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作者:Vitalik Buterin

編譯:吳說區塊鏈貓弟

最近,我讀完了(或聽完了)兩本主要記錄2010 年代偉大的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歷史書,這兩本書分別代表了兩種對立的觀點:

●Jonathan Bier 的《The Blocksize War》,從支持小區塊的視角講述了這個故事

●Roger Ver 和Steve Patterson 的《Hijacking Bitcoin》,從支持大區塊的視角講述了這個故事

閱讀這兩本記錄我親身經歷並在某種程度上參與過的事件的歷史書,真是令人著迷。雖然我對發生的大多數事件以及雙方對衝突本質的敘述都很了解,但還是有一些我不知道或完全忘記的有趣細節,並且用新的眼光看待這些情況也很有趣。當時,我是一個「支持大區塊」的人,不過我是務實的中等區塊派,反對極端的成長或絕對化的聲明,即手續費永遠不應顯著上升。那麼我現在是否仍然支持當時的觀點呢?我期待看到並找出答案。

在Jonathan Bier 的敘述中,小區塊派如何看待區塊大小戰爭?

區塊大小戰爭的最初辯論圍繞著一個簡單的問題:比特幣是否應該透過硬分叉將區塊大小限制從當時的1 MB 提高到更高的價值,以允許比特幣處理更多的交易,從而降低費用,但代價是使區塊鏈網路的節點運行和驗證變得更難且更昂貴?

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如果区块大小大得多],你需要一個大型資料中心來運行節點,而且你將無法匿名運行。 」——這是Peter Todd 贊助的一段影片中提出的關鍵論點,倡導保持區塊大小較小。

Bier 的書給我的印像是,儘管小區塊派確實關心這個具體的問題,傾向於保守地只增加一點區塊大小以確保運行節點仍然容易,但他們更關心的是協議級別問題如何決定這一更高層次的問題。在他們看來,協議的變更(特別是「硬分叉」)應該非常罕見,並且需要協議用戶的高度共識。

比特幣並不試圖與支付處理器競爭——這些已經有很多了。相反,比特幣試圖成為一種更獨特和特別的東西:一種完全新型的貨幣,不受中央組織和中央銀行的控制。如果比特幣開始擁有一個高度活躍的治理結構(這對於處理區塊大小參數的爭議性調整是必要的),或者變得容易受到礦工、交易所或其他大公司的協調操控,它將永遠失去這種寶貴的獨特優勢。

在Bier 的敘述中,大區塊派引起小區塊派的最大不適,正是因為他們經常試圖讓相對少數的大玩家聚集在一起,以合法化並推動他們偏好的變更——這與小區塊派關於如何進行治理的觀點完全背道而馳。

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紐約協議》由各大比特幣交易所、支付處理商、礦工和其他公司於2017 年簽署。小區塊者認為這是一個關鍵例子,試圖將比特幣從用戶統治轉變為企業集團統治。

在Roger Ver 的敘述中,大區塊派如何看待區塊大小戰爭?

大區塊派通常專注於一個關鍵的具體問題:比特幣究竟應該是什麼?它應該是價值儲存——數位黃金,還是支付手段——數位現金?對他們來說,從一開始就很清楚,原始願景以及所有大區塊派認同的願景是數位現金。白皮書中甚至明確提到這一點!

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大區塊派也經常引用中本聰的另外兩件作品:

1. 白皮書中的簡化支付驗證部分,這部分討論了當區塊變得非常大時,個體用戶可以使用Merkle 證明來驗證他們的支付是否被包含在內,而不需要驗證整個鏈。

2. Bitcointalk 上的一段話,倡導透過硬分叉逐步增加區塊大小:

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對他們來說,從關注數位現金到數位黃金的轉變是一種轉向,這種轉變是由一個小而緊密聯繫的核心開發者小組同意的,然後他們認為,由於他們內部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得出了結論,他們有權將他們的觀點強加於整個專案。

