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Layer2應該會對BTC進行功能拓展

訪談者:霧月,極客web3

受訪者:Jolestar,Rooch Network創辦人& Faust,極客web3創辦人

針對Bitcoin Magazine此前頗具意識形態色彩的“比特幣Layer2三定律”,Rooch Network的Jolestar老師在推特上發表了自己對比特幣Layer2的看法。

此情此景,恰似此前Nervos公鏈聯創Jan,在推特上稱「比特幣Layer2不應該只考慮安全問題,還應該考慮功能拓展性,以及對BTC貨幣屬性的賦能」。這些言論格外引人深思。

抱著對比特幣Layer2相關理論進行「刨根問底」的態度,極客web3特別邀請到Jolestar老師,與Faust在不同價值觀的角度,共同探討比特幣Layer2的定義框架,旨在揭示一種從DA與功能拓展角度,對比特幣Layer2進行多角度定義的路徑。雖然目前大家對於比特幣Layer2該如何定義尚未形成共識,但相關的討論過程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如何從技術或DA角度定義Layer2

霧月:關於如何定義Layer2的問題,其實在以太坊社群也有類似的百家爭鳴。根據Jolestar老師在推特的說法,Layer2可以分為“技術或DA角度的定義”,與“功能拓展角度的定義”。那我想先問下Jolestar老師,你對於從「DA」角度定義的Layer2怎麼看?

Jolestar:其實,關鍵是要讓大家明顯感受到Layer2和Layer1,以及中心化​​方案的差異。我認為核心有兩點:

Layer2並沒有創造新的區塊空間。創建新區塊空間的技術解決方案本質上都是Layer1。

Layer2要利用Layer1來實現DA以及安全。

霧月:Jolestar老師在這裡解釋下,什麼叫「創造新的區塊空間」?

Jolestar: 這是個好問題。這裡所說的區塊空間,指的是透過區塊鏈共識機制創造出的「資料儲存空間」。區塊鏈創造出的區塊空間具備許多特性,例如:完全開放、不可篡改、永久儲存/長期存儲,蘊含著巨大價值。

Bitcoin作為最去中心化的一個區塊鏈網絡,它的區塊空間的價值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而這波Ordinals銘文熱,可以理解成對Bitcoin作為資料可用性層(DA)的價值發現。

Ordinals協定定義具有擴充性的資料格式標準,讓解析、展示、交換Bitcoin上銘刻的資料有了套統一的方案。而Bitcoin上的擴展協議以及Layer2,該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Bitcoin的區塊空間,是一個重要的探索方向。

霧月:關於您之前說的“Layer2要利用Layer1來實現DA以及安全”,我這裡想問,怎樣才算是利用Layer1實現DA?

例如,有些以太坊Layer2(如Redstone),只把DA commiment(datahash)送到鏈上,commitment關聯著鏈下資料。雖然DA資料沒有被完整發佈到Layer1上,但它允許任何人對Commitment發起挑戰,要求排序器把完整資料On Chain。這樣做算不算創造Layer1以外的區塊空間?也就是說,不直接把完整的DA資料發佈到Layer1,算不算Layer2?

Jolestar:這裡我談到的「實現DA」的含義,其實非常寬容,並不是說DA數據的發布就要完全依賴於Layer1,就算DA數據不是完全on chain的,只要Layer2的資產安全能夠和Layer1產生關聯,就行。

不同的Layer2方案,針對的應用場景不同,會有不同的DA實現路徑,例如上面霧月提到的DA實作方式就很值得探索。再例如,CEX把儲備證明提交到鏈上,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靠近了一步。所以說,我在這裡提及的“利用Layer1實現DA”,要比以太坊基金會所說的那種方式,更寬泛。

Faust:其實,把DA數據完全on chain,是為了讓任何人或節點,都能夠去信任的獲取到新增數據,更進一步說是為了資產安全。 DA資料若不完全on chain,也未必不安全,例如在RGB協定中,只把data Commitment發佈到比特幣鏈上,關聯著的交易資料都存放在鏈下,這種方案仍能保證資產安全,因為使用者會親自驗證與自身相關的交易行為,如果驗證不通過,就不允許這樣的交易生效。顯然這是十分安全的。

所以在RGB協議的場景下,即便DA數據沒有發佈到比特幣鏈上,用戶的資產仍然安全,如果不考慮用戶把數據搞丟了的場景,我會認為這種客戶端親自驗證的方式,比直接把資產託付給任何公鏈都要可靠。即便是把資產直接託管給以太坊網路或Bitcoin主網,也沒有自己運行客戶端驗證來的安全,因為以太幣和Bitcoin都是第三方平台。

所以說,DA是否On Chain/On Layer1,不是Layer2的必要條件,但是應該有對應的機制設計,保障DA數據的發布是可靠的,至少不該“嚴重威脅”到用戶資產安全。

