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當下的連鎖敘事及其未來發展

作者:cryptoHowe.eth,Web3Caff 研究員來源:X,@weihaoming

現階段的鏈結敘事或者說是Mass adoption 的敘事,我們能發現它們都在做這樣的一件事—— 像洋蔥一樣一層包一層地把各種複雜的底層操作包裝成用戶簡單易用的東西。

從鏈的敘事來看,我們能發現其發展歷程有以下幾個階段:

1)Layer1:最初的Layer1 競爭中大家都在性能、交易吞吐​​量、可組合性等不同基建方向上做優化和改進,這也使得在Ethereum 之後衍生出了像Solana、Polkadot、Cosmos 等Layer1。

使用體驗以及鏈自身的效能提升,能夠吸引使用者進行各種互動(Mass adoption:讓更多使用者進入)

2)Layer2:在受到這一系列的其他Layer1 的競爭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作為龍頭的Ethereum 也開始探索其擴容方案路線,在這之後便出現了大家耳熟能詳的Arbitrum、Optimism、Polygon 等Layer2 公鍊。

降本增效,讓使用者不需再為gas 所痛心,提高鏈上活躍度(Mass adoption:維持足夠的使用者活躍度)

3)鏈抽象:在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發展之後,我們會發現這些不同的鏈之間相互的重合點並不多,例如我在Polygon 上的一些資產無法在Arbitrum、Ethereum 等其他鏈上使用。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做到一種資產跨越不同鏈使用,由此像ZetaChain、Particle Network、 AA 錢包等項目應運而生。

一幣多用,減少繁瑣的互動步驟,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在不同鏈上進行各種操作或管理各種資產(Mass adoption:降低互動操作的成本和門檻)

4)鏈聚合:前面三個階段的發展主要是針對用戶,而鏈聚合的發展我個人認為是更偏向於專案方和開發者,因為當下的各種VM 相互之間採用的技術並不相同,故而很難相互兼容。這使得想要做多鏈產品的專案方和開發者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用不同的程式語言使用產品。

那麼近期出現的Movement labs、Lumio 等專案就是為了實現一次部署多方可用的效果,這使得專案方和開發者可以更專注於產品的研究和優化打磨上(Mass adoption:降低開發難度和成本,加速生態項目的發展)

區塊鏈

那麼這個發展流程其實很常見,像是傳統的Java 開發中,從1991 年發展至今,經歷了Java、Java EE、SSM、SpringBoot、SpringCloud 等階段(別問我為什麼知道,一入Java 深似海)

它們所做的事情也是將原先晦澀難懂的底層程式碼封裝成各種各樣的接口,這使得開發者可以在不需要深入了解底層內容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使用這些API 接口來快速上手。這極大的降低了各種開發門檻,減少了各種枯燥繁瑣的重複流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Mass adoption」的目標。

但同樣地,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Mass adoption 的方式是一種雙刃劍,它使得用戶可以用盡可能少的操作步驟來完成一系列的複雜交互,讓開發者可以快速開發出Dapp。

但同樣地,會讓大家形成一種如慢性毒藥般的依賴性,「用進廢退」這個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Crypto 世界是一個黑暗森林,大家需要保持足夠的敬畏感,該學的知識依然得學,該嘗試的東西依然得嘗試,不能貪圖一時的方便而捨棄真正的內在核心。

此外,對於鏈生態來說,降低開發門檻自然是件好事,這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許多的生態計畫。但對於Mass adoption 來說,真正的核心是專案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好比上一輪週期的DeFi Summer,真正吸引用戶和推動生態的是諸如Uniswap、Compound、AAVE 等專案的出現。

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地認識到當下的鏈敘事及其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