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Rollups(STARKNET)戰事終結新敘事DA待發

摘要

  • 一切都在模組化,以太坊自我模組化,比特幣被模組化

  • Rollup 發幣之後敘事中止,敘事經濟學遷移至DA 層/鏈

  • 正統性和通用性成為大旗,實際上手續費和發幣才是關鍵

以StarkNet 空投為標誌,以太坊Rollup 的競爭也就告終,接下來該聊聊DA,在我看來,數據可用性(DA,Data Availability)一詞是不完整的表述,缺乏明顯的主謂語,僅僅描述了交易資料傳輸至執行層以外的重要性,其次,DA 機制涉及區塊鏈的基礎運作原理,這部分我在符文文章中以比特幣為例進行過詳述。

從銘文到符文,比特幣上資產發行標準的典範發展推演

以太坊敘事乏力,DA 中途接棒

模組化是DA 的前提,以太坊橫向模組化是分片,縱向模組化是分層,Rollup 負責交易,主網負責DA 和共識,DA 火熱意味著分層概念已經成為共識,其次是Rollup 戰事已經終結,之後都是修修補補。

主網的升級計劃已成為日更事、年更貼,對整體市場信心提振有限,在此背景下,敘事節奏無法從最上層的Rollup 和最底層的主網展開,能聯動二者的DA便成為最佳選擇。

先來補充完整DA 的表述,資料可用性,狹義上指輕節點,如錢包等如何有效率地驗證全節點資料的問題,這裡有兩個前提。

  • 前提一:輕節點不下載或無法下載完整的全節點數據,尤其是在優先考慮使用者體驗時;

  • 前提二:全節點資料可能有造假可能性,無准入機制,無論是PoS 或PoW 都可能存在惡意節點。

DA 來自實際需求

在比特幣等單體鏈上,這並不是個問題,因為區塊頭已經保存豐富的可驗證信息,PoW 機制也保證了51% 算力攻擊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但是換到模組化鏈上,問題就會變得複雜,交易執行、結算、共識和DA 不在不同Layer 上,甚至還有可能不在一條區塊鏈上。

這裡要注意的是,按照Vitalik 的說法,資料可用性≠資料檢索≠資料存儲,而是等同於資料在不被篡改的前提下發布,至於發布後的存儲和檢索,則不成為DA 關涉的焦點,兩者的差別在於:

  • 資料發布:以太坊上輕節點不掌握全部資料前提下,可直接證明交易有效性。

  • 資料恢復:對於以太坊而言,使用以太坊做DA 則無需擔憂安全性,因此發布一詞便可涵蓋,但是Celestia 們要證明:存在我這裡的資料等效於存放於以太坊,所以會存在檢索或恢復機制。

從Vitalik 的視角來看,資料發佈到以太坊主網上,則已經完成全部流程,後期的儲存和檢索不需要過度擔心,這其實很有道理,作為僅次於比特幣的存在,以太坊的安全性無需技術名詞來證明。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交易資料和共識資料不完全在以太坊體系內流通,則資料的發布和檢索甚至於恢復則需要慎重考慮,這也是Celestia、Near DA 需要證明自己的關鍵點。

DA 狹義相對論:一切可被模組化

模組化是DA 敘事興起的直接推手。以太坊是主動選擇將自身轉化為模組化公鏈,目前處於過渡階段的混合架構狀態,比特幣是可以被當作模組化的一層去使用,早期的OmniLayer 實踐,目前的BTC L2 均帶有此種意味。

這裡的模組化概念屬於我的自訂,即將單體鏈的功能外包或被外包,都算是模組化的一種,不等於以太坊的話語體系。

任意公鏈都可被模組化

或者這樣理解,以往的區塊鏈也存在輕節點、部分節點、用戶驗證全節點的問題,但不是大規模市場需求,只有在模組化鏈上,各層分離導致的狀態同步與資料儲存、發布和恢復成了天大的問題,畢竟,沒有人希望看到The DAO 之後的第二次回滾。

首先來理解模組化,最早的實踐應該是閃電網絡,模組化類似DePIN 是「實踐先於理論」的又一明證,將區塊鏈的部分功能或模組外包,可以把閃電網路理解成一個延遲結算的記帳系統。

再例如最早的USDT 發行在比特幣的OmniLayer 上,其也是最終將資料發佈在比特幣之上,這也說明UTXO 模型的區塊鏈也可以被模組化。

帳戶模型的區塊鏈,如以太坊的模組化更為簡易,Near DA 和Celestia 也是如此思路,既然一切都可解耦,以太坊主網並不具備比特幣的極端神聖性,那麼無論是把比特幣作為資料發布對象,還是「幫」以太坊處理資料就都可以合理存在。

