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個歷史上最快的加密週期,從熊市進入極端牛市僅用了不到兩個季度的時間,BTC的價格從不到30000美金快速拉升到歷史最高,這個過程的核心推手自然源自於在Fed緊縮週期瀕臨結束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大量BTC ETF的通過,這為市場注入了新的大量的資金。而在這個大投機的過程中,Web3世界也悄悄發生變化,一方面新的敘事層出不窮,從Ordinal到BTC Layer2,再到Restaking,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另一方面,Web3項目最典型的基因也在悄悄改變,這也是我們今天希望深入探討的話題,那就是Web3計畫引以為傲的神秘飛輪,看起來正在經歷從Tokenomics到Pointomics的轉變。而在我的視角下,這似乎沒有那麼美妙!
首先解釋這個論題,所謂Tokenomics,指的是「Token」和「Economics」的結合,即以發行一種鏈上的Token作為核心標的物,並圍繞這個標的物構建的一個經濟模型,通常這個經濟模型建立的核心目的包含以下三個:
1.透過對有利於專案發展的使用者行為給予一定的Token激勵,促進專案成長;
2.透過Token發行比例的設計,為專案方解決融資需求;
3.為Token賦予一定的治理權,實現一個相對去中心化的使用者和專案共治管理機制
其中大部分Web3專案的成敗通常係於第一個核心目的是否能夠達成,一個好的Tokenomics設計通常可以實現一個較長時間的,對於專案核心行為激勵收益較為穩定的效果,且對於專案方來說維護這個效果的成本較低。對於此中的佼佼者,我們通常認為它擁有了一個具有正回饋能力的飛輪,透過不斷的運作汲取發展的能量,實現專案的冷啟動。
而Pointomics是筆者自己命名的詞,其定義是以Loyalty Point作為核心激勵標的物的經濟模型,其著重強調對用戶關鍵行為的激勵以促進協議增長,其設計範式通常與Tokenomics中的用戶激勵部分的設計類似,但將激勵機制所圍繞的標的物從一種鏈上的Token變成了一種存在於專案方中心化伺服器中的Point數字(通常稱為Loyalty Point)。
在最近這段時間內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的近期的明星Web3項目在項目啟動的過程中均選擇了用Pointomics取代了Tokenomics,而且這些項目通常數據表現良好。我們可以很容易的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數據來說明這個趨勢,我們最火熱的Ethereum Layer2項目Blast和Restaking賽道的EigenLayer和EtherFi為例。他們都選擇了以Loyalty Point作為其核心飛輪,而這些項目的TVL的總量和增速均遠超其他選擇Tokenomics啟動的項目。
那我們是否可以說Web3的新飛輪從Tokenomics轉換到Pointomics了呢?我認為現在下此論點為時過早。
Pointomics源自於熊市下專案方不得已的選擇
首先要指出的是,我認為以中心化的Loyalty Point替代Token作為核心激勵系統,也就是所謂的Pointomics並不是Web3專案成功的充要條件,其源自於熊市下專案方不得已的選擇,
讓我們細究一下Pointomics和Tokenomics的不同,雖然兩者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然而實質上卻發生了很大的不同,其區別在於:
1.模糊的權益:不同於Tokenomics,以Loyalty Point作為核心飛輪的項目方通常不會給予精確的價值承諾,而只會選擇一些模糊的軟承諾,例如可能會有預期的空投,可能會對應某些boosting效果等,而這在選擇Tokenomics作為核心飛輪的項目中是不常見的,因為獎勵的標的物在一開始已經被公開流通,當價值被市場通過交易定價後,其投機收益已經被量化,這對用戶的參與具有參考價值。
2.不透明的激勵機制:有相當一部分項目方甚至對Loyalty Point的激勵機制不做精確說明,由於Loyalty Point存在於中心化伺服器中,其激勵機制對用戶來說是一個黑盒子,用戶只能看到一個數字卻無法得知獲得該數字的原因和計算過程,因此很難探究其中是否公平和準確。而在Tokenomics中,激勵機制是透過智慧合約實現的,這保證了用戶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了自檢能力,且保證了整個獎勵過程的公開透明。
3.收益不可流通:當使用者獲得Loyalty Point後通常情況下是不可以交易的,為了兌現收益只能等到專案方主動兌現其軟承諾,然而這個過程通常是漫長且充滿變數的。而在Tokenomics中,用戶的獎勵以Token形式發放,這賦予了用戶用腳投票的能力,允許用戶直接透過交易的方式兌現自己的收益。這反過來也對專案方努力優化專案以留下使用者形成了一定的要求。
