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數位加密貨幣價值共識的根基,傳播價值共識離不開加密貨幣的自有文化。價值共識就是Meme,加密貨幣擺脫不了Meme現象,BTC就是最早也是最大的Meme,BTC將其核心文化透過一則新聞轉載,將文化直接植入創世區塊,最終實現了BTC的自舉。
恢復鏈上文化、去中心文化的傳統,是回歸BTC自發自舉的可行方法。 Ordi,Sats銘文的出現,銘文代碼訊息直接植入BTC社區,是BTC文藝復興的自發性起點。而加密文化與科技的會師,將加密貨幣文化透過內容上鍊的方式,自覺地實現加密資產與文化的綁定,將會是銘文2.0發展的一個方向。
序章
2009年1月3日下午六點十五分左右,在芬蘭赫爾辛基的小型伺服器上,比特幣的創世區塊誕生。在這個創世區塊內,中本聰在腳本區域,記錄了泰晤士報的當天一則新聞:
“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由此,加密世界大航時代揭開了序幕。冒險家,野心家,資本家追逐加密世界的寶藏揚帆出海,尋找自己的歸屬。
13年一晃而逝,中本聰已登神位,肉身不知所蹤。 BTC的腳本區域,再一次迎來了高光時刻。因為BTC的segwit和Taproot升級,BTC記錄的空間,再次回到大家的視野。銘文的出現,挖掘出BTC上儲存空間的價值:這是一個由超過4億TH/s 算力網路保衛資料安全的儲存空間。利用這個空間作為帳本,安全性是強於任何一條區塊鏈。銘文技術的路線,是BTC鏈作為多元資產金融存證平台技術路線的探索。銘文價值的存在,就是彰顯該架構下,BTC腳本空間的價值。
而這只是BTC復興的起點,加密社群的成員開始對BTC原始認知進行反思:BTC不僅能作為BTC的帳本,還能作為其他資產的帳本!隨之而來的是對中本聰行為的反思,在BTC的儲存空間中轉載一份紙本報紙的新聞,其意義何在?鏈上重複載入鏈下人類可讀的內容,其意義何在?
能回答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社群內容上鍊的產品動機。
價值共識=Meme!
新入幣圈的朋友,尤其是區塊鏈圈轉過來的朋友往往會對像EOS這樣技術先進,體驗良好,但估值一塌糊塗的項目充滿迷惑。而這是因為沒有分辨技術共識和價值共識的差別。
2.1 共識分為技術路線的共識和價值取向的共識
BTC的價值也是從無到有做出來,最終實現價值的自舉(bootstrap)。在實現價值自舉的過程中,社群不僅要達成技術的共識,還要達成價值的共識。僅僅實現了技術共識,不代表擁有強大的價值共識。
以EOS為例,EOS的估值困擾者許多技術人員:明明技術很好,為何價格一蹶不振?就算放到今天,EOS的技術都不算落後。鏈上的體驗互動乃至生態應用一度不比ETH差。可一切的技術障礙和生態優勢擋不住以基金會的人賣EOS買BTC和ETH。這種騷操作讓EOS在社群成員的眼中就是團隊割韭菜的工具。當一個資產在投資人眼中形成刻板的印象,想扭轉共識就需要資本的翻天之力。缺乏資本的加持,再加上核心成員的離開,再好的產品也託不住EOS的估值。
2018年的EOS生態全景:當年爺也曾寬過
反觀Meme幣的鼻祖-Doge,在被馬斯克喊單前,甚至連開發人員都不剩。馬斯克的喊單,卻讓多數的投資者認為,有馬斯克的社交影響力加持,Doge會被更多人看見,認知,喜愛直至持有。代幣的共識擴散依賴馬斯克這個傳播源,就會如虎添翼。這樣的社群共識,把Doge的價格從0.014一路架上0.8美金。
兩個案例,EOS好技術好產品,卻沒有好價格。 Doge純Meme,沒有生態,沒有技術,卻有高估值:技術共識不等於價值共識。
2.2 達成價值取向共識的過程,就是形成Meme的過程
BTC的技術共識保證的是每個帳戶都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權限,且不存在雙花。技術的共識,在BTC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由BTC的技術白皮書承擔宣傳的義務。而BTC從無價格到有價格,從有人挖礦到真正實現付款,經歷了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BTC社群成員不斷自我反思的不僅僅是作為一條鏈,BTC是否足夠安全。而且,縈繞在這些先驅心中的,還有BTC是否值錢,值多少錢。而這是價值共識。價值的共識是永遠是主觀的。奠定BTC價值共識的根基是《貨幣的非國家化》以及貨幣中心化的FUD。寫入創世區塊的這一則新聞,就是FUD的種子和導火線。如果沒有這創世區塊的轉載,這篇新聞早已經被埋沒在浩如煙海的泰晤士報卷宗裡。
中本聰是注意力的大師。複盤BTC的成功發射,中本聰一直在加密社群中套辭加密大佬。例如他向戴維展示BTC已經實現了戴維提出的B-cash的構想,並獲得戴維鏈下的打call。這種打call為BTC直接樹立社群內的品牌,進而獲得社群關注。 2009年1月12日,Hal Finney(芬尼)收到中本聰進行比特幣轉帳測試時發來的10個比特幣,成為第一個比特幣轉帳的接受者。在此之後,中本聰也經常把挖到的BTC轉給加密社群的朋友,透過這種行為獲得社群成員的關注。而這種行為,在後來演變成了加密項目獨有的,建立注意力的方式之一:空投!
