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丁,極客web3
摘要:
·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公共財需要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排他性是指,某物品不利於被許多人同時使用;競爭性是指,某物品被人用過後,其他人能使用的該物品數量與品質下滑(被消耗)。
·除了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公共財也應具備正外部性。所謂正外部性,就是指某物品為群眾帶來了益處,但未收取等價的費用。
·關於公共物品判定理論,Vitalik提出過“收入-邪惡曲線”,用來衡量一樣公共物品商業化/貨幣化之後,會對其正外部性帶來多大傷害。依照這個理論,最需要取得捐贈的公共財是免費的開源軟體,最不需要捐贈的是普通商品賣家;
·其實,公共財捐贈最大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實現“帕累托最優”,在這種狀態下,社會整體或行業整體的利益得到最大化。而要促成該狀態,有必要對公共物品的供給者進行適度捐贈,或允許其適度貨幣化/商業化,這可以讓供給者與需求者的利益達成最大程度的共贏。
·在Web2中打造一個產品,一定是透過產品、數據、技術等建立壁壘,使其獲得較高的排他性與競爭性。而Web3的產品邏輯是完全相反的,一定要與用戶的連接足夠強才能使產品更具優勢,所以一定要具有足夠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也就是說,開源的公共物品會催生Web3產品的新商業模式,主旨是開放而非封閉。
正文:公共財或public goods,是西⽅經濟學中有關社會及市場整體福利的經典概念。從宏觀角度來看,區塊鏈帶來了新的⽣產關係,此時的「公共財」會擁有在傳統經濟學中本不具備的意義;從微觀角度看,Web3中很多底層設施,如公鏈、智能合約等,由於其去中⼼化的理念,天⽣便具備公共財的重要特性。
綜合上述兩點,釐清web3語境下的公共財概念,是必要的,關於Web3公共財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但要釐清公共物品的概念,需先解決兩個問題:
第⼀,隨著⽣產⼒的⻜速發展,世界經濟體系與過去西⽅經濟學體系建立時,產⽣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彼時對公共物品的定義,在今天不再完全適用,需要更新迭代;
第⼆,Web3在傳統經濟體系之上,進⾏了去中⼼化、去信任化的⾰命性突破,使新⽣的經濟主體與經濟⾏為⼤量湧現,在此背景下,對公共物品的判定⽅式也是值得討論的議題。
在本文中,我們將以讀後總結的形式,夾帶作者身為經濟學碩士的專業積淀,為大家介紹由LXDAO的Ray與Tiao、Uncommons的Twone、GCC的Hazel和Yuxin等人共同參與編寫的76頁《Web3公共物品⽣態研究報告》,於下文向大家簡單介紹報告中涉及的核心內容與理論架構。
綜合來看,GCC的研發從公共財的定義出發,闡述瞭如何判定Web3公共物品,並重點分析了當前的Web3公共物品⽣態,對其未來發展及挑戰做出了展望。可以說,這是目前關於web3公共物品的研究成果中,最有參考價值的資料之一,對於公共物品生態相對薄弱的中文世界更是難得的瑰寶。
公共物品基本概念介紹
1. 公共財的傳統經濟學定義
如本文開頭所述,隨著生產力及生產關係的發展,公共財的定義也應是不斷與時俱進的。要研究Web3公共財生態,先要從頭到尾搞清楚公共財的定義。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微觀部分)》代表了傳統的西方經濟學。在書中,所有商品依照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被分為了私人物品、俱樂部資源、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四種,故首先我們需要介紹什麼是排他性和競爭性。
排他性:當某物品被使用時,具有阻止其他主體使用的特性(類似作業系統和資料庫裡的鎖)。
競爭性:某物品被某一主體使用後,減少其他主體使用該物品數量與品質的特性(被消耗)。
舉例來說,商場中的任何一件商品,你購買後就擁有全部的使用權, 排斥其他人使用這件商品,這就是排他性;採摘園裡的水果總量有限,你摘走後雖然別人也能繼續採摘剩餘的水果,但是可採摘的總量會變少,你多摘一些,別人就只能少摘一些,所以採摘者之間存在競爭關係,這就是競爭性。
依照是否存在這兩個性質,商品在傳統經濟學中被分為了四類:
這裡可以看出,傳統西方經濟學對於公共財的定義,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這種定義有兩個問題:
第一,參考標準的改變,會導致矛盾對立面之間的轉化,例如一個國家的國防,對於該國具有非排他性,而對於其他國家則具有排他性。
第二,商品是否有排他性和競爭性,並不是簡單的二元論,而是在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之間,形成一個二維的「廣泛光譜」(如圖一)。
上圖中,Alice擁有1000枚ETH需要出售,Bob經營航空公司並銷售機票,Charlie建造橋樑並收取通行費,David發布了播客,Eve發布了一首歌曲,Fred發明了一種更好的密碼學演算法.
