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深潮TechFlow
6月6日,英偉達股價上漲5.2%,市值超過3 兆美元,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值的公司。
從1999 年上市時的0.41 美元到如今1224.40 美元,24 年間英偉達創造了近3000 倍回報。
英偉達,最讓人羨慕的地方莫過於“不受週期限制”,一直作為底層基建,持續“收稅”,無論你做什麼,都離不開它。
身為GPU的創造者,英偉達抓住了「PC 浪潮」的機遇,伴隨著遊戲市場的爆發,走進了千家萬戶;
接著,遊戲業務疲軟之際,加密牛市到來,英偉達顯卡被廣泛用於以太坊等加密貨幣“挖礦”,悶聲發財;
隨後,智慧汽車產業崛起,它的車載晶片業務也迅速發展;最後,ChatGPT 橫空出世,英偉達搖身一變,成為AI軍火商…
但回顧英偉達的成長史,其也曾一次次在失敗破產邊緣徘徊,老黃(黃仁勳)曾如此吶喊:我渴望活下去的意志,超過幾乎所有人想要殺死我的意志。
英偉達,GPU締造者
顯示卡(GPU)的誕生要從20 世紀90 年代說起。
當時,矽谷的一些人提出了一個想法:可以透過專門處理聲音的音效卡和處理網路的網路卡等功能特定的晶片,來減輕中央處理器(CPU)的工作負擔。同樣的道理,製造一塊專門負責電腦影像輸出的晶片,也就是顯示卡(Graphic Card),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例如,索尼在1994 年底推出的遊戲機PlayStation,就使用了顯示卡來處理影像。
然而,當時顯示卡的技術路徑有許多選擇。英偉達找到的突破點是透過平行運算來實現3D 圖形加速,特別是在遊戲領域中進行應用。所謂並行運算,即將一個複雜的任務拆分成多個小任務,然後同時處理它們,提高運算效率。
1999 年,英偉達推出了一款名為GeForce 的顯示卡。這款顯示卡專為遊戲設計,主打“並行計算”,能夠顯著提升3D圖形處理能力,從而提供更流暢、更逼真的遊戲體驗。
GeForce 的成功,使英偉達迅速崛起,成為顯示卡領域的領導者。
當時,並不僅僅只有英偉達在研究圖形處理單元,但英偉達成功地將自己與「GPU 發明者」這個標籤深度綁定。
英偉達當時的行銷負責人Dan Vivoli 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的概念來推廣自家的晶片,他認為,英偉達主要一再強調自己是GPU 發明者就能成為產業領導者。
後來的確如此,英偉達成為了GPU的代名詞,英偉達依靠行銷GPU ,為自己開闢了一條新路。
英偉達,加密牛市受益者
英偉達市值,從2016 年的140 億美元漲到了2018 年高點的1,750 億美元,兩年超過10 倍的漲幅背後或許離不開加密貨幣挖礦熱潮。
2017 年,加密貨幣迎來大牛市,吸引了大量礦工搶奪GPU,GPU 變成了印鈔機,全球顯示卡銷量急劇增加,價格也水漲船高。
以礦工使用的英偉達GTX 1060 型號顯示卡為例,2017 年5 月之前的拿貨價約為1,650 元一張,2017 年6 月後就漲到了2,900 元左右。
英偉達成為了加密貨幣大牛市背後的大贏家,天降財富。
受惠於加密挖礦潮,英偉達的2018 財年全年營收創下了97 億美元的新高。黃仁勳對外表示,「我們的GPU 支持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分散式超級運算,這就是它在加密貨幣領域大受歡迎的原因」。此外,英偉達也推出了專門為挖礦訂製的GTX 1060 3GB 以及P106、P104 專業礦卡。
2020 年,經過前2 年熊市,加密市場再次起航,比特幣漲了2 倍多,以太坊漲了4 倍,英偉達再次成為「加密繁榮」的受益者。
英偉達聞風而動,積極參與礦業市場,推出了CMP 系列專業礦卡,這些卡去除了圖形處理功能,擁有更低的核心峰值電壓和頻率,以提高挖礦性能和效率。
