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了一下海外社區關於「layer3」的激烈討論,感覺特別有趣:有人看到了數據重複被壓縮的鏈間套娃,有人則看到了ZK作為技術底層架構在多鏈應用間的原子通信能力,有人則看到了Eigenlayer的AVS質押+獎懲機制更廣的應用場景。該如何理解layer3的擴展意義呢?我來闡述下我的理解:
1.由於layer2和layer3理論上都要依賴主網結算,因此一個常見的假設是,layer3先把數據進行壓縮,再提交到layer2進行二次壓縮,相當於Rollup上再套Rollup,這種方式被詬病和質疑,因為一旦以類似架構去暢想layer4、layer5,這種方式就會被擠進死胡同,畢竟資料不可能一直被壓縮。
2.實際上,layer3和layer2的交互方式可能不一定要壓縮再壓縮。在Arbitrum、zkSync等多家layer2 Stack堆疊規劃的layer3策略中,layer3都被定義為specific應用鏈,會在共識機制、Gas Fee選擇、經濟模型等方面高度自治,問題就在這,自治不代表完全獨立,其底層架構大機率會被約束應用layer2搭建的基礎infra,例如,和layer2鏈共享Sequencer、Prover等關鍵組件。
這意味著,layer3的交易會被直接經由layer2的Sequencer打包提交給主網做最後狀態確認。 layer2比較承接的是layer3多鏈間的可交互操作性Function,所謂的「結算層」也只是資料打包的結算,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最終確定性結算。 layer3的交易也需要排隊在layer2上進行打包,把layer3應用鏈當成一個特殊的Sequencer管道就Make Sense了。
3.如果假定layer3都是鏈間套娃的形式那可擴展性自然有限,但這樣的實踐方式只是理論假設,若按照layer2和layer3共享Sequencer和Prover等關鍵組件,有很多方法可以讓layer3的多鏈橫向擴容,尤其是鏈間可交互操作性被提升後。
1.像zkSync創始人@gluk64所說那樣,基於ZK技術作為多鏈間的可交互操作基礎,由於ZK技術可以讓兩個Counterparty能夠在不透露具體信息的情況下驗證信息的真實性,當layer3向layer2 跨鏈資產時,可透過ZK橋直街實現鏈間的資產原子轉移,而根本無需疊加鏈間共識或其他處理。
ZK技術加持的橋接技術可以讓layer3的多鏈擴展提供基礎,因為不論多少layer3出現,都是透過ZK Proof直接和layer2之間實現“技術結算”,並不會影響layer2和主網之間的關係;
2.像Eigenlayer創始人@sreeramkannan闡述的那樣,讓Eigenlayer的AVS活躍節點來跨鏈協調不同多鏈間的共識,相當於讓同一批節點在多鏈間參與共識建設,這樣的話,只要賦予AVS一層獎勵和懲罰Slash機制,理論上就會降低節點自我作惡的可能性。當節點核准資產從layer3流入layer2時,若有作惡行為則會被Slash。
這類獎懲經濟機制也會被應用在多鏈環境下的可信問題,雖然無法達到ZK一樣百分百可信,但大致可塑造一個基於經濟模型構建的可信環境。
4.@VitalikButerin針對各位自帶立場的討論,也跳出來重申了自己的觀點,layer3不能被簡單是為layer2的堆疊和延伸,這樣並不能帶來有效擴展性。因為,layer3要依賴layer2做基礎設施,layer2都無法做到無止境擴展何況layer3。但在一些特定場景下,例如,隱私,layer3特定隱私應用鏈可以解決一部分交易對隱私的偏好。
總之,layer3是一個高度客製化功能且客製化擴展的可能性。在我看來,layer3的擴展應該給予應用場景需求做客製開發擴展,類似一鍵發鏈的開發範式在layer3應用多鏈方向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