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聊幾個儲存相關的項目:SpaceMesh、SubSpace、AO

作者: 胡飛瞳

引子:區塊鏈轉向Web3

悄悄地,加密的春天輕拂過每個角落,區塊鏈已在大地上紮下了深根,預示著超乎想像的繁茂。 Web3的旋律愈發清晰,邁著堅定的步伐向我們走來。在這復甦的季節裡,創新的種子破土而出,小草舒展著嫩綠的葉片,湖畔的花朵競相開放,綻放著屬於春天的笑容。老樹在春光的滋養下,又添了一圈生長的痕跡,春筍伴隨著溫暖的氣息,破土沖天而起。

在AI的庭院裡,一切顯得特別繁榮,科技與智慧交織成最美的景緻。 DePin草地上,生氣勃勃,綠意盎然,展示傳統網路如何與Token 共舞。這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春天,每一處都在講述著創新與成長的故事,引領我們踏入一個更豐富多彩的數位新紀元。

這一輪春天的故事,是區塊鏈轉向Web3的過程,以Token 的交易和衍生性商品為基礎的DeFi 不再是唯一的主角。 Web3作為新一代的互聯網必然引領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建設,無論是AI 還是DePin,講的是新型的計算網絡和存儲網絡,所有的Rollup,新的共識創新,新的計算範式講述的是新的更高效能的運算架構,具有這些基礎,才有從Web2 過渡到Web3 的可行性。

(扯遠了,收回來?)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不外乎計算、網絡、存儲以及為其所構建的協議和應用。今天一邊喝茶,一邊聊聊幾個與儲存有關的新項目。

SpaceMesh:一個簡單的PoC 項目

其實 PoC 專案並不簡單,一個廣義的PoC 定義應該包括所有透過容量證明(Proof of Capacity)來達成共識的專案。正如我在[区块链随想]挖礦的三種形態:掘金(Mining)/開荒(Farming)/質押(Staking)一文中所提到的,目前能夠去中心化實現PoC 驗證的只有存儲空間,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所有PoC項目都是儲存相關的項目。也可以說基本上所有儲存相關的項目都有PoC 的特性。

SpaceMesh 採用PoSt 共識機制,它能夠實現儲存空間承諾的驗證,並做到相對的公平與安全。但是,SpaceMesh 的儲存空間驗證不是那麼嚴格,簡單說來,它只需要兩週驗證一次,當然,由於P 碟技術和速度問題,目前看起來,保存儲存容量比重新P碟成本低很多,這樣礦工(Farmer)更願意一直為網路保留磁碟空間容量。

SpaceMesh 的另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在於:其Plot的數據是網路協定指定的,因此不是用戶數據,也可以說不是(除了共識外的)有用數據。這在SpaceMesh 的敘事上是一個硬傷。

大致上說來,SpaceMesh 的特色和發展空間可用以下考慮:

  1. 無用PoC 網絡,因此,不能算是一個Web3 儲存網路。類似的項目很多,如Burst,CHIA等,在目前的敘事環境下不佔優勢,在比特幣強勢的情況下,沒有其他敘事很難成為主流;

  2. 共識簡單,參與容易,比較容易形成礦池,因此比較容易有群眾基礎,作為一個挖礦項目而言,有其自身優勢,在市場行情看漲的時候,共識容易形成並得到成長;

  3. 因為其儲存2週驗證一次,因此SpaceMesh 對計算的需要總體比較小,也比較集中,對於計算資源比較靈活的個人和企業而言,參與成本可以比較低;但對於一般用戶而言,可能計算資源會造成很大的浪費;

  4. SpaceMesh 的想像空間必然要依賴SVM(SpaceMesh Virtual Machine)支援智能合約來開啟。目前SVM 處於開發期,號稱支援WSAM。在Web3 競爭激烈的虛擬機器市場,即使SVM 研發成功,要取得市場關注將仍充滿挑戰。

建議:持續關注發展,根據市場情況謹慎參與。

SubSpace:架構開放,想像空間較大

SubSpace 當然也是一個PoC 項目,因為它也是依靠儲存的容量證明來形成共識,但與SpaceMesh 不同的是,SubSpace 儲存的是有用資料。這個不同在敘事上帶來的影響非同小可。

同時,SubSpace 的共識類似與Nakamoto 共識,與去中心化儲存龍頭Filecoin 相似,嚴格按照儲存容量的比例,Farmer 可以自行透過儲存證明來取得出塊權。 Nakamoto 類共識與BFT 類共識的最大區別在於,Nakamoto 共識具有更強大的去中心化能力,基本上是可以橫向擴展的,而BFT 類共識其驗證節點往往不多,達到3位數就已經非常好了。因此,Filecoin 和SubSpace 的共識都是有用共識(採用有用儲存來形成共識),同時他們也比目前大多數PBFT 類網路更去中心化。