2020 年底,英偉達發布了RTX30 系顯示卡,其中入門級的RTX3060 顯示卡的標價是2499 元,RTX3090 顯示卡定價為11999 元,而隨著加密貨幣的漲勢,RTX3060 售價高達5499元,RTX090 一路飆升至20000 元。
2021 年第一季財報公開後,英偉達財務長Colette Kress 曾透露,英偉達加密晶片銷售額高達1.55 億美元,用於「挖礦」的顯示卡佔據第一季總體銷量的四分之一。
就在2021 年,英偉達全年營收創下269.1 億美元的紀錄,較上一財年成長61%,市值一度突破8,000 億美元。
然而,好景不長,2022 年9 月,以太坊執行層、權益證明共識層完成合併,以太坊區塊鏈網路機制由PoW(工作量證明機制)轉變為PoS(權益證明機制),顯示卡挖礦時代逐漸終結。
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英偉達的發展,2022 年三季度,英偉達營收、淨利潤雙雙出現下滑,季度收入僅為59.31 億美元,同比下降17%,淨利潤僅為6.8 億美元,同比下降高達72%。 2022 年11 月23 日,英偉達股價報165 美元/股,較去年最高點跌去近一半。
當時無論是《金融失敗》等海外媒體,或是國內科技媒體,均看衰英偉達。
困頓之極,不料峰迴路轉,AI 與大模型的風吹了起來,英偉達再次站上風口。
英偉達,AI 軍火商
2016 年3 月,AlphaGO 擊敗了李世石,震撼人心,也引發了關於AI 的討論熱潮。
一個月後,黃仁勳在GTC China 大會上正式宣布,英偉達不再是一家半導體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慧運算公司。
2016 年8 月,一個歷史性時刻誕生,英偉達向剛成立的OpenAI 捐贈了英偉達的第一台AI 超級電腦DGX-1,黃仁勳本人親自將這台電腦送到了OpenAI 的辦公室,當時的董事長埃隆·馬斯克用開箱刀打開了包裹。
黃仁勳留下了一句話:“為了計算和人類的未來,我捐出世界上第一台DGX-1。”
而後,OpenAI 透過英偉達的超級電腦訓練出了風靡全球的ChatGPT,英偉達後續更新的硬體產品DGX H100 遭到市場瘋搶,供不應求。
羅馬並非一日建成,英偉達在AI 產業的統治地位始於更早時期的累積。
英偉達的前首席科學家戴維·柯克(David Kirk)早就夢想著將GPU 的3D 繪圖渲染算力通用化,不僅限於遊戲領域。
在戴維·柯克和黃仁勳的領導下,英偉達於2007 年推出了革命性的GPU 統一運算平台CUDA,釋放龐大的算力資源。
但在當時,CUDA 完全沒有打動投資者,反而因為打造領先於時代的「超級運算」系統投入龐大,英偉達的利潤受到大幅削減,華爾街為此噓聲一片。
一檔風靡矽谷的熱門播客《Acquired》的主持人Ben Gilbert 對此評價:“他們當時瞄準的不是一個大市場,而是一個學術和科學計算的晦澀角落,但他們為此花了數十億美元” 。
來自外界的聲音並沒有影響黃仁勳,十幾年堅持在CUDA 上投入,讓英偉達有瞭如今的地位。
黃仁勳將算力視為核心。無論是AI、自動駕駛、元宇宙、機器人或加密貨幣,英偉達都是利用龐大的算力尋找新的機會。
算力,英偉達永恆的武器。
三次失敗
2023年,黃仁勳在台灣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他分享了三個失敗的故事,向大學生們傳授了英偉達成功的秘訣。
第一次失敗,在破產邊緣活了下來。
1994 年,Nvidia 的第一個客戶是日本遊戲公司SEGA,他們為其遊戲主機設計顯示卡。
但在第二年,微軟發布了Windows 平台的圖形介面Direct3D,這項變動讓Nvidia 感到非常慌亂,因為與他們的設計有衝突。