這6個例子並不能按照有無排他性、有無競爭性這種簡單粗暴的二元論來分類,而是按不同強弱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分佈在坐標系中(其中Charlie最為特殊,他造的橋的競爭性不明確,與道路擁擠程度呈正相關)。顯然, 傳統的二元論無法將它們有效地分類,判斷哪些屬於公共財。
2.公共物品理解的發展
上述傳統經濟學中對公共財的定義有不足,許多經濟學家都嘗試進行改良,但都有時代局限性,並可能形成互斥。當然,這不是經濟學家的問題,任何的「絕對真理」都會隨著世界的發展,弱化為相對真理。對於公共物品,我們需要找到適合當下時代的定義與範疇,才能為我們的實踐行為產生指導意義。
在《Web3公共物品生態研究報告》中,考慮到公共物品定義對Web3建構者們的意義,綜合各種觀念,最終對公共物品給了兩個參考點:邊際回報遞增和正外部性。
2.1 邊際報酬遞增
這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參考點,《報告》原文限於精力,也沒有花太多篇幅展開論述,但提到了在Vitalik Buterin, Zo¨e Hitzig, 和E. Glen Weyl 合寫的“A Flexible Design for Funding Public Goods” 中對公共物品的定義:
By “public goods” we refer to any activity with increasing returns in the sense that the socially efficient price to charge for the activity (marginal cost) is significantly below the average cost of creating the good.(所謂的“公共物品”,指那些具有遞增回報的活動。這意味著對該活動收取的社會效率價格(邊際成本),遠低於創建該物品的平均成本)
該文章和以太坊中公共物品資助的興起有很多聯繫;除此之外,文章作者並未採用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框架,而是用物品的increasing returns 與maginal cost 之間的⽭盾,去定義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範圍變得更⼤了。由於這個參考點較為複雜,本文限於篇幅,在此不加另外說明,若有興趣可以閱讀GCC和LXDAO的《報告》原文。
2.2正外部性
「外部性」是經濟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經濟活動對第三方的影響並沒有被反映在價格/價值交換中。
舉例說明,造紙廠排污水給附近居民造成了健康危害,但並未因此給予居民補償或者交稅來承擔責任,這對第三方造成了負面影響卻沒有進行補償,則說造紙廠對社會產生了「負外部性」;而接種疫苗者付費接種,除了自己免受傳染風險外,還降低了沒有打疫苗的人感染的風險,但卻並沒有向其收錢,對第三方造成了正面影響卻沒有要求回報,則說接種疫苗者對社會產生了「正外部性」。
公共物品是不會向用戶收取任何費用的,也不會限制任何人使用,卻為社會帶來了收益(經濟收益而非會計收益),再加上區塊鏈等技術進步為社會帶來的額外回報,我們可以定義:如果某項活動能帶來一定的正外部性,我們就說它是一種公共財。
3.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是一種理想的資源分配狀態,是社會在當前生產力前提下,達到的整體收益最大化的狀態。此時,除了生產力的進步,無論如何調整社會的參數/內部結構,都不會使社會變得更好,屬於理想化的社會狀態。
公共財與社會整體的收益息息相關,而帕累托最適又是社會整體收益的重要評判標準,所以這個概念對於理解後面的內容比較關鍵,我們在此舉例詳述。
理解帕累托最適的最大障礙是,我們在社會中似乎感覺到商品的價格越低,對於社會上的個別好處就越大,進而整個社會的整體效益就越好。但實際上,這種低物價水準遠未達到帕累托最優,因為社會上的經濟角色可以分為生產者(供給)和消費者(需求)兩類,低物價忽略了生產者的利益。
反過來,高物價也不行,只有「合適的價格」才是達到帕累托最優的關鍵。在此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供需曲線來舉例說明:
假設某社會只有一種商品,該商品的價格代表整個社會的物價水準。圖一是該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在價格P=5時,供給者願意提供5件商品,消費者願意購買5件商品,供給與需求完全平衡;