沒有模組化,也會有DA 的概念流行,但絕對不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

以太坊Rollup 戰事終結,BTC L2 方興未艾

有了模組化,就有了扛鼎之人,在DA 概念之前,Rollup 路線贏得了擴容戰爭的勝利,甚至有蔓延至BTC L2 的趨勢,從更瘋狂的角度而言,模組化才是擴容的終極方案,不管是安全性、擴展性和去中心化哪個方面有需求,都可以將其抽離出主網,單獨建設,然後接入主網。

但這也帶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比特幣這種幾乎沒有擴容方案大規模落地的情況中,BTC L2 一眾項目也如火如荼的開始爆發,比如B² Network 使用了欺詐證明回傳數據至比特幣主網,也是一種將其作為DA 層的思路,其次是Alt L1 以更大力度切入DA 市場,憑什麼以太坊的DA 獨佔天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正統性必須被打倒,然後踏上一萬隻腳,Near DA 如是說,也準備這麼幹。

某種意義上,以太坊是比特幣的改進,具有PoW–>PoS、UTXO–>帳戶模型、單體–>模組化、腳本–>智能合約四大區別,二者的交互點是恰好是模組化,也就是擴容路線的趨同演化,差別在於比特幣是被動的模組化,越來越多的L2 把比特幣當成DA 和結算或共識層。

所以必須承認是“先有模組化的以太坊,產生了Rollup 對DA 的市場需求,進而導致DA 層開始火熱”,這裡的隱含前提是Rollup 已經不再是主角,至少以太坊上的Rollup 是如此。

可以稍作區分,至少要分成以太坊系DA 方案,如以太坊、EigenLayer、Celestia 和Near DA,以及比特幣上把BTC 作為事實上DA 的閃電網路、OmniLayer 和B² Network。

這裡面蘊含的差異在於,對於以太坊而言,以太坊自身和EigenLayer 的方案仍舊是以ETH 和以太坊網絡為中心,最終賦能的是ETH,這根植於Rollup 的經濟學設計,即Rollup 需要給主網提交「過路費」來使用主網基於ETH PoS 網路的安全保障,這裡的過路費主要就是DA 成本,就是Rollup 交易資料發佈到以太坊上進行最終處理的成本。

DA 經濟學

對於比特幣而言要簡單的多,比特幣一沒智能合約,二沒節點審查,你喜歡把什麼寫進交易數據都行,只要交礦工費即可,但是必須注意,寫進就沒後悔藥,無法回滾資料或slash 任何節點,BTC L2 要自行解決交易衝突的問題。

嘴上都是主義,心裡全是生意

Vitalik 發起了關於L2 和Rollup 定義與分類爭論,區分了Rollup、Validium 和Sovereign Rollups 的區別,主要維度就在於DA 的方案選擇,在中世紀結束後的幾個世紀,還能看到熟悉的「除你教籍」的操作。

Visa 總結的Rollup 區別

我們只需要記住資料可用性問題不是純粹的技術方案和定義之爭,核心在於ETH 在PoS 時代的收益成本,這是關乎真金白銀的問題,技術之爭只是表象,因此只做簡單介紹。

狹義上而言,資料可用性就是“輕客戶端如何驗證全節點資料”,基本上可以沿著下面的邏輯去推導,來自Vitalik 和Celestia 創始人的論文:

  • 全節點存在造假可能,即給出的資料有問題;

  • 在全節點中,至少有一個節點是誠實節點,保存了完整資料或真實資料;

  • 輕節點要有能力“去偽存真”,能及時校正造假數據,例如多個輕節點能互相交叉驗證不同的數據,這是抽樣機制。

這裡的核心是證明機制,以Celestia 為例,詐欺證明是DA 運作的核心,使用詐欺證明來及時修正錯誤,同時,驗證詐欺證明比產生詐欺證明更快,輕客戶端可以迅速完成驗證,不影響用戶使用。

我們對詐欺證明做深入討論,對於詐欺證明而言,大家只需記住這很接近OP 系Rollup 的樂觀驗證過程,即先假設為真,隨後再處理有問題的。

欺詐證明的推理邏輯:

  • 全節點中存在至少一個誠實節點;

  • 廣播機制可以正常運作,延遲低於網路有效性上限;

  • 存在一定數量的輕節點,可以組合恢復出完整數據,或等效的數據證明;

在這種邏輯下,可以得出結論:輕節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效於全節點。

既然有OP,那麼也自然有ZK 路線的仿寫,事實上,以太坊和EigenLayer 都是「有效性證明」的路線,即事前就生成有效性的證明分發出去,但是生成本身需要大量算力資源消耗。

總結下,Celestia 和Near DA 組成鏈外+詐欺證明(OP-like)+ 廉價+ 原生代幣DA 方案,以太坊和EigenLayer 組成鏈內+ 有效性證明(ZK-like)+ 較貴+ ETH DA 方案陣容。

