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旁氏三盤理論看MEME幣崛起

作者:CaptainZ 來源:X,@hiCaptainZ

三盤理論是加密韋陀(@thecryptoskanda)提出的一個關於旁氏的認知模型,本文基於此理論來探索三次多頭的原因:MEME幣是互助盤,DeFi是分紅盤,ICO是分割盤。

什麼是三盤理論

加密韋陀認為,Crypto最大價值之一是首次實現龐氏民主化與可交易化。

人人都能發,還能交易盤子。拋開外部因素,Crypto每輪牛市都由龐氏的根本創新驅動研究龐氏,你就能根據龐氏創新所需第一性,在市場中找到大趨勢級別alpha。

龐氏雖然眼花撩亂,但是歸根結底只有三種模型: 分紅盤、互助盤、分割盤。一切龐氏,都是這三種模型的組合。基於這個邏輯的分析方法,他稱之為《三盤模型》。三盤可以單獨出現也可組合,每種都有其優缺點,對應對應的起盤、操盤和崩盤邏輯。

– 分紅盤:一次投入一整筆資金,隨時間線性分紅獲得收益

– 互助盤:A給B打錢,B給C打,C給A打從而形成流水錯配,按筆結算收益

– 分割盤: 將一個資產標的不斷拆分成新的標的。透過新低價標的吸引增量資金。收益透過標的增值實現

在邏輯設計上, 三盤特點如下:

MEME是互助盤

傳統互助盤的核心在於資金的流水錯配。這種模式通常涉及多個參與者依序互相轉賬,形成一個資金循環。一般來說某個用戶,他收到下家轉來的錢要高於他給上家的錢要多,如此賺取比他們原始投入更多的錢。專案方一般透過每筆轉帳的抽水來賺取回報。

這種旁氏模型在三個模型中是最為去中心化的一種模式,因為規則一旦制定好,後面是無需」管理方「介入的,因為抽水本質上就是抽稅。

傳統互助盤是一種空間尺度上的資金錯配,所以它不需要形成資金池,大部分也不能自由進出款項,但必然要承諾高額收益。那為什麼說MEME幣是互助盤呢?

我們一般認為MEME幣有兩個最重要的屬性:

公平發射:人人皆可參與(人人皆可互助)

全流通:不需要專案方預留

所謂的「文化屬性」和「總量特別大」並不是必要的。

MEME幣其實是一種時間尺度上的資金錯配。我們假設在某個牛市語境下,某個MEME幣一直強勢上漲,那麼其實是,今天高價買幣的打錢給昨天買幣的,昨天買幣的打錢給前天最低價買幣的。而因為時間本身的唯一性,又形成了「被動鎖倉」(人不可能永遠跨入同一條河流)。所以我們就有了下圖的對比:

DeFi

DeFi是分紅盤

DeFi是上一輪牛市的核心敘事(2020年),在技術上就是把金融規則寫入智能合約(區塊鏈技術和某一領域結合的一種方式),從代幣經濟學來說,是以流動性挖礦的方式來分發協議代幣:把錢存進協議以獲得token。

例如金融領域最重要的兩個面向是交易和借貸,那就有了Uniswap和Compound。在Uniswap裡面,用戶把代幣A和代幣B組成交易將LP存入資金池以獲得收益。在Compound裡面,用戶需要把可以藉貸的代幣存入資金池來獲得收益。收益大部分是協議代幣,少量是真金白銀(穩定幣)。

DeFi是典型的分紅盤,因為分紅盤的基本邏輯就是“一次性投入一整筆資金,隨時間線性分紅獲得收益”,是不是和上面的做法一模一樣?我們同樣有下圖的對比:

DeFi

ICO是拆分盤

ICO是上上輪牛市的核心敘事(2017年),其大概玩法是,任意領域的一個想法寫成白皮書,然後進行融資發代幣,以致於大部分人們都誤以為,區塊鏈唯一的應用場景就是「發幣」(區塊鏈技術和某一領域結合的另一種方式)。所以在那個週期,出現了很多奇怪的代幣,比如什麼“做環保發個幣”,“做電腦發個幣”,“做慈善發個幣”,等等。

我們知道,拆分盤是將一個資產標的不斷拆分成新的標的。透過新低價標的吸引增量資金。收益透過標的增值實現,這不正是ICO的表現嗎?如果我們把當時加密貨幣這個賽道看做一個資金盤的話,各種ICO的出現正是把加密貨幣這個資產標的,不斷透過「新的故事」來拆分成新的投資標的(新的ICO代幣),以此來吸引增量資金。於是我們仍舊有了對比圖:

DeFi

幣圈即盤圈

如果我們忽略具體的技術演化,僅從代幣經濟學角度來說,似乎過去的十年,確實代表了旁氏模式的演化,甚至我們也可以把比特幣挖礦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分紅盤(質押礦機產生BTC收益)。

那是不是演化的順序是:分紅盤(BTC挖礦)– 拆分盤(ICO)– 分紅盤(DeFi)– 互助盤(MEME)?同時專案也變得越來越去中心化。

另外一方面,如果把MEME當做一個賽道來看的話,越來越多的MEME幣出現,其實也是拆分盤的體現,那麼可以認為MEME就是(互助盤+拆分盤)的合體。

互助盤,也許是本輪牛市「互不接盤」的真實答案(Restaking是分紅盤,DePin是分紅盤,Layer2是分盤,顯然散戶這輪牛市只想玩互助盤)。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