從生態和功能拓展角度看待Layer2

Jolestar:從生態和功能拓展角度定義L2時,我們關注的是L2如何利用或繼承L1提供的能力。以Bitcoin為例,所有的Layer2都在講如何賦能BTC的資產屬性,如何讓萬億級規模的BTC的資產,產生額外的使用場景,無論是交易,還是質押,都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

而讓一個區塊鏈系統的資產到另一個系統交易,都需要一座橋,而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用戶信任這座橋,並確保資產的安全。從這個角度,所有透過橋樑給BTC資產創造使用場景的方案,都可以理解成廣泛的Bitcoin L2。甚至BTC ETF也可以理解成Bitcoin的L2,它是一個完全中心化的託管的橋,透過法律監管保證安全。

所以大家糾結的不是去中心化問題,而是信任問題。去中心化的方案可以降低使用者的信任成本,為新的專案帶來機會,但Bitcoin上如何建構安全的去信任的橋,是一個關鍵難題,L2能不能利用Bitcoin的其他特性來提高這個橋的安全性。另外,隨著Bitcoin上的擴展協議發展,無論是Ordinals,以及Ordinals之上的擴展協議(BRC20等),Atomicals,還是RGB,Taprootassets等,Bitcoin上的新型資產會越來越多,如何讓這個橋具有擴展性,可以快速的支援新的資產類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Faust:Jolestar老師可能更看好那種寬廣的Layer2定義方案。但按照我個人的看法,Layer2乃至於模組化區塊鏈,是在以太坊社群火熱起來的,西方人那邊更多還是站在以太坊式的Layer2定義標準,來評判如今的比特幣生態,這在很多西方KOL身上可見一斑。

例如Oridnals交易平台Bioniq的CEO @BobBodily,就曾指出比特幣生態需要L2BEAT那樣的組織來評斷Layer2;Citrea的聯創更是直接引用L2BEAT發明的一些技術名詞,如Optimium等,來概括某些特殊的比特幣Layer2方案。 Bitcoin Magazine的CEO,更是揚言要直接聘請L2BEAT的人來評審比特幣Layer2。[注:Optimium就是指,不在Layer1上发布完整DA数据的 OP Rollup]

如果從以太坊/Celestia的角度來看待很多“比特幣Layer2”,會發現目前BTC生態有一個點很重要,就是很多專案方並沒有很精確的找準自己的定位,Self Position往往有問題。例如,Celestia這種東西,你覺得算是以太坊Layer2嗎?當然不算,但他是Layer2生態版圖裡的重要DA層模組,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類似的道理,很多專案不是Layer2本身,而是Layer2所依賴的基礎設施或模組,本質就是Jolestar說的那種功能拓展層。這就好比,B^2 Network與B^Hub網路的關係一樣,前者是典型的Layer2方案,而後者是Layer2方案所依賴的設施。

現在比特幣生態裡很多專案的定位有點混亂,為了降低溝通成本,好讓大家理解,就直接把自己定位成Layer2。但事實上,有不少項目是類似Celestia和Avail的,Layer2組件堆疊中的核心模組,而不是完整的Layer2本身。

具體該怎麼分門別類,西方社群尤其是模組化區塊鏈相關社群裡的人,肯定一清二楚。相信西方的OG會把“哪些是Layer2本身,哪些是Layer2所依賴的功能拓展層”,給徹底區分開,到時候大家才能更清晰的看清整個Layer2生態體系,不至於像現在這麼亂。

Jolestar:這裡我有一些與Faust不同的看法。如果我們拋開具體的實現方式,抽象的理解Layer2和其他鏈下拓展方案,會發現它是一個連續光譜,從最左端的CEX,到最右端的Layer1,中間地帶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囊括到這個光譜範圍內。

這個光譜的兩端也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成長模式。 CEX基本上是完全產品和使用者導向的成長方式,而L1建構週期比較長,則是敘事和藍圖優先,而L2則在中間,會是一種混合的成長模式。

採取包容性視角,我們無需過度糾結於何為「真正的Layer2」。業界創造的各種技術和方案,Validium、Plasma、主權rollup、OP/ZkRollup,模組化執行層、去中心化計算、側鏈、L2/L3等,都應被視為這一光譜的一部分,產業透過各種排列組合方式探索新的應用所需的基礎設施。

而不同的項目對新應用的假設不同,也決定了它的組合方式和成長模式,它可能是Layer1向左一點,或者CEX向右一點。未來是不確定的,這個階段很難斷言哪種模式會成長起來,但有一點是確定的,行業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索,有了上規模Layer1,有了上規模的CEX,也需要有上規模的中間層填補這個溝壑。

可以用怎樣的方式拓展Bitcoin網絡

Jolestar:關於這個主題,我想先簡單談談Bitcoin腳本的可程式能力。

BitcoinScript的程式設計能力有限,它對資產的程式設計能力主要表現為三種鎖:時間鎖,Hash鎖,私鑰鎖。而Taproot讓BitcoinScript的複雜度可以上一個量級,這為bitvm這類方案創造了可能。但更關鍵的問題在於,Bitcoin Script是無狀態的,作為一種鏈上執行的程式語言,它無法讀取Bitcoin的狀態,例如時間戳、過往區塊的nonce、以及UTXO上附加的寄生資產信息等。