如果價格降低為P=2,看似物價降低了,社會收益水準提升,但根據供給曲線,生產者為了不賠本,只會賣出2個商品,消費者雖然想購買8個商品,但由於只有2個,所以只能買2個。此時,富餘的生產原料沒有被及時採用,造成了浪費,社會整體收益反而下降;
如果將價格抬到P=7時,道理類似。所以,P=5是“合適的價格”,此價格使社會達成帕累托最優狀態,除此價格之外,無論怎麼改變,整個社會都不可能變得更好。
公共物品是免費的,所以其價格一定是低於「合適的價格」的,也就是說,免費的公共物品對於社會並不是收益最高的,起碼需要一定的措施,使得公共物品提供者獲得一定收益,才能更好地促進公共財的永續發展,提升社會整體收益。
公共物品對Web3的意義
Web3對於新時代的網路和數位資產具有重塑意義,而公鏈、智能合約等概念天生就具備公共物品的屬性,W可以說,公共物品不但為Web3生態提供了基礎,更為其賦予了深厚的人文與科技意義。
1.公共物品提供了去信任化
信任從來都是稀缺資源,到了數位網路時代更甚。 Web2世界中,無論線上或線下,經濟主體達成交易,都必須先形成信任關係,為此往往付出大量成本。而Web3⽣態中的公共物品如公鏈、智能合約等都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每⼀筆交易、每⼀個智能合約的執⾏都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任何⼈都可以檢視和驗證,致使交易前形成信任這個過程被完全省略了,這也就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重大意義:去信任化。這種基於透明和不可篡改的去信任化,使得公共物品在Web3生態中得到更多的發展。
2.公共物品實現了Web3的免許可訪問
Web2世界中的資源和服務往往會受到存取限制。而在Web3世界中,公共財保證了每個人可以平等地存取資源與服務。一方面,這種免許可是透過智能合約,把審批驗證權從中心化機構手中分化出來,使得網路更加去中心化,保證了Web3生態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免許可使得任何人均可參與Web3生態,確保了Web3公共物品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進而促進了Web3生態的發展。
3.公共物品的複雜性
除以上正面意義之外,Web3的公共物品⽣態呈現出⼀種前所未有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不僅源自於科技的進步,也與Web3的去中心化、開放性和全球性密切相關。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類物品之間的轉換:在Web3世界中,Token、智能合約、DAO、DApps等多種數位資產和服務之間均可相互轉換、互相調用,這些都可歸於公共物品的範疇,它們之間的轉換不僅為Web3世界帶來了更多靈活性和機遇,更帶來了複雜的風險和挑戰。
(2)不完備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Web3理論上的核心特徵之一,但在真正實踐中,Web3組織往往不去中心化,而是多中心化。這種不完整的去中心化,雖然給公共物品提供了一定的靈活性和自由性,但也使得資源的協調分配變得更加複雜,這是公共物品的挑戰,也是其魅力所在。
(3)多樣性與互通性:各種不同的公鏈、DApps、Token使Web3生態充滿了多樣性,同時也帶來了互通性的挑戰。確保不同公共物品之間的順暢互動協作,避免「孤島效應」與碎片化,是Web3公共物品亟待解決的問題。
4.公共財的貨幣化(收入邪惡曲線)
收⼊邪惡曲線是由Vitalik Buterin 提出的⼀種研究⽅法和⼯具(2022),⽤於分析不同的貨幣化/商業化策略對公共物品的潛在傷害。
根據前文的定義,公共財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也就是說對社會造成了正面影響而未體現在價格中。那麼公共物品的貨幣化/商業化,即是在削減這種正外部性,對其造成的正面影響採取一定形式的收費。
這樣的結果,是使公共財所有者獲益,但會因失去正外部性而減少整個社會的利益。那麼這種使自己獲益而損害公共利益的傾向程度,在收入邪惡曲線中被描述為「邪惡程度」。收入邪惡曲線給了我們一種對於公共財全新的評判標準,也許更適合Web3。圖一所示六例的收入邪惡曲線如圖三所示。