回溯到第一筆BTC的現實交易,Laszlo Hanyecz用10000枚BTC買了兩個Pizza。在這次交換中,BTC第一次擁有了價格。交易的雙方都知道BTC。雙方對BTC的購買力達成共識的前提是雙方認同BTC的價值敘事。認同價值敘事的前提是能夠注意到BTC的價值敘事。中本聰把飽含深意的新聞標題銘刻在創世區塊上,這讓每個BTC佈道者在講解BTC歷史時,就自動講出BTC的價值敘事。而這就是最直接,最高效的價值捕獲。
2.3 幣價起伏擺脫不了Meme現象
萬物皆Meme
大部分的幣就是Meme幣。回看幣圈裡的其他代幣,有非常多主流代幣(UNI,ARB,OP),沒有清晰的價值捕獲支撐。更多的資產,權利和義務難分,連有效的價值捕獲都難以找到。幣圈估值的事,用貨幣理論講不通,用金融資產也講不通。 BTC號稱是點對點的現金支付系統,發展到今天,又有幾個人真正用BTC進行支付呢?我們大膽一點講,BTC就是最大的Meme。幣價的事,就是Meme的事。也正是因為Meme屬性,讓幣圈的資產擁有一種不同於傳統金融的屬性,注意力。它的波動週期也與傳統金融迥異。
就算是效用代幣的價值裡,也包含Meme的成分。金融資產的定價,歸根究底取決於供需。供需源自於人的決策變動,決策被資訊影響的情緒左右。行為金融學早已經是投資業的共識。代幣所代表的傳統金融價值和Meme不是互斥的。 Meme可以提升效用代幣的估值,也可以削減效用代幣的價值。
因此,我們說幣價的事情就是meme的事情。
短期內,幣價可以被模式操縱,但長期內,持有代幣的社群規模,持幣的意願取決於價值輸出是否成功。一如蘋果手機,即使性價比再低,用戶依然買單。只有長期的信仰者,長期的持幣者才是代幣的價值支撐。而這些信仰者和持幣者是被文化所感召。
2.4 共識的達成需要文化傳播
代幣的技術共識與代幣的價值共識是透過不同的路徑形成的。技術共識有助於形成代幣的價值共識。而無論是技術共識和價值共識,都是存在感性的部分,存在著人用直覺的思維偷懶。所以,有別於在不同電腦裡拷貝冰冷的程式碼,共識在人際間傳播,要用有溫度的內容做為載體。這些有溫度,在人際間傳播的內容就是我們通常定義的社交內容。
所有的Crypto項目方在透過社群媒體、透過社群內容打造品牌,建立價值共識的認知上,沒有分歧。幾乎我所知道的項目方都有各種自己的社交帳號以及私域傳播的社交空間。從社群運作到小組的mod,專案方都會形成自己的社區梯隊。社群帳號成為傳播源,社群或一串串加密小圈子成為傳播管道。
BTC的技術白皮書是冷靜而客觀的,銘刻在創世區塊裡的新聞,卻是有溫度的。這則新聞反映中本聰想向BTC的追蹤者推廣的價值取向。創世區塊隨著全節點部署在了世界各地,只要BTC還存在,這篇倡導BTC價值取向的摘要就不會停止其傳播的腳步。每一次閱讀到這篇文摘,人們就會一再被提醒中心化央行的末日將近。如果我們把BTC當作一種宗教,那麼「英國財長紓困」就是該宗教的末日預言。而BTC就是彌勒,彌賽亞,就是末日裡的諾亞方舟。
幣圈一直最懂文化傳播。不看過往,光是看銘文這一波,各種小圖片,各式口號就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以四個字母代表的Meme文化。可惜傳播的區域仍以Web2社群媒體為主,Meme本身,不像BTC那樣帶有強烈的價值取向。很多銘文在傳播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成功的銘文,一方面佔據了銘文的正統席位,一方面,敘事上形成了獨有的文化,例如Sats社區的“1 sats=1 sats”。
