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XO 的獨特性能否催生新的生態模式?

來源:位元組元CKB

6 月10 日,RGB++ 協議作者、CELL Studio 創始人Cipher,DotSwap 聯合創始人Lin,Shell Finance 聯合創始人Tim Xie,以及TBC(Turingbitchain)的CMO NIGO 做客UTXO Stack 的推特Space,暢聊UTXO 模型能聊否催生比特幣生態新模式。

在上一篇文字整理稿中,嘉賓們分享了UTXO 模型和帳戶模型在設計哲學、效率等方面的區別和優勢,以及如何在UTXO 模型的基礎上實現智能合約能力。這篇文字整理稿將涵蓋基於UTXO 模型開發專案的挑戰、L2 解決方案、安全性、生態模式等主題。

要注意的是,文字整理稿精簡了許多內容,想要更全面地了解這場Space 的內容,建議直接收聽音訊回放:

https://x.com/utxostack/status/1799046046812942369

3.基於UTXO 模型開發項目,你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Cipher:前面我們講了UTXO 模型的優勢,例如簡潔、並發、調試更方便等,但其實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比如說它的全域狀態會比較麻煩。

以太坊帳戶模型的全域狀態更新其實是由礦工來做的,把交易加入區塊的同時,計算了全域狀態的更新。但是UTXO 模型的全域狀態只能是在鏈外發交易的人更新完這個狀態,然後commit 出去。這裡面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某個UTXO 保存了所謂的全域狀態,似乎就代表在同一​​個區塊裡面只能有一個人去更新它。如果兩個人同時更新它的話,那就衝突了。

我們在實際的開發工作中,大量的工作會在這上面產生,就是我們需要一個鏈外的Aggregator 把很多人對於全局狀態的訪問聚合起來,聚合成一個單一的結果,然後上鏈,區塊鏈只處理最終的那個狀態的遷移,這等於是帳戶模型和UTXO 模型結合的思路。這其實就是我們認為最大的技術挑戰了,它增加了許多的開發工作。相對於帳戶模型來講,除了常規的鏈上智能合約和鏈下訪問接口之外,你還要做一個鏈外的聚合操作和計算的接口,鏈外計算和鏈外聚合會帶來很多工作量。

當然,我們也有解決方案,我們嘗試在L2 也把礦工也引進來,可能不一定叫礦工了,叫L2 節點比較合適,它們同時承擔Aggregator 的工作,當然這裡面也需要一部分的開發。

我們有一個兄弟專案叫Khalani,他們有一個思路,他們用一種形式化語言來在這個RISC-V 的VM 上又搭了一層VM,這個VM 是處理剛才講的這個形式化語言的。那這個形式化語言能做些什麼呢?當你寫一個面向UTXO 的智能合約的時候,它會自動地同時產生鏈外的Aggregator 和Generator,透過這種方式實作編寫一次程式碼,產生多個處理器。這個想法其實也非常酷,當然他們也還沒開發完成,這裡面技術難度還挺大的。

Tim Xie:如果用個比喻的話,我覺得以太坊那邊其實是一個高度細分的流水線工廠,你想做任何事情,無論開發還是知識的獲取,都相對比較容易,生態也非常豐富,基建、中間件的支撐和方案也都有。當你回到比特幣生態的時候,就像從工業社會回到農業社會,就像在福特開發出流水線之前,如果你生產汽車,可能你既要去造輪子,你還要去造製造輪子的這樣一個工具。比如說我們在做Shell Finance 的時候,需要一個oracle,需要用到DLC,但市面上沒有可用的DLC,我們只能自己做,去跟別人合作一起開發。這就好比以太坊上的MakerDAO 做穩定幣的時候需要一個oracle,但市面上沒有Chainlink,他們只能自己去做Chainlink。

所以,從我的角度來看,在比特幣生態開發最大的困難在於生態支持,以及基於UTXO 開發的難度比基於EVM 開發的難度大得多。當然,這也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一個生態的早期參與者就是要比後來者背負更多的壓力、解決更多的問題。

4.目前市場上有哪些基於UTXO 模型的L2 解決方案,它們如何解決比特幣的可擴充性問題?