各DA 方案對比

需要說明兩下,完全基於EigenLayer 開發DA 方案或許會沒有直接使用以太坊那麼貴,並且EigenLayer 也不一定不發幣,但是ETH 中心地位不會改變。

第二,各DA 費用根據Near 在去年底的測算,不能代表即時和固定價格,以太坊在持續升級中也會提速降費,但整體對比格局不會改變。

從Rollup 們利益角度看,開源和節流是賺錢兩條路,交易費和發幣是自己的利潤來源,絕對不能放手,提升盈利唯一的途徑是節流,如果繼續用以太坊,安全有餘,但是成本過高,Celestia 們機會就在此。

EigenLayer 以ETH 為中心,Celestia 以TIA 為中心,從Vitalik 的角度來看,這無異於吸血鬼攻擊,用了以太坊的現成生態,最終卻賦能給自身代幣。

正統性和通用性,兼論比特幣和以太坊

個人認為,破碎以太坊沒有正統性,但是鏈內DA 層仍然具備最高的安全性,這對於比特幣和以太坊而言都是如此,正統性也可以理解為對以太坊的適配度,以及擴容方案對比特幣主網的依賴程度。

在通用性上也需要深入考慮各DA 的設計想法。部分DA 方案,本身就是專用的L2 或L1,甚至BTC L2 和如Near 等L1 EVM 鏈,以及EigenLayer 都將EVM 相容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因此EVM 相容作為相容性的同義詞。

這裡Celestia 情況比較特殊,其引入鏈下計算機制,因此理論上實際上可以兼容任意虛擬機(VM),自然也包括EVM,並且Celestia 積極擴張生態,跨鏈dApp 呼叫也在其規劃中。

當然,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模組化和DA 想法都不一致,這麼做就是圖一樂。

DA 方案對比

比特幣DA 化

準確而言,比特幣是強行被當成DA 層,不論是銘文、符文或BTC L2 們,無一例外都在強調資料存放至比特幣的重要性。

在這個層次上,閃電網絡和B² Network 為代表的可謂是兩個極端,閃電網絡完全依託於比特幣主網進行結算,並且不發行自身代幣,在日常運作中需要BTC 進行質押,但是就像我在BTC L2 文章中介紹的一樣,閃電網絡至只是單純的支付通道,缺乏對智能合約的支持能力,屬於正統性極高,EVM 兼容性/通用性極差的歷史產物。

可以比較一下,ETH、EIP-4844 ETH 和EigenLayer 的DA 正統性與之類似,唯一區別在於後三者原生具備智能合約功能,也間接證明以ETH 中心不僅是經濟考量,也是對生態長期發展的負責,一旦ETH 價值捕捉能力喪失,整個EVM 生態都有崩塌之危。

對比之下,OmniLayer 有更多進步,將比特幣主網作為數據發布方案,雖然還需要節點下載完整數據,也缺乏高效的證明機制,並且本身不支援複雜操作,這也是USDT 棄OmniLayer 準備轉投RGB的主要原因,很難稱得上是將比特幣作為DA 方案,不過考慮的這已經屬於「上古」產物了,放在這純屬方便對比,不對老人家有嚴格要求。

插一句,RGB++ 和CKB 等都在嘗試為BTC L2 建設探索新方式,我會在合適的時間再出一篇,系統梳理下BTC L2 的新進展,先挖個坑,留著以後填。

接下來以B² Network 為例說明「新時代」的BTC L2 們如何把比特幣當作DA 層,不同於閃電網路和OmniLayer 的無意識使用,B² Network 有計畫的將Rollup 層的數據回傳和詐欺證明機制結合起來,整體思路和Celestia 高度類似。

B² Network 技術架構

在設計上,B² Network 部分分離了比特幣的DA 角色,比特幣主網承擔的更多是結算層的作用,B² Network DA 層的數據存儲需要B² 節點提供額外的激勵機制,以此來覆蓋去中心化儲存的成本。

B² Network 的EVM 相容性無需過度考察,但是其大機率會發行自身代幣,而比特幣主網的互動成本如何廉價化也需要考慮在內,畢竟比特幣的使用成本非常高。

整體上,比特幣DA 化還在起步階段,需要其上的銘文、符文和BTC L2 大規模實用化才會催生真實需求,但是基本上不會跑出以太坊實踐的路徑,只是在實現路徑上會存在區別,需要考慮腳本語言和儲存成本的雙重限制。

以太坊DA:圍堵Celestia

DA 現在為人所知,和Celestia 關係很大,而正是Vitalik 在2018 年和Celestia 創始人Mustafa 共同發表了名為《Fraud and Data Availability Proofs: Maximising Light Client Security and Scaling Blockchains with Dishonest Majorities》的論文,由此引申出DA 的作用機轉與實現原理。