綜上,文化內容是價值取向的載體。這種認知,與Meme理論不謀而合。 Meme是文化傳播中訊息的單位。這裡的文化泛指思想、觀念、習俗、藝術形式等。為了托舉代幣價格,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設計者就要考慮文化和幣價的關係。 BTC內含的迷因為加密圈開了個好頭,可惜後面的諸多號稱「迷因」的代幣,往往只追求「迷因」的傳播成本,而放棄了「迷因」與代幣價值的關係。這也是BTC以後,只有迷因的幣名,不再有迷因的敘事。
內容上鏈:捕獲鏈上原生注意力
內容上鍊捕獲鏈上原生注意力是目前非常稀少的一種內容上鍊策略。其他賽道都沒有形成持續的經濟循環,大都也處於實驗階段。
3.1 廣泛達成價值取向共識,需捕捉注意力
達成價值共識,首先需要資訊的觸達。在現代社會,內容創造的成本近乎為零,相較於洶湧而來的內容,注意力從百年前就成為了稀缺物品。從主流媒體的版位到KOL的坑位,從Web2到Web3,專案的運作不會忽略注意力的重要性。從第一代紙質媒體的出現,注意力就成為了媒體的主要交易商品。而進入Web2時代,那些握住流量咽喉的平台,更是將流量分發視為平台壟斷利潤的來源。
在傳統的商業世界裡,對商品的廣告,是為了讓消費者知道商品本身,以及宣傳它的商品屬性和價值主張。但最高端廣告,往往會用價值觀輸出的方式。蘋果、華為等跨國巨鱷,只要是提供品牌的差異性產品,往往深諳其道。這種價值觀輸出和數位加密資產的價值觀輸出,沒有差異。
在傳統領域中,幣圈捕獲注意力的手法也大同小異。有透過一幅NFT在蘇富比拍賣出千萬美金的事件型行銷,有開Party包郵輪的活動型行銷,包下體育館的冠名權的品牌行銷。
幣圈還有鏈上的資訊管道。例如BTC的銘文,雖然只有短短4個字符,但卻把Meme的訊息直接注入BTC社群的核心。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銘文。銘文的出現都讓BTC社群的成員必須表態。這種鏈上的信息,是永恆的,是開放的。符合規律的銘文都可以銘刻在BTC區塊鏈上,被人讀取。鑄造銘文的過程視同某一個地址為該段資訊點贊,是態度的公示。然而,傳統銘文的鏈上訊息過於稀少,社區成員的態度表達過於單一。
不可否認,中本聰的內容選材是精妙絕倫的。也許其他的內容都無法像這篇新聞一樣刺破中心化金融的脆弱性。在這場曠世行銷中,我們看到創世區塊記錄社群內容的價值。正是BTC上永恆的創世空間,將這精妙的敘事物料,推上了幣圈人注意力的聚光燈下,並隨著區塊鏈和BTC的共識越來越大而越發突出。
鏈上媒體是有別於傳統媒體的,不只技術路線不同,商業邏輯不同,而且涵蓋的人群也是不同的。
3.2 Web3媒體產業:內容上鍊是以本益比為核心的內容過濾器
區塊鏈的歷史上,許多專案都考慮在區塊鏈上做傳統媒體類似的生意,可是因為效率的問題。不論是做文字媒體的,或是多媒體的,或是短影片的,都難以收集到像Web2世界一樣的注意力。無論是產品型態,或是產品內沉澱的內容,Web3媒體產品落後Web2媒體不是一星半點。算上金融代幣補貼,Web3媒體產品也沒有辦法和Web2產品競爭內容的吸引力。抖音,Instgram,YouTube等產品的內容演算法早已登峰造極。
Web3媒體對Web2的挑戰只能另闢蹊徑。 BTC銘文是一種另類的內容上鍊。鏈上雖然只有4個字符,但4個字符確實紮根於BTC社區。以銘文Sats為例,銘文的鑄造總共花費了千萬美元。社區用燃燒真金白銀彰顯了Sats這個文化的價值。依照現在Unisats市場的數據,收錄的BTC銘文不到1800個,相較於傳統的web2媒體,大量的內容被過濾掉。從這個角度來看,銘文方式的內容上鍊,就是以市盈率為核心的內容過濾器。只有花得起錢,認為有潛力的文化Meme才能在銘文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內容過濾器也是注意力的聚焦器。在註意力不變的情況下,我們透過提高成本把內容的總量減少了,同樣內容可以獲得的關注就增加了。