Lin:如果嚴格按照我之前講的判斷標準,那一個都沒有,因為它們的交易都沒有發在L1 上面。換句話說,在比特幣一層上面,我們還可以有一些疊加層,這些疊加層去執行一些新的規則,這些新的規則只在疊加層生效,不在一層上面生效,但同時這些疊加層又享有一層的好處,比如說UTXO 的防雙花機制等。這其實是我個人的看法,所以我目前沒有把那些所謂的比特幣L2 專案當作二樓。

廣義的基於UTXO 模型的L2 項目,我看的比較少,我主要在研究如何用ZK(零知識證明)的方式做trustles bridge,發揮UTXO 的優勢。目前市面上的跨鏈橋,大部分都是偏中心化的方式,把資產從一條區塊鏈跨到另一條鏈,在我看來,無論是嚴格意義上還是廣義意義上,都不能算L2 。 (註:這裡推薦閱讀《RGB++ 資產為何可以實現無橋跨鏈》)

5.有人擔心引進一些複雜協議可能會對比特幣的安全性和共識機制帶來挑戰,大家怎麼看?

NIGO:Ordinals 和BRC-20 確實帶來了許多爭論,這些爭議可以分成兩個陣營。支援方認為,只要你支付手續費,你就有權利以任意的方式使用區塊空間,不論交易的是什麼內容。他們認為,BRC-20 和NFT 為比特幣帶來了新的文化和敘事,有利於提高比特幣的實際應用價值。而Core 開發組其實是比較反對的,他們認為比特幣主鏈要保持簡潔,讓BTC 作為數位黃金,不希望它去做什麼應用,所以他們認為BRC-20 與NFT 是毫無價值的垃圾交易,而且過多垃圾交易還會搶佔交易頻寬,導致交易入塊時間變長、手續費變高。所以本質上還是理念的不同。

我個人覺得比特幣UTXO 加上默克爾樹的底層模型,天然適合高並發、高性能的交易,如果主鏈的Core 開發組不支持,那我們就來到二層甚至側鏈去實現。我比較認同“you play you pay”,只要你付錢了就可以玩,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屬於支持方。

Lin: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別人說引入一些複雜協議可能會對比特幣的安全性和共識機制帶來挑戰,那這個挑戰到底是什麼?不能別人說會帶來挑戰,我們就信了,對吧?而這個挑戰假設它發生了,我們作為個人,作為比特幣的支持者,要透過什麼樣的去中心化的方式來保護我們的比特幣資產不受影響?這些問題其實很值得思考。它其實是回到了去中心化的本質。既然講去中心化,那就肯定不是某些人的看法,而是在這個事情上能夠達成共識。那我們大家在這裡面共識達成的機制是什麼呢?這挺有趣的,我不想直接給一個我自己的看法。

我還想拋出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有人提出來說某些協議、某些應用對比特幣的安全有影響,OK,那不管是我們自己是支持還是反對這樣的觀點,我們能夠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去保護自己手上的比特幣資產呢?我們是怎麼保護的呢?這些值得大家去想。

Tim Xie:我最近一直在看比特幣的全網算力和礦工收入能否涵蓋其支出。比特幣的區塊獎勵會大約每四年減半一次,越往後越少,而礦工只以利益為主,區塊獎勵變少了之後,礦工們憑什麼去維護網路的安全呢?他們投入算力是一定要有回報的。所以很明顯,如果比特幣系統要持續運作下去,它的發展路徑一定是鏈上的交易越來越多,生態越來越繁榮,礦工費變得夠豐厚。

Ordinals 和BRC-20,它們並沒有去分叉比特幣,也沒有影響比特幣的共識和安全,它們是靠Indexer 的方式去擴容的,在比特幣主鏈上就是一筆UTXO,只不過它比較麻煩而已。在我看來,它們並沒有損害整個比特幣網路裡面最核心的價值──這個網路本身,也沒有植入任何病毒。

相反,Ordinals 和BRC-20 等新協議,為比特幣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帶來了一批新用戶,並讓一部分用戶留在了比特幣生態,同時也增加了礦工的手續費收入,為比特幣系統持續運作下去作出了貢獻。

6.UTXO 的獨特性能否催生新的生態模式,有哪些計畫值得關注?

