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幣是否適合定投?丨各類疑難解答

作者:道說區塊鏈

1. 波卡還有希望嗎?

儘管波卡和COSMOS在各自白皮書裡描述的遠景和目的不同,但在我看來它們在功能上的區別不是那麼大:都是在做「一鍵發鏈」的事。

然而經過這幾年的探索,用它們的工具造出來的早期區塊鏈並沒有很出彩。但現在使用COSMOS工具箱客製化的模組化區塊鏈反而在和以太坊生態的配合中發揮了作用,這使得COSMOS在一個全新的賽道有了閃光點。

在這個消息的刺激下,前陣子據說波卡也準備在這個領域大膽嘗試,但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看到哪個項目冒頭。

所以波卡還有沒有希望那還得看它能不能像COSMOS一樣找到新的出路和應用場景。

2. DYDX怎麼樣?

這個項目我以前持有過,但在上一輪牛市中我全部清倉了。

主要有下面這些原因:

一是去中心化衍生品這個賽道,最開始我是比較看好的,因為按照慣性思維:現貨DEX都能爆發,衍生品DEX肯定也能爆發。但後來我開始越來越懷疑現在的這些去中心化衍生性商品交易所是不是真的解決了使用者的痛點?

二是我本身從不做衍生性商品交易,所以對這個賽道和使用者需求的理解恐怕會非常淺薄;另外我對這個賽道的興趣也不大。所以我覺得對一個自己不大感興趣,理解又不到位的賽道沒必要耗太多時間和精力。

後來我再聽到和這個專案相關的新聞就是它準備自己建鏈。對此我認為脫離以太坊的DeFi生態,自己單獨建設,前途將更難判斷。

因此,我對這個計畫的興趣就越來越淡,了解也越來越少了。

3. 對PEPE這樣的迷因幣是不是可以考慮定投?

對迷因幣我都是當作遊戲來玩的,只會在自己興趣來了的時候,看看它的社區運作,評估一下它的價格,覺得合適才會買一些,不會定投。

具體對PEPE,我已經全部清倉了,原因是它的團隊中途做的那些事我不欣賞。

4. 最近如火如荼的BTC L2及資產,聽說基本上都是華人圈參與和熱鬧,海外主流基本上沒參與,不知是為什麼?

我不是特別關注專案團隊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我比較關注的還是專案本身怎麼樣以及專案團隊的能力如何。

專案團隊問題頻繁建設,不管他是哪國人我都會立刻遠離;專案團隊用心建設,不管他是哪國人我都會高度關注並且積極參與。

在加密生態,有些投資人會對中國人背景的團隊另眼相看,因為在生態發展的早期,有些團隊或個人在這個生態留下了相當糟糕的名聲。

我覺得這裡面的原因比較多:

一個是本身加密生態是個開放的生態,它必然魚龍混雜,混入一些另有企圖的人。在人口基數這麼大的情況下,絕對數量上看可能中國人的圈子裡不同企圖的人就會顯得稍多。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所處的製度對創新的友善程度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這就導致既然創新費力、費時又不討好,那還不如一錘子買賣,幹一票就走。

再加上94之後,大量生態從業人員不得不被迫流浪世界、孤軍奮戰,我們就只能面對這樣的環境了。

但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在加密生態,中國人還是創造了一系列輝煌的戰績,無論是早期還是現在。

早期最典型的有礦機的研發與生產、礦場的佈局、加密交易所;

現在典型的則是比特幣生態,我們所熟知的Unisat、BRC-4​​20,以及現在許多用戶都在使用的OK錢包等。

這些產品在整個加密生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項目怎麼樣,體驗如何,嘗試過的讀者應該都會有客觀的感受,而使用者的實際行動就是最好的投票。

說到這裡,我想起羅大佑的一首歌《亞細亞的孤兒》。

用這首歌來形容在這個生態中毫無依靠、身如浮萍,邊緣化但卻依舊埋頭苦幹、奮力搏殺的中國創業家恐怕是最合適不過了。

5. 傳統企業(如社群和影片的去中心化),是否有前景?

我一直認為絕對不是什麼場景、什麼應用程式都適合去中心化的。

去中心化技術要解決的是對信任的壟斷,創造一個中立、無需許可的環境/平台。有得必有失,這種技術去掉了對信任的壟斷,它的代價就是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效率。

但另外一些場景更需要效率、速度。在那些場景下肯定是中心化的技術更好、更實用也更能帶給客戶好的體驗。

所以我不認為什麼場景都要用區塊鏈技術去改造。

至於傳統企業和區塊鏈(這裡我指的是像比特幣、以太坊這樣的去中心化區塊鏈而不是聯盟鏈)的聯繫,未來是一定會發生的。但現在,我認為還是處於早期,很多場景還需要探索和實驗。可能再過一段時間,我們才能看出一些苗頭。

再具體到社交和視頻,這兩類應用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平台很難做到中立,這一點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但極致的中立在我看來就意味著無需許可。可對像影片及社交這樣的應用程式來說,無需許可隨意發內容就真的合適嗎?

對這一點我不太確定。

所以我也有一點懷疑,區塊鏈技術是否真的適合這兩類應用?如果合適,怎麼在中立和屏蔽垃圾內容之間取得平衡。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