這看起來並不美好,那麼為什麼還會有如此發展呢?我認為其源自於熊市下專案方為了降低專案營運成本不得已的選擇,回溯到一年前,Blur和Friend.tech是當時的現象級項目,其中Blur是一個NFT交易所,而Frien.tech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平台.區別於當時大多數項目,兩者均選擇用了用中心化的points作為標的物激勵用戶使用其產品,且在當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為他們基本上塑造了當前Pointomics的基本範式。
究其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歸功於專案運作和設計的成功,另一方面我認為主要是由於那時加密市場還處在熊市末期的階段,市場流動性以及用戶的購買意願均處在比較低的階段,貿然選擇將Token作為激勵分發出去將會面臨比較大的市場壓力,為維護項目激勵的收益率所付出的成本相對較大,而選擇Pointomics則有效的降低了這一成本,因為在冷啟動階段專案方沒有市值管理的壓力,收益是在啟動成功後才需要被兌現,這就一定程度降低了專案方在專案早期的營運成本,然而這是以損害用戶收益,一定程度上打擊用戶參與意願度為代價的。當市場快轉到了新一輪牛市週期中時,用戶參與專案和購買Token的意願都得到了恢復,此時由於市場慣性的存在,用戶對Pointomics抱有了一定的容忍態度,這也使得其近期表現表面尚且良好,但將Pointomics當作Web3專案成功的充要條件而一味採納就顯得有些粗暴,當市場充斥著大量未兌現的隱匿的中心化Point時,疲憊的用戶將反噬加密世界。
Loyalty Point的內涵價值是專案方信用
接下來我們需要討論,一個成功的Pointomics設計的關鍵是什麼,或者說什麼是Loyalty Point的內涵價值,我認為答案是專案方的信用。根據上文的分享我們知道選擇Pointomics的項目通常不會為其Loyalty Point賦予一個明確的權益,而只是以一些模糊的描述來敷衍了事。這當然能夠為專案方帶來更多的主動性,可以視專案的運作狀況動態的調整最終的權益兌換方式,從而在成本與效果之間保持一個較為適當的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用戶之所以仍然保持對虛幻的Loyalty Point的熱情的動力就在於對專案方未來將會為Point分配合適的獎勵的信任,並且信任的強弱決定了專案的Pointomics是否成功激發了用戶的參與熱情。然而這通常和項目的背景強相關,一個取得了豪華的VC投資,某生態強力支持或者俱備強大背景的團隊相比之下將具有更強的信任感,而對於那些degen的,社區驅動的項目來說,這在專案啟動之初通常是很難擁有的,這就解釋了選擇Pointomics並取得成功的專案通常都是一些大型的Web3寡頭,你可以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在Restaking賽道尤為如此。
因此我認為相較於以Token直接作為激勵標的物,選擇Pointomics的信任成本更高,更適合壟斷項目,然而這也為這些寡頭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剝削用戶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工具和條件;
Web3寡頭透過Loyalty Point剝削用戶換取主動性,卻捨棄了網路效應
那麼這種對Web3用戶的剝削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1.時間成本:由於Web3寡頭將實際的獎勵狡猾的拖延的未知的未來,且對於大部分Web3項目來說,TVL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因此對資金參與的激勵是一個普遍的手段。對用戶來說,需要將自己的資產透過某種方式參與到專案中以賺取潛在的收益,這也就墊高了用戶的時間成本,因為在寡頭切實的公開承諾收益兌現之前,你將不得不對他繼續保持期待,而且越來越高的時間成本使用戶更難做出退出的確定。
2.機會成本:我們知道在牛市到來的階段流動資金的重要性,因為市場向來不缺乏熱點,對於Alpha收益的捕獲相對容易。然而為了獲得潛在收益而被鎖定的資金將使得用戶面臨很大的機會成本,試想一下,你本來可以用自己的10個ETH參與A項目並實時獲得15%的APY,然而卻選擇了參與B項目賺取Point並希望獲得潛在的回報,然而當回報在未來被公佈時你發現,回報只有1%。就在不久之前的另一個明星計畫EtherFi社群中,就在上演這樣的悲劇。