Celestia 的詐欺證明機制,輕客戶端和最小化誠實全節點數量等都在其中有所展現,隨後,Mustafa 以LazyLedger 為名搭建了Celestia 的前身。

只不過沒想到,在Celestia 真正推出市場後會遭到Vitalik 的抵制,經濟糾紛是核心原因,前文已經解析,不再贅述。

Celestia 自然沒有太大多正統性,屬於以太坊外的DA 層,選擇Celestia 作為DA 層的Rollup 也被去掉名號,但是在廉價的吸引力法則下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各類項目來投奔。

Celestia 的運作機制並不複雜,核心在於輕節點透過DAS(資料可用性抽樣)機制來有效驗證全節點資料。

Celestia 廉價來自將運算轉移至鏈下,這不僅讓DA 層高速運轉,還有效可以相容於任意程式語言和VM (虛擬機),開發dApp 的友善程度也是生態快速發展的妙招。

目前,各類Rollup 方案、RaaS、Rollup 開發架構、結算層、跨鏈橋和錢包等應用都可透過Celestia 進行一站式開發。

Celestia 生態

面對異鄉人的進攻,以太坊一方面強調自身也可以承擔DA 層,並且在持續升級中費用會越來越低,但是受限於既有架構,和Celestia、Near 打價格戰顯然並不明智,EigenLayer 順勢被推上抵抗的第一線。

不同於Celestia,EigenLayer 本質上是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集合,從這個角度而言,EigenLayer 就是以太坊自身,但是又可以被視為一條抽象的虛擬鏈,這種二象性使其可以兼顧ETH中心作用,也可以延伸出不同維度的作用,例如DA、排序器、跨鏈橋和L2 橋都可以使用EigenLayer 來搭建,Eigen DA 就是如此。

通俗而言,EigenLayer 所謂的流動性再質押(Liquid Restaking)是Lido 的套娃版本,如果ETH 可以一邊質押賺收益,一邊可以兌換成stETH 當代幣使用,那麼stETH 也可以繼續套娃下去,再質押產生的代幣一方面是收益憑證,另一方面也可以具備完整代幣作用供日常使用。

以太坊轉換為PoS 機制後,ETH 質押數量直接關係到網路的健康和安全,目前約有3000 萬枚ETH 在質押網路中,價值1000 億美元左右,攻擊成本僅次於比特幣。

既然質押確保了以太坊的安全性,那麼LSD/LRT 理論上就可以無限套娃,持續放大質押中的代幣收益,按照1000 億的基礎價格,放大十倍也才1 兆美元,以太坊的價值足以支撐。

Eigen DA 的架構並不重要,EigenLayer 的經濟模型能不能持續才關鍵,即使EigenLayer 不行,使用以太坊主網也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囿於篇幅限制,不再對EigenLayer/ETH/EIP-4844 ETH、Near DA 和Avail 進行深入解讀,只需記住都是在處理沒有全節點資料下提供有效性證明的問題。

結語:DA 是長期競爭

  1. 以太坊DA 市場還要存量競爭一段時間

    以太坊DA 市場已經開打,Celestia 已經率先發行代幣TIA,EigenLayer 雖然以ETH 為中心,但是真的不發幣的項目這年頭可不多見,且看後效。

    雖然還會有新的DA 方案浮現,但以太坊上的DA 生意基本上已經完成跑馬圈地,不會再有更多新意。

  2. 比特幣DA 化還在增量競爭,需要等BTC L2 決出雌雄

    根據我的判斷,比特幣被當成類似以太坊DA 角色的可能性不會很大,智能合約的缺乏還在其次,主要還是成本過於昂貴,數據壓縮幾百倍、幾千倍也還是太貴,說到底以太坊都不適合資料存儲,就更別說比特幣了。

參考文獻:

  1. Mustafa Al-Bassam: “LazyLedger: A Distributed Data Availability Ledger With Client-Side Smart Contracts”, 2019; arXiv:1905.09274.

  2. Mustafa Al-Bassam, Alberto Sonnino, Vitalik Buterin: “Fraud and Data Availability Proofs: Maximising Light Client Security and Scaling Blockchains with Dishonest Majorities”, 2018; arXiv:1809.09044.

  3. Suwito, MH, Ueshige, Y., & Sakurai, K. (2021). Evolution of Bulletin Board & its application to E-Voting – A Survey. IACR Cryptol. ePrint Arch., 2021, 47.

  4. EigenLayer: The Restaking Collective

  5. Modular Blockchains: A Deep Dive

  6. Monolithic vs. modular blockchain

  7. The Ethereum Off-Chain Data Availability Landscape

  8. On data availability layers

  9. NEAR Foundation Launches NEAR DA to Offer Secure

  10. Why NEAR Data Availability?

  11. https://docs.eigenlayer.xyz/eigenda/overview/

  12. A comparison between DA layers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