小區塊派確實提出了比特幣可以同時作為現金和黃金的解決方案——即,比特幣成為專注於作為黃金的“第一層”,而建立在比特幣之上的“第二層”協議,如閃電網絡,提供無需使用區塊鏈進行每筆交易的廉價支付。然而,這些解決方案在實踐中非常不足,Ver 用了好幾章深入批評它們。例如,即使每個人都切換到閃電網絡,最終仍需要增加區塊大小以容納數億用戶。此外,在閃電網路中免信任地接收幣需要有一​​個線上節點,為了確保你的幣不被盜,需要每週檢查一次鏈。這些複雜性,Ver 認為,將不可避免地推動用戶以中心化的方式與閃電網路互動。

他們觀點的關鍵差異是什麼?

Ver 對具體辯論的描述與小區塊派一致:雙方都同意小區塊派更重視運行節點的容易性,而大區塊派更重視低廉的交易費用。他們都承認,信念上的合理差異是導致辯論的關鍵因素。

但Bier 和Ver 對大多數更深層問題的描述卻截然不同。對Bier 來說,小區塊派代表用戶,反對一小部分但強大的礦工和交易所集團試圖為了自身利益控制區塊鏈網路。小區塊透過確保普通用戶可以運行節點和驗證區塊鏈網絡,使比特幣保持去中心化。對Ver 來說,大區塊派代表用戶,反對一小部分自封的高階神職人員和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即Blockstream),這些公司從小區塊路線圖所必需的第二層解決方案中獲利。大區塊透過確保用戶能夠繼續負擔鏈上交易費用,而無需依賴中心化的第二層基礎設施,使比特幣保持去中心化。

我看到雙方在「辯論條款上的一致」最接近的地方是Bier 的書承認許多大區塊派是出於好意,甚至承認他們對支持小區塊的論壇版主屏蔽反對意見的合理不滿,但頻繁批評大區塊派無能,而Ver 的書更傾向於將惡意意圖甚至陰謀論歸因於小區塊派,但很少批評他們的能力。這反映了一個我在許多場合聽到的常見政治比喻,即「右派認為左派天真,左派認為右派邪惡」。

我如何看待區塊大小戰爭?我現在如何看待它?

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Room 77,柏林一家曾接受比特幣支付的餐廳,是比特幣區的中心,這裡有大量餐廳接受比特幣。不幸的是,比特幣支付的夢想在十年後半段逐漸消退,我認為不斷上漲的手續費是一個關鍵原因。

在親身經歷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時,我通常站在大區塊派一邊。我對大區塊派的支持集中在幾個關鍵點:

  • 比特幣的一個關鍵初衷是數位現金,高昂的手續費可能會扼殺這個用例。雖然第二層協議理論上可以提供更低的手續費,但整個概念尚未經過充分測試,小區塊派在對閃電網路的實際效果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堅持小區塊路線圖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如今,對閃電網路的實際使用經驗使得悲觀的觀點更加普遍。
  • 我對小區塊派的「元層次(meta-level)」說法並不信服。小區塊派經常聲稱“比特幣應該由用戶控制”,並且“用戶不支援大區塊”,但他們從未願意明確定義“用戶”是誰或如何衡量用戶的意願。大區塊派隱含地提出了至少三種不同的用戶計算方式:算力、知名公司的公開聲明和社交媒體討論,而小區塊派對每一種方式都予以否定。大區塊派並不是因為喜歡「集團」而組織了紐約協議,而是因為小區塊派堅持任何有爭議的變更都需要「用戶」之間的共識,簽署主要利益相關方的聲明是大區塊派認為唯一實際可行的方法。
  • 隔離見證是小區塊派採用的略微增加區塊大小的提議,相對於簡單的硬分叉增加區塊大小,它顯得不必要地複雜。小區塊派最終形成了「軟分叉好,硬分叉壞」的信條(我對此強烈反對),並設計了他們的區塊大小增加方案以適應這一規則,儘管Bier 承認這帶來了嚴重的複雜性,以至於許多大區塊派無法理解該提議。我覺得小區塊派不僅僅是“謹慎”,他們是在不同類型的謹慎之間進行任意選擇,選擇了一種(沒有硬分叉)而犧牲了另一種(保持代碼和規範的簡潔明了) ,因為這符合他們的議程。最終,大區塊派也放棄了“簡潔明了”,轉向瞭如Bitcoin Unlimited 的自適應區塊大小增加的想法,Bier(理所當然地)對此進行了嚴厲批評。
  • 小區塊派確實在進行非常不酷的社交媒體審查以強加他們的觀點,最終導致Theymos 那句臭名昭著的話:「如果90% 的/r/Bitcoin 用戶認為這些政策是不能容忍的,那麼我希望這90% 的/r/Bitcoin 使用者離開。

