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ash創辦人支持io.net上的質檢者,引發DePIN罵戰,同行相輕。


IO.NET代幣上線成為近期熱門話題,引發了關注。 Akash Network創辦人GregOsuri體驗IO.NET產品後質疑其問題,並公開交易所。他指出購買顯示卡服務後收到錯貨,引發熱議。 CTO GauravTdhinait則是耐心回覆解釋。 Greg繼續吐槽IO.NET其他問題,引發爭議。遭到質疑的行為引發了社群批評。 Greg的批評被視為對競爭對手的挑刺和DePIN相輕。在去中心化雲端運算領域競爭激烈,品牌形象和使用者體驗至關重要。留有餘地並尊重他人或許是處世哲學。

作者:深潮TechFlow

這是幾天最值得關注的事件之一,便是IO.NET的代幣上線。

從幣安開盤價格變化,再到提供顯示卡挖取IO代幣的經驗複盤…似乎所有的關注點都中心化在IO資產平台上。

不過,也有人唱反調。

例如另一個同為去中心化雲端運算的專案Akash Network,其創辦人Greg Osuri就有些閒不住,都在關注IO價格變化的當下,跑去體驗了一把IO.NET的產品。

結果這段體驗,效果卻有點不盡人意。

Greg 於是在推文上開始接連指出IO.NET 的各種產品體驗問題,硬是從其他家庭的創辦人變成了IO.NET 的「質檢員」。

而IO.NET的CTOGauravTdhinait則接連回复,逐條對Greg提出問題予以耐心解釋。

雙方同意,明示或暗示本合約是客觀的產品體驗,並以此為基礎,強化雙方在業務上的溝通和品牌形象建設。

Akash 創辦人體驗友商產品並提提意見,在這個話題上你很難說這是“順手一用”,還是“故意挑刺”。

我們整理了Akash 創辦人Greg 與IO.NET CTOGauravTdhinait 的對線始末,將事件本身進行還原。

買蘋果得諾基亞,呼喚諾基亞?

事情的起因,源自於Akash 創辦人Greg 使用IO.NET 時最初的一個故障回饋。

Greg 在IO.NET 上購買了4 個A100 GPU 顯示卡服務,並且支付了相應的費用。

在部署平台並支付流程之後,Greg 發現貨不對板,查看各種數據之後他發現自己並沒有得到4 個型號為A100 GPU,而只得到了一張RTX a4000。

從紙面上看,他想要的和實際的給他的,績效差距巨大。 格雷格直言這為你付了買蘋果手機的錢,卻只拿到了一台舊款的諾基亞手機。

為了表示真實性,Greg 在推特上@IO.NET 表示要聲明之餘,還不忘配上其錄製內容包含所有購買和操作步驟的視訊錄影畫面。

這個貼文被廣泛傳播,甚至其他人也傾向於認為這屬於欺詐,要求IO.NET給予解釋。

此舉立即引來了IO.NET的CTO Gaurav(@GauravTdhinait)的親自下場,而Gaurav則給出了相對合理的解釋。

格雷戈里·伯頓(Gregorian Burre)是一位著名的遊戲總監,他在一個視頻錄像屏中被稱為“貨不對板”,他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而創建了一個遊戲平台,裡面有一台伺服器(節點)不健康,所以遊戲平台沒辦法競爭。

而至於為什麼要A100得到了RTX a4000,具體來說,Greg所展示的RTX a4000其實是叢集的主節點(負責管理和協調的伺服器),而不是用來執行高效能運算任務的工作節點(負責實際計算的伺服器)。

而這個被調查的平台IO.NET 不會收錢,而且之後會被自動銷毀。

說人話就是,你錄影和實際的事不是一回事。

買蘋果的還是蘋果,只是希望蘋果手機能解決你的問題,才會出現你認為的誤解。

更重要的是,CTO Gaurav 還提供了另外一些證據:Greg 實際上是在IO.NET 上一共創建了7 個集群,其中6 個都成功運行了。

而Greg則只針對這個失敗的個例發文並要求予以說明,雖然IO.NET沒有直接對這個行為進行評價,但很難讓人不聯想到Greg可能揪著個例挑刺。

Akash 創辦人幫忙io.net“質檢者”,同行相輕掀起DePIN罵戰

成功的6個不錄也不說,失敗的1個錄影畫面並被要求回覆。評測區也有網友直言:

您看起來是不是真的來好好使用產品的…

質檢員到底

在質疑貨不對板之後,Greg 並沒有停止協助IO.NET 的質檢員,依然還在吐槽IO.NET產品上的其他問題,揪著各類體驗問題不放。

例如,Greg 提出自己充了100U到IO.NET的帳戶中,但是並沒有獲得升級來解鎖購買更多市場的資格,並質疑IO.NET 是故意在搞,限制他的帳戶權限;

Akash 創辦人幫忙io.net“質檢者”,同行相輕掀起DePIN罵戰

又例如,IO.NET 的CTO 覺得Greg 使用產品行為異常,快速的創建一個集群服務2分鐘後又立刻刪除,Greg 非常認真的進行發言,說自己沒有立刻刪除,但是過了好久才刪除,因為IO .NET 的系統一直無法正確顯示GPU,看著像程式沒有回應,這才進行了合理刪除…

而截止本文撰寫時,Greg依然在推特上不斷地開新帖,甚至將各種問題放在一起進行吐槽,並告訴大家不要相信IO.NET CTO 一面之詞,順便誇一下自己的Akash Network 流暢運行。

Akash 創辦人幫忙io.net“質檢者”,同行相輕掀起DePIN罵戰

IO.NET到底有沒有體驗問題,有多少體驗問題,在這樣的對線和曝光中反而不再重要了;

取而代之的觀感是,作為另一個專案的創始人,卻花了很大的精力來「體驗」別家的產品,並並不依不饒的指出問題,認真地為每個「一方之詞」祈禱。

這到底是自主的CEO,還是別家的免費質檢員?

如此一來,糾纏於細節更多的讓人覺得不是較真實,而是把段位拉低了。

Greg 的行為也引用了社區的批評,有人直言“兄弟你該花時間改進自己的產品,而不是抱怨的競爭對手”,而另一些AKT的持有者覺得Greg 的格局不行,搞得自己都想賣幣了。

同行相輕

古語言文人相輕,通常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誰。

其實你很容易Greg這種挑刺的爽感和動機— 我也是跟你搞一樣業務的人,眼裡當然容不下你的小錯;甚至時常有「這你都搞不定,那我真的想說說你」的衝動。

所以Akash 創辦人吐槽IO.NET,不得不說是一種DePIN 相輕。

我們都有兩個把子,但都希望對方只有一把。

DePIN或去中心化雲端運算專案層出不窮,技術上本身沒有太多門檻,更多的是資源密集的業務。體驗的高低、絲滑的程度和品牌資源的多寡,才是寶貴的籌碼。

但親自下場櫃檯質檢員,他們的絕對把握能夠指出問題,最後更多的還是傷害了自家的品牌形象。

畢竟如果對競爭對手苛刻挑刺,真等到自家產品出點小意外,社區可是會翻舊帳。

給自己和他人留餘地,或許才是在草台班子橫行的世界中通行的處世哲學。

資訊來源:0x資訊編譯自網際網路。版權歸作者深潮TechFlow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