Cipher:比特幣生態從銘文開始火起來,然後大家開始談比特幣文藝復興,現在整個生態進入到了一個蓄勢待發的階段,我覺著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契機是以太坊生態遇到了瓶頸。

過去比特幣被認為只要做好SoV(價值儲存)就好了,不用做別的。以太坊是世界計算機,我們要把去中心化世界的理想搭建在以太坊上,去中心化的媒體、金融應用、遊戲等等,都搭建在以太坊上。但隨著以太坊越來越固化,資本局越來越重,新的創業機會越來越少,以及從PoW 轉向PoS,大家開始懷疑我們是不是真的應該把未來的Web 3 設施都壓在以太坊上。同時,像Solana 這樣的新興平台也在崛起,它不在乎去中心化,甚至名牌說自己偏中心化,但效率就是高,就是快,就是便宜,在不斷地搶以太坊的市場。

這時候,有一群人說,我們反而認同最早期的比特幣,它更去中心化,更精簡,我們要在比特幣生態重構整個去中心化基礎建設。這個敘事更讓人感興趣,也有它的獨特之處,但跟UTXO 的關聯沒有那麼大。換句話說,這裡面其實是價值取向的不同,而UTXO 只不過是因為它的優勢在這個敘事中逐漸凸顯出來了而已。

另外,以太坊的生態發展一方面也在向UTXO 這邊靠攏,比如說並行EVM 的計算,就是在每筆交易發起的時候,先明確標出來我會消費或者佔用哪些狀態,這樣的話方便我去做並行處理,這其實就是UTXO 的思想。

在DeFi、NFT、元宇宙等領域,有哪些創新專案值得關注?我對CKB 生態更熟悉一些,像Nervape、Unicorn 這些項目,它們跟以前的PFP NFT 項目不一樣,它們更強調互動、遊戲性、內部參數的變化,更像Loot。

此外,我比較看好閃電網絡,它是更適合UTXO 的,以太坊世界基本上就沒有出現過閃電網絡。基於閃電網路的支付,基於閃電網路的各種Finance,這塊肯定是一個大的賽道,會有新的東西出來,只不過目前技術還沒有那麼成熟,但其實會發展很快,可以期待一下。

Tim Xie:我認為目前以太坊還是創新領域裡面走在最前線的,只不過它遇到了問題。以太坊白皮書裡描繪的東西,包括預測市場、交易、DeFi、預言機、RWA 等,基本上都做完了,所以下一個階段它要做什麼,其實它是不知道的。沒有新的需求出現的時候,大家會陷入到集體性的迷茫,需要獨自地去闖出一條路來。

目前市場的反應是兩條不同的分支路線,一條是Solana 說的我們要去搞AI,去搞DePIN,另一條是一部分用戶覺得我們要回到比特幣這邊。現在比特幣生態在做銘文,在做DeFi,我們的意識形態其實還是在按照以太坊的範式往前走,所以前期的生態發展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等比特幣這邊走完了這一階段,可能是一年、兩年或三年之後,比特幣生態會不會開始變得和以太坊生態不一樣呢?從目前來看,比特幣這邊有資本也有能力去做這樣的事情。不過這邊的問題是非常去中心化,不像以太坊有基金會去統一地組織和協調。當然這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大家可以探索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不會受到別人的約束,也不用去管什麼正統性,大家都可以盡自己的技能去探索。我目前的看法是,在可預知的兩年內,我們其實是一個追趕的角色,把曾經以太坊行發生過的事情以及被驗證過成功的模式,在比特幣這邊重新做一遍。兩年後,當我們已經追趕完了之後,我們要怎麼走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Lin:我個人的想法是,如果我們把比特幣當作數位黃金,在比特幣上的各種資產可以看作是黃金藝術品。黃金藝術品不一定要用黃金去購買,也可以用法幣或其他貨幣去購買,同理,比特幣上的資產也不一定要用比特幣去兌換。

現在比特幣ETF 已經通過了,所以我們要開拓視野,不是所有東西都要追求鏈上交易,我們也不應該只盯著了解比特幣知識、擁有比特幣的那一小部分人群,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這個市場非常的小。也就是說,我們要開拓視野,要出圈,走向更廣大的市場。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