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矽星人Pro
圖片來源:由無界AI生成
大模型的房間裡有隻大象,它有兩副面孔。它首先以高昂成本的樣貌出現:最新的史丹佛報告給了很直觀的數據,2017年時Transformer 訓練成本900 美元,2019 年RoBERTa Large 16萬美元,而2023 年GPT-4 和Gemini Ultra 的訓練成本估算分別為7,800 萬美元和1.91 億美元。以碳排放來換算,GPT-3 訓練期間排了502 T碳,約等於32個普通美國人一年的碳排放量。
這隻大象還有一個樣貌,就是底層技術的誇張進步速度。這是人類許久未見的科技革命。一個小參數模型今天能達到一年前百億參數模型的能力,Sora可以讓視訊一致性達到可用的程度,GPT4上了機器人的身,機器人過去多年解決不了的問題,解決了。想像力每天都被誘惑著。於是,更精確地描述這隻大象,就是實在太不合理的成本邏輯下依然無法錯過的科技機會。於是它困擾著每個人,但又隱身在源源不絕的fomo情緒之中,讓諸多狂奔者來不及討論或直接避而不談。這隻大像也站在過釘釘的房間裡。釘釘是國內對大模型反應最早的公司之一。而且它永遠先從改造自己開始。 2023 年4月釘釘就喊出要把自己所有產品都用大模型重塑一遍,然後用了100天就改造了自己17 條產品線。折騰自己還不夠,8月釘釘把AI PaaS開放,推出基於AI PaaS的「數位員工」和一大堆具體場景和行業的方案。然後在11月,經過50 多萬家企業邀請後,在自己這個國民級產品裡全面開放了AI能力。但你對AI擁抱的越快,大像也出現的更快。釘釘要全面擁抱AI,但要如何擁抱呢?當時一時間似乎人人都在做模型,釘釘也要搞一個呢?只是加一些AI功能到app上就夠了麼?給生態提供的AI到底是什麼呢?這些具體的策略和策略執行的方式比all in的大方向更難,而且它們最終都引向了這個兩幅面孔的大象——巨大成本,和巨大機會,釘釘究竟怎麼搞。決定面對這隻大象,就一定帶來內部爭論。釘釘也如此,在這段期間我們有機會和釘釘總裁不窮在幾個關鍵節點都做過交易所,而你也能發現這個團隊的焦慮。產品的樣子,AI加入的方式,以及生態建構的方法,都是爭論的對象。例如在Copilot和Agent的不同思維上,不窮分享過內部激烈的鬥爭。 「我們最初也沒有可以參考的劇本,一年多前嘗試用ChatGPT的方式接入,包括類Copilot的做法,當時我們的想法都差不多,就是在產品上加AI能力。但到了6,7月,內部開始討論Copilot是不是真的適合,經過了激烈爭論後,我們的路線定在AI Agent。這些不同的爭論最終可以快速達成共識,其實背後有一個最根本的判斷:這是一次根本性的技術創新,釘釘沒有不跟的理由,不得不上。這種「危機感」催促著團隊在選好路線後的執行動作也十分之快。因為誰也等不起。 2024年1月,釘釘7.5 快速推出AI 助理,認定AI Agent是最佳AI應用入口,而釘釘要成為高頻和開放的AI智慧助理平台。所以這就是釘釘面對這隻大象的答案:仔細去拆解,訓練階段其實才是大模型研發成本的大頭(那些所謂的萬億參數萬卡集群都是指向訓練),而推理階段成本較低(你所有對AI的直接使用都是在讓大模型進行推理),但推理到底用在了什麼地方,卻是真正能否讓這個高昂的成本「值回票價」的關鍵。於是不碰模型本身的釘釘,要做的就是中心化力量在推理側,AI Agent要做的就是把有限且高昂的算力用在推理的刀刃上。換句更直白的話,不把天價算力用到產業需求的AI,都是耍流氓。怎麼用到產業需求上?把半條命豁出去,不只改造自己,也把半條命交給生態。這就是釘釘的AI Agent路線。釘釘的AI Agent要給每個產業真正理解需求的人使用。於是,你看到公安產業用它開發出了服務助手,能解答人們很複雜具體的辦事問題,並輸出客製化方案。設計產業把規劃,線稿和行銷一口氣透過一個智慧助理來打通。釘釘最新的數據還是很驚人的,據他們透露,釘釘AI已經搞出來了230 萬家企業用戶,3 月使用釘釘AI 的月活企業數超過170 萬家。