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即使是相對溫和的支援大區塊的貼文也經常被刪除。自訂CSS 被用來使這些刪除的貼文不可見。

Ver 的書重點關注第一點和第四點,以及第三點的一部分,同時也提出了一些與財務動機有關的不當行為的理論——即小區塊派成立了一家名為Blockstream 的公司,該公司將在比特幣之上建立第二層協議,並同時倡導比特幣第一層應保持受限的理念,使這些商業的第二層網路成為必要。 Ver 並不太關注比特幣應該如何治理的哲學,因為對他來說,「比特幣由礦工治理」這一答案令人滿意。這一點我既不同意小區塊派也不同意大區塊派,我認為:模糊的“我們拒絕實際定義的用戶共識”和極端的“礦工應該控制一切,因為他們有一致的激勵”,這兩者都不合理。

同時,我記得對大區塊派在一些關鍵點上的極度失望,這些觀點在Bier 的書中也有共鳴。最糟糕的一點(無論是我還是Bier 都認為)是大區塊派從未願意同意任何現實的區塊大小限制原則。一個常見的觀點是「區塊大小由市場決定」——這意味著礦工應該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區塊大小,其他礦工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這些區塊。我對此強烈反對,並指出這種機制是對「市場」概念的極端扭曲。最終,當大區塊派分裂成自己的獨立鏈(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時,他們最終放棄了這種觀點,並設定了32 MB 的區塊大小限制。

當時,我實際上確實有一個原則性的方法來決定區塊大小限制。引用我2018 年的一篇文章:

「比特幣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讀取區塊鏈的成本的可預測性,同時以最低可能的可預測性來承擔寫入區塊鏈的成本,其結果是在前一個指標上表現非常好,而在後一個指標上表現災難性。

我後來在2022 年的一條推文中重複了這個觀點。本質上,這個哲學是:我們應該在增加寫入鏈的成本(即交易費用)和讀取鏈的成本(即節點的軟體要求)之間取得平衡。理想情況下,如果使用區塊鏈的需求增加100 倍,我們應該將痛苦分攤一半,讓區塊大小增加10 倍,費用增加10 倍(交易費用的需求彈性接近1,因此在實踐中這基本上是可行的)。

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以太坊實際上確實採取了中等區塊的方法:自2015 年啟動以來,鏈的容量大約增加了5.3 倍(如果包括calldata 重新定價和blob,可能是7 倍),同時費用從幾乎沒有增加到一個顯著但不太高的水平。

然而,這種折衷導向(或“凹性”)的方法從未被任何一派接受;對一方來說可能感覺過於“中央計劃”,對另一方來說則過於“含糊”。我覺得這裡大區塊派的過錯比小區塊派更大;小區塊派在一開始是願意適度增加區塊大小的(例如Adam Back 的2/4/8 計劃),而是大區塊派不願妥協,迅速從倡導單次增加到特定較大數值,轉向一種總體哲學,即幾乎任何對區塊大小的非平凡限制都是不合法的。

大區塊派也開始主張礦工應該掌控比特幣——Bier 有效地批評了這一哲學,指出如果礦工試圖修改協議規則做其他事情而不是增加區塊大小,例如給自己更多獎勵,他們可能會很快放棄自己的觀點。

