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0xSheldon@TPTrade,Jerry@TPDAO
導語
若以世界金融史的起源雅典的興高采烈看,我們是悲觀的──金融只服務於錢,讓錢可以生更多的錢;而金融的繁榮與多元發展,則要依仗於戰爭,血腥又慘烈。
但紐約的跌宕風雲,則給予我們信心。華爾街即將滅亡的危機不只一次出現,但它不曾敗亡反而興盛,這是因為紐約金融一開始就注入了「優化資本配置」的基因。值得一提的是,在紐約現代金融發展進程中,基金的角色功不可沒,承擔著極為特殊的角色。
那麼,加密市場呢?
雅典興亡
以雅典為代表的世界金融起源為例,我們更容易看穿金融的本質是剝削。你看雅典的「六一農」何其殘酷-借款人要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利息,自己只能留下六分之一;如果六分之五收成還不夠繳納利息,債主有權把欠債者及其子女變賣為奴。
憑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環地中海文明中,雅典以商業興起,但以金融毀滅。
絢爛多彩的雅典文明,曾經代表了人類的文明之光。在戰爭局勢中,嚴重依賴商貿經濟的雅典,不得不尋求金融的支撐——海事信貸出現了,初級的銀行業態也出現了,神廟也開始做放貸業務……金融為雅典帶來了經濟繁榮,但在金錢衝擊之下,一旦戰敗,以往參加戰爭是公民義務感消失。更嚴重的是,公民曾經的道德感也淪喪。道德沉淪會遵循不可逆的棘輪效應──也就是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容易向上調整,難於向下調整。
可以說雅典的毀滅是從內部淪陷開始的。
紐約跌宕
了解現代金融史的典型代表首選無疑是跌宕的華爾街,而這其中一個最刺激的要素是基金。當金融市場發展到某個程度,個人投資者在華爾街越來越不重要了,越來越多資金交給了機構投資者去管理。 1961年,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量佔紐約證券交易所總交易額的51.4%,機構投資者佔26.2%;1969年,機構投資者所佔的份額上升到了42.4%,個人投資者所佔交易份額下降到33.4%。
隨之而來的大牛市,最大的動力是機構投資者投資組合的換手率大幅上升促進了交易量的穩定增加。 1955年,共同基金年換手率大約為1/6;1960年,50%的換手率已經是很正常的事情;機構投資者還在進行大宗交易(每次以1萬股或更大的數目買賣證券稱為大宗交易)。
1960年代末期,人們把熊市的原因歸咎於華爾街。如同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的「華爾街即將滅亡」的論調,再一次出現。
但是,華爾街不僅沒有滅亡,相反,華爾街迎來了新一輪勝利。由於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及時推動,科技來挽救華爾街了。這件事情可以發生,究其原因是興起於工業革命浪潮之下的紐約金融具有著優秀的「金融賦能實業」的基因,華爾街承擔了「資本優化配置」的角色作用。
這足以讓全球各國學習,也將會適用於加密生態。
加密新機
受益於比特幣ETF帶來的華爾街的加持,這輪牛市到目前為止還只是比特幣的牛市。因此,我們認為這輪「牛市牛不起來」的原因在於加密市場缺乏「原生加密基金」的動機。
關於多頭不牛的原因分析很多了,最主流的是VC幣與meme幣互補接盤。我們認為,這背後仍然是加密市場缺乏「原生加密基金」所造成的。
具有發現優質項目的VC機構是極其稀少的,大量VC機構都是在選擇跟投的行為,導致VC幣上幣之前估值虛高,造成一上幣即巔峰的局面;而見識過百倍幣的韭菜還沉浸其中,因此熱衷於meme幣,但他們的宿命要比九死一生還要慘烈,大多數meme幣是要歸零的,百倍meme幣更是萬裡挑一的事兒。
類比紐約金融跌宕風雲,在加密市場發展史冊中,這一輪牛市是「原生加密基金」站在C位的時刻了(這兒加密基金的概念要剔除風投基金,專指專註二級市場的量化對沖基金和價值投資基金)。
與傳統金融市場的加密基金相比,他們必須具有投資比特幣、以太坊以外的幣種的能力,無論是量化投資還是價值投資,他們都有自己的邏輯和敏銳的嗅覺。
顯然,不論是傳統金融市場的加密基金,還是「原生加密基金」,他們對金錢都是充滿熱情的;但對於「原生加密基金」而言,更重要的是信仰。 2021年間對金錢充滿熱情的大量傳統金融基金和傳統機構優秀的交易員蜂擁而至,但經歷過2023年的洗禮,留下的還是對這個行業充滿熱情的人。
二級市場的活躍,才會帶來一級市場的繁榮。正是因為市場沒有經得起洗禮,原本在預期之中的「加密應用」的發展也陷入桎梏。在加密世界公鏈效能有了大幅提升、跨鏈互通有了很大進展、NFT與DID等基礎要件不斷完善的情形下,「AI+Web3」、「DePin」以及在上一輪週期有過實踐基礎的gamefi/鏈遊等都只是雷聲大雨點下,受制原因在於加密市場的「金融賦能實業」的角色、「金融促進資本優化配置」的作用尚未發揮。
這一切變局的起點,應該就在這一輪「牛市不牛」的破局中。破局的關鍵因素在於「原生加密基金」。我們認為「原生加密基金」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以及帶來的價值機會在這一輪週期會逐漸顯現,你會在其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