比特幣script只能依賴交易輸入附帶的信息,我們能否利用Bitcoin腳本對鏈下惡意行為實現仲裁,依然是一個待探索的方向。

另外一個角度是密碼學上的創新,包括基於密鑰交換來構造博弈機制來確保安全的協議,例如閃電網絡,“可提取的一次性簽名”等。

這裡我想講一個叫做StackableL2(堆疊式L2)的概念。如果我們透過智能合約來實現Bitcoin的擴展協議的Indexer,在Indexer中解析Bitcoin上的所有UTXO以及附加的狀態,允許開發者透過智能合約部署應用到Indexer中,相當於給Bitcoin提供了一種新的智慧合約層,這就是我們Rooch Network的方案。

之前我把這種模式叫做智能Indexer,但Indexer的概念給人的感覺就是只讀的,所以用了一個新詞“Stackable L2”,指所有在L2中包含L1全狀態的擴展方案,它完全繼承了L1的所有狀態。在這種情況下,L2的應用即可以讀取L1上的所有狀態,同時也可以創建新的狀態,L1和L2的資產可以透過堆疊組合來形成新的資產。而L2的安全,可以透過模組化的方案來確保。

霧月:能否舉例說明L1和L2的資產可以透過堆疊組合來形成新的資產?

Jolestar:例如在Bitcoin上有一個銘文來表達一塊地。然後L2可以在上面堆疊一個房子,他們整體形成了一種資產,它的價值就高於原始的地塊。然後有人再把這棟房子打造成一個展覽館,然後價值又不一樣了。其實這個模式和現實世界中的資產增值模式是類似的。現實世界中的資產也是透過合成,組合,堆疊方式來實現增值的。

霧月:堆疊式的L2這個概念有點意思,這個想法是怎麼產生的,現在有其他類似的專案在做這類事情嗎?

Jolestar:我們是從如何繼承Bitcoin上的已有狀態,無論是UTXO還是銘文來思考的。開始想用一種Merkle證明的方式,Layer2節點只保存Bitcoin的區塊頭,並不保存比特幣網路的「全量狀態」。但實現的時候發現,這種方案使用者和開發者體驗比較差,不能很好的支援銘文等新型資產。所以後面演化到了保存「全量狀態」的形式。

我們看到市場上有類似構思的項目,Ethereum社區有一種叫做Booster Rollup的方案,有個叫Taiko的項目,就是在Layer2保存了Layer1的全量狀態,L2中的智能合約可以直接讀取到L1的所有狀態。當然具體實現上我們還是有差異的,例如它是EVM虛擬機,Rooch是Move智能合約,DA以及安全機制上也有不同。

霧月:在上面的場景裡,Rooch的Move語言有什麼優勢嗎?

Jolestar:Move中的資產都表達成資源或Object,而Bitcoin的UTXO以及銘文(Inscription),都可以直接映射為Move中的Object。它們屬於使用者Owner的Object。 Bitcoin上程式設計能力受限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很難表達共享狀態,而Move有Shared Object的概念,在Layer2配合起來可以提供不錯的程式設計體驗。

CKB團隊提出的RGB++協定與同構映射,是這類思想的先驅,只不過他們的Cell是比Move語言中的Object,更徹底、更純粹的UTXO,但核心理念其實差不多。

Move的另一個優點是它的組合能力,可以在一種資產中嵌套另外一種資產。例如前面那個例子,房子必須是嵌套在地塊中的,否則很難實現地塊和房子的原子化轉移。

Faust:這裡面Jolestar提到了RGB++,的確RGB++就是典型的從功能角度去拓展比特幣UTXO的方案。 RGB++也不只是適用於CKB自身,也適用於Cardano、Fuel或是Sui等和UTXO或類似狀態儲存模型沾邊的公鏈。

從這個角度來看,CKB、Cardano、Sui、Rooch都可以作為比特幣的功能拓展層,這點無可厚非。現在西方社群過度糾結於“安全性”,而忽視了比特幣UTXO功能的拓展,是我們該重視的。

霧月:Rooch Network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態了?上面的方案技術上有哪些挑戰?

Jolestar: 我們正在準備RoochBTC先行網的啟動,以及啟動後的營運活動。 RoochBTC先行網會包含Bitcoin上的全量UTXO狀態以及銘文,正在做最後的資料校驗以及升級機制方面的改進。

Bitcoin上的全量資料大約有幾百G,如果把UTXO以及銘文全量解析出來用Move語言來表達,資料量會再增加幾倍。現在各種銘文協議比較多,銘文協議的標準化實現也不完備,很難一次性全部支持,我們需要提供一種動態支持新銘文協議的機制,然後根據社區的反饋逐步增加新協議的支持。

現在測試網已經上線了,歡迎對Bitcoin以及Move有興趣的開發者和使用者來體驗,並嘗試開發應用程式。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