Bier 書中對大區塊派的主要批評之一是他們一再表現出的無能。 Bitcoin Classic 程式碼寫得不好,Bitcoin Unlimited 複雜得不必要,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沒有包含擦除保護,並且似乎不理解這一選擇極大地削弱了他們成功的機會(!!),而且他們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他們大聲疾呼需要多個比特幣軟體的實現——這一原則我同意,以太坊也採用了這一原則——但他們的「可選客戶端」實際上只是比特幣核心的分支,改變了幾行代碼以實現區塊大小的增加。在Bier 的敘述中,他們在程式碼和經濟學上的反覆失誤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越來越多的支持者離開。主要的大區塊派支持者相信Craig Wright 虛假地聲稱自己是中本聰,這進一步使他們失去了信譽。

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Craig Wright,一個冒充中本聰的騙子。他經常使用法律威脅來撤下批評,這就是為什麼MyFork 是Cult of Craig 儲存庫中最大的線上副本,該儲存庫記錄了他是騙子的證據。不幸的是,許多大區塊派上了Craig 的當,因為Craig 迎合了大區塊派的主張,並說了大區塊派想聽的話。

總的來說,透過閱讀這兩本書,我發現自己在宏觀問題上更常同意Ver 的觀點,但在具體細節上更常同意Bier 的觀點。在我看來,大區塊派在中心問題上是對的,即區塊需要更大,最好透過中本聰描述的簡單乾淨的硬分叉來實現,但小區塊派在技術上犯的令人尷尬的錯誤更少,而且他們的立場導致荒謬結果的情況也較少。

區塊大小之爭是一場單方面的能力陷阱

透過閱讀這兩本書,我得到的整體印像是一種政治悲劇,這種悲劇我覺得在各種情境中屢見不鮮,包括加密貨幣、公司和國家政治:

一方壟斷了所有的有能力的人,但利用其權力推動狹隘和有偏見的觀點;另一方正確地認識到問題所在,但卻沉浸在反對的焦點中,未能培養出執行其自身計劃的技術能力。

在許多這樣的情況下,第一類人被批評為專制,但當你問其(通常很多)支持者為什麼支持它時,他們的回答是另一方只會抱怨;如果他們真的掌權幾天內就會完全失敗。

在某種程度上,這不是反對派的錯:沒有平台來執行和累積經驗,很難變得擅長執行。但在區塊大小辯論中特別明顯的是,大區塊派似乎根本沒有意識到需要在執行上具備能力——他們以為僅憑在區塊大小問題上的正確性就可以獲勝。大區塊派最終為他們專注於反對而不是建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使他們分叉成自己的鏈(比特幣現金),他們又在短時間內分裂了兩次,直到社區最終穩定下來。

我將這個問題稱為單方面的能力陷阱。這似乎是任何試圖建立一個他們希望是民主或多元化的政治實體、計畫或社區的人所面臨的根本問題。聰明的人想和其他聰明的人一起工作。如果兩個不同的群體大致勢均力敵,人們會傾向於選擇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一方,這種平衡可以是穩定的。但如果這種傾向太過一邊倒,它就會進入一個不同的平衡狀態,似乎很難再恢復。在某種程度上,反對派透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有意識地培養能力可以減輕單方面的能力陷阱。通常,反對運動甚至沒有達到這一步。但有時僅僅意識到問題是不夠的。如果有更強大、更深入的方法來預防和擺脫單邊能力陷阱,我們將受益匪淺。

少點衝突,多點技術

在閱讀這兩本書時,一個令人難以忽視的缺失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加突出:在這兩本書中,「ZK-SNARK」這個詞完全沒有出現。對此幾乎沒有什麼藉口:即使到2010 年代中期,ZK-SNARKs 及其在可擴展性(和隱私性)方面的潛力已廣為人知。 Zcash 於2016 年10 月推出。 Gregory Maxwell 在2013 年略微探討了ZK-SNARKs 的可擴展性影響,但它們似乎完全沒有被納入比特幣未來路線圖的討論中。