圖中縱座標Evil即邪惡程度。由圖三可知,邪惡程度雖然是獲取個人利益的傾向程度,但由於六個人所擁有的商品屬性不同,它們提升邪惡程度,導致最終獲取的真實個人利益也不同,分析如下:
Alice:邪惡程度越高掛單價越高,掛單價越高買進者越少,而實際收入最高的點反而是邪惡程度最低的點,也就是以市價賣出ETH。
Bob:邪惡程度最低點即市價賣出機票。若想快速獲益低價傾銷機票,會使Bob自己的收益減少,許多對機票有急迫需求的人也未必能搶到機票,距離帕累托最優很遙遠;若想提價獲取更多收益,仍會遠離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後半段的邪惡程度甚至是超線性的曲線。
Charlie:若橋樑道路舒緩,任何收費行為都會阻礙許多有需求的人,為社會帶來負收益,且邪惡程度越高,Charlie自己獲得的收益就越大;若橋樑道路擁堵,則適當的收費會緩解擁堵,過高或過低的收費則會使社會的整體收益降低,所以其圖形形狀與Bob相似。
David與Eve:David與Eve的商品類似,肯定是進行收費就會增加自己收益而降低社會收益,且呈正相關;區別是David的播客只能採取插播廣告等收費形式,但廣告費未必全部轉嫁給聽眾,而Eve可以直接設定付費聽歌,所以Eve的歌曲其實對聽眾來說成本更高昂,所以Eve的曲線更陡峭。
Fred:Fred的商品更具特殊性,如果想貨幣化只能出售專利、拍賣等等,容易把原本開源的東西變成某些公司或個人壟斷下的獨家產品,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對社會帶來的負外部性極大,所以其收入-邪惡曲線更陡峭。
一個商品擁有正外部性,產生更多社會收益,是因為商品擁有者放棄了使其貨幣化的權利,供大家免費使用,所以邪惡程度和個人收益呈正相關的便可定義為公共物品。故在上述六例中,舒緩橋樑、Podcast、歌曲和ZK加密演算法則可以被歸類為公共物品。
在Web3世界中,由於Token的存在,這種公共物品的貨幣化是非常容易的。一方面,公共財貨幣化會導致其定價更依賴市場而非本身的社會價值,這很容易導致價值扭曲,失去公共財的本質。
另一方面,如果公共物品邪惡程度低,那麼其本身發展會受限;如果其邪惡程度高,則會對整個生態造成負面影響,這二者形成了悖論,需要外界因素來打破。所以找到一種方法既資助公共財發展,又不損害其公共性和價值是必要的(例如適當的資助)。
更進一步來看,當公共財貨幣化(Token化)之後,公共財的收益分配也成了Web3生態中的一個複雜問題。 Token持有者和社區成員都是公共財的重要參與者,應該如何分配收益。建立一個新的治理模型來解決這個問題,確保公共物品的收益公平、透明地分配,成為了Web3生態的核心挑戰。
Web3公共物品的重新定義
回溯前文,GCC的《報告》先詳述了傳統經濟學中公共物品的定義,然後給出了新時代對於公共物品的理解,最後引用了Vitalik的收入邪惡曲線。報告在此基礎上,對Web3生態中的公共物品概念和理解進行了探討,嘗試重新定義和解釋Web3公共物品,進而判斷資助的對象。那麼如何判斷一個Web3專案或資產是否為公共財呢?有以下三個角度:
1.排他性和競爭性
排他性和和競爭性仍是判斷公共物品的重要標準,但如果按照二元論去分析則純粹的公共物品很少,資助的對象標準也很難評判,所以Vitalik在其收入邪惡曲線的描述中,按照上文的排他性和競爭性二維光譜,將資助的優先順序分為四類:
- 具有完全的⾮競爭性,要獲取價值,只能降低其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例如原本開源的演算法或程式碼);
- 具有完全的⾮競爭性,同時可以不降低⾮排他性,來獲取價值的公共物品(例如獲得廣告收益的播客);
- 具有⼀定程度的競爭性,但可以透過資助,防止其收費過高的物品(如機票);
- 可以完全透過市場進⾏調節的物品,這些不需要資助,只需要作為私⼈物品(例如ETH代幣)。
2.正外部性
Web3生態中,公鏈、智能合約、預言機等許多物品都具有正外部性,對這些物品的付費使用,往往也可以為付費者之外的人帶來好處,具有正外部性,可以被認為是廣義的公共物品。
3.去中心化程度
公共財的生產和治理權應該是去中心化的,掌握在公眾手中,否則會因單點邪惡程度而產生故障,威脅系統安全,減少公共物品對整個生態和社區的價值。
綜上所述,Web3公共財要確保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正外部性,原則上也應具有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這是對任一好的Web3項目或資產的要求。