在這個階段,這放在全球也是很可觀的滲透率。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像也是只關註一夜變天的AI新聞愛好者們不會在意的,就是釘釘是一個跟OpenAI等公司前期思路出奇同頻的公司。微軟基於OpenAI的技術推出Copilot的同期,釘釘也在改造自己的產品並且上線Copilot功能,之後內部討論後認為Agent路線更符合趨勢,有了最早的Agent平台。但很快釘釘又和OpenAI走出了不一樣的路,GPT Store脫胎於ChatGPT——一個展示模型能力的對話框,而釘釘的Agent平台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釘釘這個聚滿各種行業需求和細分場景的「市場」裡。一個極度仰賴用戶自己發掘需求的能力,等著他們來這找答案;另一個則是需求本就都堆在這裡,而且場景簡直不要太多。更有趣的是,OpenAI最近的許多資訊顯示,它也開始像釘釘這樣,更重視從客戶企業本身的場景去提供自己的能力。一個是全球大模型的旗幟,一個是中國的應用公司,為啥這兩個公司能想一塊去?一個是因為技術領先,另一個是因為真的夠“土”,但最終要改變世界兩者缺一不可。於是,殊途同歸了。而沿著這個思路往下,AI Agent要變成能動員產業裡更多人參與的事,才有意義。釘釘的做法是,建造一個真正的Agent市場——4月18日,釘釘正式發布了這個AI Agent市場,繼續豁出半條命:把應用,數據和工程化,比如工作流程、智慧RPA與AI 的結合等,都交了出來,提高複雜任務執行和準確性。而這個AI Agent市場發布距釘釘喊出要全面改造自己,整整過去一年。現在看來這一年裡這家公司一直在避免一件事,就是被大模型的噱頭給吸引到一種空中樓閣中去。所有動作在經歷爭論之後,最終都是從自己手頭出發,比如對自己大刀闊斧地改造,其實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些長期的產品問題,比如釘釘的文檔和會議等,因為AI功能的加入和LUI等對介面的簡潔化改造,而提升了口碑,文檔產品月活超過了千萬;而對於生態,則更是一如既往像釘釘最初發家時一樣,從服務這些最接地氣的客戶的最真實的需求出發,務實的尋找最能帶來現實回報的路線。並不意外的是,今天的OpenAI也在這麼做。 GPT Store因為缺乏實際價值情境而遇挫的同時,OpenAI開始全面的向企業級轉向。最近它動作頻繁,包括其COO前往好萊塢推銷Sora的新聞密集傳出。而據一些熟悉歐美影視產業的人士最近跟我們透露,OpenAI和好萊塢接觸的方式很明確,它自己沒有外界天天喊著「顛覆一切」的姿態,反而希望它可以進入這個行業一些非常細緻的pipeline環節就行,而不是重塑整個pipeline。這背後最大的不同,是「科技上帝視角」和深入產業需求的不同。釘釘這百萬級的企業用戶,全是憑著自己的簡單需求來把大模型用起來的。這些產業不會輕易相信一個全知全能模型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會立刻發現新技術能大幅改善的經營環節。最後還想提一下這次發布裡兩個很有趣的細節:一個是,在這次Agent市場的設計中,其實釘釘並沒有走全量推薦的路線,而是延續SaaS 生態時“上架-審核”的方式,控製品質和控制數量。另一個是不窮最近又忍不住對未來做了一個判斷:他說了一句讓每個中國to B從業者聽了都可能心頭一顫的話,「SaaS賺不到的錢,Agent賺回來。 「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充分體現了釘釘的風格:在技術機會期用all in的方式抓機會,在一年摸索改造後,沿著確定的路線開始穩定下來並繼續對未來保持警惕和野心——又土又先進。而在搞AI這事上,這種風格還蠻有用的,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