3. 高風險低潛在收益:在專案啟動之初往往是脆弱的,這在Web3領域尤其如此,我們已經見過太多明星項目在短期內取得了很高的TVL,卻因為某些智能合約漏洞或操作失誤,最終導致資金流失,而這些錯誤最終都是由早期參與的用戶買單。因此這些用戶通常面臨著比參與一個成熟專案更高的風險。然而由於Pointomics為專案方帶來的主動性,其可以輕易在專案啟動成功並平穩運行後,拋棄他的早期參與用戶,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價值並且成為了負擔,而假設專案並未啟動成功,為了節省成本,專案也會選擇盡可能壓低實際的效益。因此這個過程對用戶來說就是一個高風險且低潛在收益的危險遊戲。
然而這種剝削對專案來說就是完美的麼?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項目忽略了網路效應。我們知道Web3世界的核心價值是去中心化的、共治的、公開的。透過區塊鏈將原本封閉的資料庫切換為公開透明的開放平台,透過公平的激勵機制(通常是Token),充分發揮社群的力量共同建設,這已經創造了很多奇蹟,而這些的關鍵就在於網絡效應。然而選擇中心化的Loyalty Point將會使整個激勵系統封閉起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倒退,更是對網絡效應的忽視,我可以斷言使用Pointomics的項目若無法成功的完成對Tokenomics的切換,或者說這個過程不能讓用戶滿意,將無法擁有一個有活力的社區,更無法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生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更大的損失。
為Web3專案的Loyalty Point賦予流動性至關重要且不可阻擋
那麼事情難道沒有轉變麼?我認為加密社區已經關注到這個現象並且行動起來了,究其原因是在於Loyalty Point的中心化特性讓其失去了流動性和公開透明,從而造成了用戶的被動,那麼通過某些方式為Loyalty Point賦予流動性就十分有趣。而且區別於大多數的Web2專案的Loyalty Point Plan,由於Web3專案的關鍵用戶行為大多是鏈上行為,這些資料都是開放透明的,因此也為透過某種鏈上代理,將鏈下的Point鏈上化帶來了可能性,而這在Web2世界中是很難達成的。
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有趣的項目正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例如WhaleMarkets,Michi Protocol和Depoint SubDAO,其中在WhaleMarkets的Point Market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圍繞著Point收益賬戶的交易,同時Michi Protocol更是拿到了ETH Denver黑客鬆的獎勵,這說明痛點的確成立並有比較大的市場潛力。總結一下,這些項目大致上分為兩種核心思路:
1.透過創建某個鏈上代理或說鏈上錢包,並且將這個鏈上代理NFT化,從而實現對這個帳戶所有收益權的鏈上封裝,透過購買某鏈上代理的所有權,用戶就可以獲得該帳戶所有的所有未來權益,而賣方也可以提前將自己的未來收益貼現,鎖定利潤,從而降低自己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如WhaleMarkets和Michi Protocol。然而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NFT這種載體的流動性較差,無法形成有效的二級市場,而且圍繞著NFT的金融創新並沒有很成功的案例,所以相對的網絡效應潛力也相對較低。
2.與第一個想法一樣,但透過對鏈下的Loyalty Point直接Token化,發行相應的鏈上ERC-20 Token直接對Loyalty Point進行數量映射,並且透過某些機制設計讓Token的價值和Loyalty Point的價值綁定,使得使用者獲得Token就等於獲得了對應Point未來兌現收益的能力。如Depoint SubDAO,相較於第一種思路,這種方式讓二級市場具有了更好的流動性,而且潛在的金融創新潛力也更強,但是如何解決Loyalty Point於Token的價值映射關係就更為關鍵,雖然大多數Web3項目的Pointomics激勵的關鍵用戶行為通常是鏈上行為,然而也不排除很多鏈下操作,例如關注X等,進入社區,這就給價值映射的覆蓋範圍帶來一定的挑戰。
綜上所述,我認為是時候Web3 Degens們是時候對這種剝削引起重視了,透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已經奪回了網路的所有權,避免了Web2寡頭們無情的監控與剝削,切莫丟掉Web3引以為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