緩和政治緊張局勢的最終方法不是妥協,而是新技術:發現全新的新方法,可以同時為雙方帶來更多他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在以太坊中看到了幾次這樣的例子。幾個浮現在腦海的例子是:

  • Justin Drake 推動採用BLS 聚合,使以太坊的權益證明可以處理更多的驗證者,從而將最小質押餘額從1500 降到32,幾乎沒有什麼缺點。最近,簽名合併工作的進展有望進一步推動這一點。
  • EIP-7702 以一種與智慧合約錢包顯著更相容的方式實現了ERC-3074 的目標,從而幫助緩和了長期存在的爭議。
  • 多維Gas,從其在blob 上的實現開始,已經幫助增加了以太坊容納rollup 數據的能力,而不會增加最壞情況下的區塊大小,從而將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當一個生態系統停止擁抱新技術時,它不可避免地會停滯,同時變得更加爭執:關於「我多得到10 個蘋果」和「你多得到10 個蘋果」的政治辯論本質上比關於「我放棄10 個蘋果」和「你放棄10 個蘋果」的辯論造成的爭執要少得多。損失比收益帶來的痛苦更大,人們更願意打破他們共同的政治規則來避免損失。這就是為什麼我對去成長和「我們不能用技術解決社會問題」的觀點感到非常不安的一個關鍵原因:有相當充分的理由相信,爭奪誰獲得更多,而不是爭奪誰損失更少,確實對社會和諧更有利。

Vitalik新文: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在經濟理論中,這兩個囚徒困境沒有區別:右邊的遊戲可以被視為左邊的遊戲加上一個獨立的(無關的)步驟,在這個步驟中,無論玩家如何行動,他們都會失去四分。但在人的心理學中,這兩個遊戲可能非常不同。

比特幣未來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比特幣能否成為一個技術前瞻的生態系統。 Inscriptions 和後來BitVM 的發展為第二層創造了新的可能性,改善了Lightning 所能做的事情。希望Udi Wertheimer 的理論是正確的,即ETH 獲得ETF 意味著Saylor 主義的終結,並重新認識到比特幣需要在技術上改進。

我為什麼要關心這個問題?

我關心分析比特幣的成功與失敗,並不是為了貶低比特幣而提升以太坊。事實上,作為一個喜歡理解社會和政治問題的人,我認為比特幣的一個特點是它在社會學上足夠複雜,可以產生如此豐富和有趣的內部辯論和分裂,以至於可以寫兩整本書來討論它們。相反,我關心分析這些問題,因為以太坊和其他我關心的數位(甚至實體)社群可以從理解發生了什麼、哪些方面做得好以及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中學到很多東西。

以太坊對客戶端多樣性的關注源於觀察比特幣僅有一個客戶端團隊導致的失敗。其第二層解決方案的版本源自於理解比特幣的限制如何導致在其上建構具有何種信任屬性的第二層的限制。更廣泛地說,以太坊明確地嘗試培養多元化生態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單方面的能力陷阱。

另一個浮現在腦海的例子是網路國家運動。網路國家是一種新的數位分離策略,允許擁有相同價值觀的社區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主流社會的束縛,建構他們對文化和技術未來的願景。但比特幣現金(分叉後)的經驗表明,透過分叉解決問題的運動有一個常見的失敗模式:它們可能會一再分裂,永遠無法真正合作。比特幣現金的經驗帶來的教訓遠遠超出了比特幣現金本身。就像反叛的加密貨幣一樣,反叛網路國家需要學習如何實際執行和建設,而不僅僅是開派對、分享氛圍和在推特上比較現代野蠻主義與16 世紀歐洲建築的迷因。 Zuzalu 在某種程度上是我自己嘗試推動這種變化的一部分。

我推薦閱讀Bier 的《The Blocksize War》和Patterson 和Ver 的《Hijacking Bitcoin》,以理解比特幣歷史上的一個決定性時刻。特別是,我建議以一種不僅僅關注比特幣的心態來閱讀這兩本書——相反,這是“數位國家”的第一次真正高風險內戰,這些經驗為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將要建設的其他數位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教訓。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