3.3 注意力聚焦:鏈上內容如何參與爭奪注意力
如前文所提,相較於Web2,鏈上內容如同密碼,枯燥無味。鏈上內容真的可以和Web2媒體內容同台競技,爭奪稀缺的注意力資源?答案是肯定的。
3.3.1 收益導向的注意力收集
鏈上內容如密碼,但它是財富密碼。千倍萬倍的價格漲幅如同註意力的鉤子,釣著願意暴富的注意力。一個人,如果要尋找銘文裡的財富密碼,試圖改變命運。與其在傳統媒體上苦苦搜尋,直接在這些銘文交易所按照榜單,按圖索驥,獲得的資訊更多。成交量、地板價的漲跌幅是業界的密語。有心人會在銘文自選裡,根據銘文的代碼,加入web2各式媒體和線下各種圈子,展開對銘文所對應的文化、社區、甚至人員籌碼分佈進行更細緻的調查。
銘文生態的成功告訴我們,鏈上內容可以透過收益導向收集注意力。 BTC也是一樣,BTC價格越高,越多的人就會關注BTC,進而了解了創世區塊和2009年英國財長的窘境,從而對去中心化的緊迫有了生動的體會。
利益導向的注意力還有另一層意義。注意力的價值應該和它的財富支配有關,而非與人頭有關。假設一個鏈上媒體只能觸及1%的世界人口,但這部分人卻能控制50%的社會財富。那麼這樣的媒體的廣告價值一定遠大於能觸及50%的世界人口,但僅能影響10%的社會財富支配的媒體廣告。高端圈行銷走的就是這條路。而鏈上內容媒體將這點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當一個人的利益較多和某一個鏈上資產綁定,那麼它就會越關心和這個資產相關的內容資訊。
3.3.2 web3封閉流量的注意力收集
鏈上內容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閉性。看Unisats,看OK錢包的用戶是專一的用戶。他們的注意力不會因為趣味性的影片、文字而轉向他處。而鏈上封閉的空間中,內容又是及其有限的。即使注意力不如傳統Web2,但不同的注意力引導方式,決定了這些注意力相對的封閉。鏈上生活處於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開設Web3帳戶,進入Web3世界。這部分注意力會隨著massive adoption而壯大。一頭是封閉的注意力,一頭是不斷增長的注意力流量.鏈上內容的注意力爭奪,未來可期。
封閉也表現在鏈上內容空間獨立且不可竄改。當許多媒體資訊已經被資訊潮淹沒時,唯有鏈上的資訊相對清晰可查,且不怕被刪除或竄改。這種屬性,尤其適合維持Meme文化的核心屬性。
3.3.3 資產與內容的全面耦合
透過銘文的方式,把內容上鍊,內容就與代幣的交易糾纏在一起,難以分離。這種資料的結構保障了內容與資產在空間上足夠的接近。這一點就又說回BTC和BTC銘文的成功理論。正是泰晤士的文摘被銘刻於BTC的創世區塊裡,BTC的信仰者才能一次次被中心化的脆弱充能信仰。正是將像「粉塵」一樣的銘文json碼植入BTC腳本,銘文的Meme文化才能連接到BTC的社區。這是一種針對社群和資產的內容投放,追逐的注意力也是精準定位的。
綜上,鏈上內容可以從價值層面上,封閉性上和使用者精準上對Web2的注意力捕獲形成挑戰。因此,內容上鍊不僅僅是可行的,而且在BTC自舉的時代就已經成功了。在隨後鏈上ICO的時段,不斷孵化的Meme也在重複內容上鍊的成功。只是我們沉溺於學習傳統web2媒體的內容上鍊方式,而對不斷成功的內容上鍊案例視而不見。
社交銘文:BTC的文藝復興
4.1 一種將勇氣和決心刻在臉上的戰鬥方式
