日,「2024 第三屆數位金融前沿學術會議」 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成功舉辦。會議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數位金融資產研究中心主辦,清華經管高階主管教育中心協辦。 12日下午,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清華經管數位金融資產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鄒傳偉博士就「香港證券和投資產品代幣化的實踐進展」為題發表主題演講。

鄒傳偉博士從四個部分進行了分享:從代幣化到數位資產;香港證監會關於證券和投資產品代幣化的兩個通函;香港代幣化實踐進展;關於代幣化的猜想。

代幣化核心邏輯在於將傳統資產映射到可編程的區塊鏈帳本上,實現資產的數位化和靈活操作。這個過程涉及兩個帳本系統的互動:傳統帳本和區塊鏈帳本。傳統帳本主要採用關聯式資料庫,不具備天然的可程式性。而區塊鏈Token則透過智慧合約實現程式化操作,具備開放、點對點交易、交易即結算等優點。

代幣化的過程包括將傳統帳本中的資產鎖定,並在區塊鏈帳本中產生相應的Token。這些Token代表資產,Token的交易代表資產的流通。兩個帳本之間需要在靜態和動態上保持同步,這是代幣化的核心所在。透過代幣化,我們可以用更靈活、更方便的方式操作資產,突破傳統金融的限制。

然而,並非所有資產都適合代幣化。一些不具備帳本的資產,如車、收藏品等,由於其獨特性和無法統一登記的特點,難以進行代幣化。即使對於已有帳本的資產,也並非所有資產都適合代幣化。關鍵在於兩個帳本之間的同步問題。

此外,證券代幣化也涉及金融基礎設施層面的問題。證券交易涉及登記、託管、清算和結算等環節,這些都需要與現有的金融基礎設施相容。代幣化後如何在法律層面相容金融監管框架是許多行業討論中忽略的問題。

證券代幣化試驗主要集中在交易後處理環節,旨在提高效率和減少託管鏈條。投資者通常不會自己持有代幣化證券,而是透過經紀商或專業機構進行交易。收益權代幣化則是證券化和代幣化的結合,將公司或專案的現金流打包成代幣化產品輸送給投資者。代幣化的好處是盤存存量資產,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並提供投資者新的投資產品。然而,代幣化也面臨許多挑戰與限制,需要不斷探索與改進。

關於香港的通函,代幣化的證券本質上仍然是傳統證券,只是增加了一層包裝。因此,代幣化本身並不會使產品變得複雜。對於代幣化後產生的新風險,國際上通行的監管邏輯是「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除了滿足傳統的證券市場監管規則外,還需要額外管理代幣化造成的新風險。

對於投資和產品代幣化,香港證監會持審慎態度。目前,證監會對投資產品代幣化的一級市場(如申購和贖回)較為開放,但對二級市場交易較為保守。香港證監會要求代幣化產品的二級市場交易提供和非代幣化產品一樣的保護水平,並提出了嚴格的監管要求。

在實務方面,香港代幣化主要分為三類項目:政府項目、金融機構項目和金融科技機構項目。目前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模板能讓代幣化證券投資產品非常流暢地跑通。在香港的普通法系下,代幣化過程中有很多環節需要市場機構和香港證監會去打磨。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