目前Web3公共物品生態
基於Web3公共物品的複雜性,GCC的報告將目前Web3公共物品分為上中下游。上游是Web3的基建,如公鏈、存儲,SDK及相關代碼;中游包含中間件及服務;下游則是直接與一般用戶互動的應用。 《Web3公共物品生態研究報告》對於Web3公共物品生態的介紹十分詳細,而本文限於篇幅,將此部分內容簡述在表格中(表格中X表示報告中未描述)。
1.上游
2.中游
3.下游
Web3公共物品生態展望
1.公鏈生態提供基礎
區塊鏈以資料的不可篡改和透明性實現了去信任化,公鏈、Token和智能合約為DAO和鏈上治理提供了基礎。越來越人意識到了Web3公共物品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基金會和計畫方願意對公共物品進行資助。在未來,這種趨勢一定會更加明顯。
2.公共物品-Web3產品的新模式
在Web2中打造一個產品,一定是透過產品、數據、技術等建立壁壘,使其獲得較高的排他性與競爭性。而Web3的產品邏輯是完全相反的,一定要與用戶的連接足夠強才能使產品更具優勢,所以一定要具有足夠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也就是說,開源的公共物品會催生Web3產品的新商業模式,主旨是開放而非封閉。
3.公共物品永續性實現的路徑
如前文所述,公共財具有正外部性,其創造的價值一般難以體現在自己的收益中,這就很難持續,所以需要一定的外部資產或收入來幫助其實現永續性。以下是幾種Web3公共物品永續性實現的可能路徑:
(1)捐贈:捐贈依然是目前資助公共財最通用的方式。首先對於捐贈的對象,可以根據收入邪惡曲線來判定一個公共物品貨幣化的可能,首選貨幣化可能性比較低的公共物品。
其次,捐贈有兩個問題,其一是沒有回報,可能會因為捐贈個人或機構的資金不足,導致公共物品失去資金來源而難以持續;其二是捐贈發出後,無法對資金的使用和管理進行追踪,導致資金利用率低。 QF機制指讓社區的人決定資金的去向,可以解決哪些資助對象選擇的問題,但資金使用和管理的問題目前還難以解決。捐贈的適用場景,主要為冷啟動的、缺乏資金管道的新創計畫。
(2)CSR收入:CSR即Contract Secured Revenue,合約安全收入,指的是EIP6968[159] ,內容是將Gas分為三個部分:⽤於燃燒的⽹絡基礎費用、⽤於獎勵礦⼯的費用、和用於獎勵合約開發者的費用。透過提供合約開發者⼀部分Gas費⽤,可以⿎勵他們為公共物品投⼊更多的時間和精⼒,從⽽提⾼公共物品的品質和可⽤性。 CSR收入適用於合約類的公共物品。
(3)公鏈gas用來支持公共物品:CSR 只能⽤來資助鏈上的公共物品,⽽ Gitcoin發起的一個實驗-PGN 則提出了另外⼀種思路來資助公共物品,從節點的Gas中分配⼀部分資助公共物品。這種思路適用於冷啟動的、鏈下的公共物品。
(4)回顧性資助:指在公共財被驗證為有價值後,再進行資助,由Optimism提出。這種模式避免了資金錯投,提高了資金的使用率,但是無法解決冷啟動公共物品的初始資金問題,對於所謂「有價值」的衡量標準也難以量化統一。回溯性資助適用於已經為生態做出貢獻的公共物品。
(5)DAO+Token模式:利用區塊鏈的底層技術-智慧合約和Token。經營成熟的公共物品可以發幣進行IDO,解決資金問題的同時,可以讓持有Token的人參與DAO公開透明的治理,掌握公共財後續的發展方向,並分享公共財的收益。這種模式適用於已經成熟運作的公共物品,理論上最不依賴外界資金,內生永續性最強的路徑。
4.存在的挑戰
實現公共物品永續發展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
(1)公眾對於公共財的認知與關注不足;
(2)公共物品治理過程不夠清晰透明;
(3)大多數的公共物品缺乏影響力,難以獲得足夠的捐贈;
(4)資金利用效率低;
(5)難以量化公共財的影響力。
除這些之外,公共財的永續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但是,公共物品對Web3生態的正面影響是巨大的,公共物品的永續發展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而Web3的底層邏輯為公共財的發展提供了適合的機制和充足的資金來源,許多基於Web3的潛力方案正在解決實現公共物品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出現的問題,智能合約和Token的存在,更使得公共物品的發展看到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