最終,Nvidia 選擇中止與SEGA 的合約,轉而為Windows 平台開發GPU。這是一個冒險的決定,因為SEGA 是他們唯一的客戶,卻被他們放棄了。 Nvidia 的資金只能支持6個月,如果在這段時間內無法推出新產品,他們將面臨倒閉的風險。
幸運的是,在資金即將耗盡時,距離破產僅一個月的時候,Nvidia 設計了Riva 128 這款晶片,並取得了成功。到了1997 年底,Riva 128 的出貨量超過100 萬張,Nvidia 因此得以存活。
第二次失敗,放棄短期利潤,成就了未來的偉大。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CUDA GPU 加速運算計劃,願景是讓CUD A成為一種程式設計模型,可以提升從科學運算和實體模擬到影像處理的各種應用。
創造一種新的運算模型非常困難,自IBM System 360 推出以來,CPU 運算模型作為行業標準已經存在了長達60 年。
CUDA 需要開發者重新編寫應用程序,來展示GPU 的好處;但要開發這樣的程序,先要有一個龐大的用戶群和一個龐大的需求來推動開發者去開發。
為了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英偉達利用了他們已經有大量遊戲玩家的GForce遊戲顯示卡來建立用戶群。但CUDA 的附加成本非常高,導致英偉達的利潤在多年間大幅下降,他們的市值一直在10 億美元的水平上下波動。
英偉達多年的低潮表現,也讓股東對CUDA 抱持懷疑態度。股東們更希望公司專注於提高獲利能力,但英偉達堅持了下來,相信加速計算的時機會到來。
黃仁勳創辦了一個名為GTC 的大會,在全球不知疲倦地推廣CUDA。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個應用程式真的湧現了,包括CT 重建、分子動力學、粒子物理學、流體動力學和影像處理等。
直到2012 年,AI 研究人員發現了CUDA 的潛力。著名AI專家Alex Krizhevsky 在GForce GTX 580 上訓練了AlexNet,引發了人工智慧的大爆炸。
第三次失敗,英偉達退出手機晶片市場。
還記得雷軍與黃仁勳的同台麼?
2013 年時,在雷軍的邀請下黃仁勳出席小米手機3 發表會。
年少時就去了美國的黃仁勳被雷軍要求說中文,他說得併不利索,但也用中文自信地喊出:“英偉達的GPU 是世界最棒的。”
當時,小米3旗艦版搭載了英偉達推出的Tegra4 處理器的行動版,這也是該系列的絕唱。
當時,行動手機市場興起,英偉達也進入了行動晶片市場,儘管整個手機市場都非常龐大,英偉達本可以為了市場份額而戰,但他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了這個市場。
黃仁勳表示,英偉達的使命是建構能普通計算機所不能的計算機,他們應該致力於實現這個願景,並做出獨特的貢獻。英偉達的戰略撤退得到了回報。
人生建議:經歷苦難,降低期待
2024 年,黃仁勳重返母校史丹佛大學,並在商學院演講,分享了一些人生經驗。
當主持人問黃仁勳,關於成功,有沒有給史丹佛學生的建議?他回答說:“我希望各位有機會經歷大量的痛苦和磨難。”
他提到自己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我的期望很低」。
黃仁勳表示,多數的史丹佛畢業生,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他們絕對值得擁有高期待,因為他們來自地球最好的大學之一,被同樣不可思議的同輩環繞,擁有高期待是非常自然的事。
“對自己期望非常高的人,往往韌性(resilience)也低,」黃仁勳說,“不幸的是,韌性對帶來成功至關重要。”
黃仁勳強調,“成功不是來自於智慧,而是來自於性格,而性格是經歷苦難塑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