與Filecoin 不同的是,SubSpace 並不是為了提供一個儲存市場開放給用戶使用,而是儲存鏈歷史數據,透過把鏈歷史資料存放在多個節點來保障安全,這與比特幣/以太坊等不同,比特幣的全節點需要儲存所有的歷史數據,而不是部分。這個要求有點高,這也是比特幣SegWit 升級的原因之一,那麼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比特幣節點不用存儲所有數據,比如SebWit 見證數據就之後少數節點存放, 以太坊由於採用的是帳戶狀態模型,更加不用儲存大量的歷史數據,儲存狀態和近期的數據即可,因此歷史數據的保存和驗證是一個問題,這也是為什麼DA (Data Availability)最近大熱的原因之一。 SubSpace 基本上不存在DA 問題,因為它要求整個網路儲存所有歷史數據,儲存許多備份來保證安全。也就是說,SubSpace透過其共識機制自然解決了DA 問題。

另外,SubSpace 採用共識和交易執行分離的模型,因此它是一個分層架構,在最初的設計中就做了這麼一級抽象,透過Domain 來執行交易和實現子網,實現並行計算。這點類似ICP,或是Filecoin 的IPC。
目前,SubSpace 的共識層相對完善,其合約執行,Domain互動等仍有待完善。目前SubSpace 處於激勵測試網的後期,預計今年中主網上線。
建議:高度關注,有條件積極參與。

AO:Arweave 之上的計算層

Arweave 團隊近期宣布AO 測試線上線。 AO是Arweave 之上的計算層。採用Actor Oriented 架構。

Actor模型或Actor Oriented架構是一種平行運算的數學模型,最早由Carl Hewitt在1973年提出。這種模型旨在解決並發計算的複雜性問題,透過引入一種稱為”actors”的基本計算單位來實現。每個actor都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它們可以進行以下操作:

  • 創建更多的actors:一個actor可以在運行時創建更多的actors,從而動態地擴展計算資源和處理能力。

  • 發送訊息:actors之間透過發送和接收訊息來交互,每個訊息都是不可變的,這有助於避免並發環境中的許多常見問題,如競態條件和資料衝突。

  • 處理接收到的訊息:每個actor可以決定如何回應接收到的每個訊息,包括改變自己的內部狀態、發送更多訊息給其他actors或建立新的actors。

Actor模型具有如下的關鍵特點

  • 並發性:Actor模型天生支持並發執行,因為每個actor都可以獨立處理訊息。這使得actor模型非常適合建構分散式系統和平行應用。

  • 去中心化:沒有中央控制點管理actors之間的交互,這使得系統可以輕鬆擴展和管理。

  • 容錯性:Actor模型透過隔離和訊息傳遞機制增強了容錯能力,每個actor的失敗不會直接影響到其他actors,可以設計機制來監控和恢復失敗的actors。

  • 非同步通訊:actors之間的訊息傳遞是異步的,這意味著actors不需要在發送訊息後阻塞等待回應,它們可以繼續處理其他訊息,從而提高了效率。

看起來很美好。但是,為啥一個1973年就提出的模型,在區塊鏈世界中現在才被Arweave 實現出來使用呢?為啥這麼多年在提升TPS 和並發性上的努力沒有考慮用AO 架構呢?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說起來,在AO 與區塊鏈的結合上有巨大的挑戰:

  1. 共識機制的限制: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在於其共識機制,這需要網路中的所有參與者就某一版本的事務歷史達成一致。這種全域一致性的需求與Actor模型的局部性原則相衝突,後者傾向於在分散的actors之間進行訊息傳遞和處理。

  2. 交易順序和最終性:交易的順序和最終性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直接影響智能合約的狀態和執行。 AO的非同步和獨立特性雖然有助於提升並發處理能力,但在保證交易順序和最終性方面面臨挑戰。

  3. 資源和網路限制:儘管AO可以提高並發處理能力,但在分散式帳本的情況下,資料同步和一致性維護的開銷可能會抵消並發帶來的優勢。

目前我們沒有看到,在採用AO 的架構下, 如何實現整個網路的強一致性,也就是說是一條區塊鏈;也沒有看到Actor 的驗證方式,如果實現一個Actor 執行,而在整個網絡中確保其執行是正確的,不正確如何回滾等等。一個可能的實現是,基於Arweave 的AO 架構並不需要在AO 運算層達成共識,他們透過Arweave 作為DA 來記錄歷史和訊息,AO 之間並不需要達成一致的信任關係。因此它可能是一個弱信任網絡,用於一些無需強信任的應用,例如IM,而不是貨幣儲值和交易等等。

建議:持續關注,技術挑戰。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