一種代幣如果要形成它的價值共識,除了效用代幣直接形成經濟閉環以外,還必須透過文化傳播,形成Meme。無論是效用代幣或非效用代幣,文化傳播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與後期其他代幣透過鏈下媒體和社群建立Meme不同的是,BTC也使用了鏈上空間作為媒體空間。一則新聞把中心化貨幣送上了歷史的絞刑架。
如此精巧的設計,結果是,幣圈人有多少能逃脫這場PUA彌撒的洗禮?從BTC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與幣相關內容,低級的是傳遞訊息,高級的是輸出價值。這和傳統的品牌策略沒有什麼不同。內容要承載文化,文化來托舉價值。中本聰之後,再無這樣的高手。
從2023年底,業界就在高喊比特幣的文藝復興。敘事偏向於對ETH正統性壟斷的對抗。而不談文化,哪裡來的文藝復興?
社交銘文關注社區文化的建立,耦合資產與社區文化,是一種價值共識建立方式的復甦。
4.2 社交銘文:加密文化與加密技術的會師
社交銘文,是一種全新的銘文概念。它透過增加json中的屬性條,給予了銘文更多展示獨有文化的鏈上空間。每一次鑄造,每個鑄造者都可以書寫自己認為對銘文重要的內容。增加鏈上內容的展示空間,也許社群銘文可以複製BTC鏈上建FUD的成功案例。雖然,社交銘文作為一個新興物種還在探索,其規則、機制甚至玩法和代幣動力都處於探索階段,只要有BTC成功的曙光,各種實驗的成本都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社交銘文繼承了銘文對BTC腳本空間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是BTC銘文空間價值的最大榨取。我相信,隨著各式與BTC機制相適應的layer2粉墨登場。我們能看到在非同步共識的情況下,解決困擾Web3產業的區塊鏈不可能三角。這是加密技術發展的一個方向。
社交銘文,會是加密文化和科技的時隔16年的勝利會師,有可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社交銘文的可能性與限制
社交銘文是一個全新的事物,探索的方向是人性與科技的結合。在這個全新的角度上,想像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有高品質的內容,能夠創造與meme相符的文化,社群銘文也許會顛覆當前Meme代幣的價值創造模式。
全世界大多數的宗教都是有末日論的,因為末日之下,宗教就是唯一的救贖法門。那麼對信仰者來說,宗教就是剛需。英國財政大臣的紓困就是BTC宗教下,設定的末日。因此,BTC的文化結構迥異於其他Meme,也獲得了其他Meme難以達到的高度。
除了本文重點闡述的文化角度,社交銘文也正在考慮鏈上社交圖譜的可能性,鏈上的交易都反映著帳戶間的關係,將這些關係合理的金融化,也是社交銘文可以探索的角度。
社交銘文把科技的可能性實現了,但是否能創造出承載文化的內容,決定了社交銘文的高度。社交銘文所屬BTC上的生態,雖然獲得了BTC共識的加持,但也受制於BTC技術的約束。 BTC鏈上空間資源稀缺,內容上鍊的極限就會限制形成的文化。
結語
Web3產業鼓勵創新,激勵探索者。社群銘文是延續BTC的成功案例,探索一條更全面的Meme建構之路。因此,我將之稱之為BTC的文藝復興。在一個大牛市的背景下,這種有案例的創新發幣機制,是有獲得市場超額獎勵機會的。
引用:
《注意力經濟,如何把大眾的注意力變成生意》
《傳播學概論》
《加密圈迷因文化如何改變供需模型創造共識? 》
《比特幣文藝復興:價值與共識的變與不變》
《解析注意力在加密經濟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